

從教8年。成都市青羊區特殊教育學校美術療育小組成員,陶藝項目組成員,扎染項目組成員,漆藝項目組成員。
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學校的美術老師,如何在教學中找出每個孩子獨特的個性,避免課堂中“一鍋煮”的教育模式,一直是我工作的重點,但偶爾還是會進入職業的迷茫期,是帶著孩子去完成一幅畫?還是被孩子帶著參與一場藝術的創作?
在參與美術療育的第八個年頭,學校的一名學生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發。他是一名孤獨癥小孩,剛接觸美術療育的他,分離情緒非常嚴重,不愿意配合老師,會哭鬧撕毀繪畫工具,不關注教學活動,眼神躲閃,不和老師對視,不愿意弄臟手指,會尖叫逃避。
后來,我會和他一起玩積木做感統游戲等,讓他從情感上接受老師,漸漸地減少分離焦慮。教學內容也偏向于手工活動,不同的材料觸發多感官的刺激,讓他不再討厭黏糊的物品。在教學活動中遵循“興趣原則”,順著思維探索內心活動,將他的想象力發揮到最大程度。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他也越來越期待上美術療育課。
在一次課上,我對“龍”的主題進行教學,當播放出“恐龍”的視頻時,他歪著腦袋認真觀看,突然嘴里興奮地重復著“恐龍扛狼”。這是一句網絡熱梗,不愛與老師互動交流的他,第一次主動表達認知,我驚喜極了,詢問道:“你知道什么是‘恐龍扛狼’嗎?”他一臉茫然,其實他并不理解,只是喜歡這首歌曲,于是我拿出了一只狼的模型放在恐龍模型身上,告訴他:“這就是‘恐龍扛狼’,恐龍把狼扛在了背上”,他高興地反復把狼放在恐龍的身上。這節課上,他創作了《恐龍扛狼逛燈會》,在第30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上獲得了“卓越畫作獎”,他也獲得了“小小光影造夢師”的稱號,作品被做成立體的彩燈,在燈會上展出。
美術教育也是美術療育,它在一點點潛移默化地改變每個人。美育就是澆灌一棵小小的樹苗,每一筆,每一畫,每一種色彩,組成成長的養分,只要我們耐心澆灌,總有一天,他們會發芽長大。而美術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帶著愛的眼光去欣賞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的獨特性,“美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老師不要成為孩子作品的領導者,而是要成為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