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油畫本科畢業,西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中國畫重彩研究生結業,日本新瀉國際藝術學院水彩結業。四川省油畫學會會員,日本新瀉國際藝術學院特聘研究員。作品曾多次入選國內外展覽,多幅繪畫作品被日本新瀉國際藝術學院、中國上饒美術館、中鐵集團等收藏。
我們已知的藝術教育通常被異化為藝術技術的學習。從幼兒園開始的繪畫、鋼琴、舞蹈學習,小學初中階段的興趣班和藝術考級,高中大學的藝術特長生認定,到藝術類高校入學考試的測試內容,甚至老年大學的藝術課程設置……凡此種種的所謂藝術學習無一不是在進行技術的學習。
然而,我清楚地知道,藝術最xxprwr0sPo0mNVuD1McUYwaYXiRjp0VTsjTArJlO0Lo=重要的并不限于技術的學習。藝術作品是人類對生命感悟的外化顯現,如果只有技術層面的學習,所呈現的作品無疑如同嚼蠟,索然無味。在藝術行為中代入生命體驗給藝術作品注入生命和不斷拓寬的藝術邊界是藝術家們終身追求的事業。
因此,在任何階段為學生建立一個全面的藝術觀都是尤為重要的,作為一名教師我認識到藝術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學習藝術也應當建立在放眼世界并且通曉人類藝術史的基礎上。只有對藝術史有了全面了解,才能建立起全面的藝術觀并對藝術品有相對準確的價值判斷。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怎樣在有限的生命中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浪費他們的生命,是我作為一個教師經常會思考的問題。
在教學設計中,我總是將教材內容進行優化,只提取對學生建立全面的藝術觀有用的部分,并對學生的技術要求降到最低,轉而從藝術史出發,在觀念上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和創作。當學生們卸下沉重的技術包袱,專心動起腦筋完成的作品常常令我驚嘆不已!
人的潛力是巨大的,但需要被正確地引導和挖掘。
在繪畫課程里,我對學生的繪畫材料不做任何限制,為了卸下技術的包袱,要求他們不要去追求畫得像,因為畫得像和逼真并沒有任何意義。工藝課的基礎是對材料的運用和對基本技術的掌握,這點與當代裝置藝術是一致的,因此我把傳統的木工、鐵藝、紙藝等工藝課轉化為當代裝置藝術的創作課,這樣的教學內容無疑讓學生更有學習的興趣,并且更加有意義。最后的結果是幾百個學生的作業,我都拍照留下來了,生怕弄丟了。為了學生在自媒體時代不被時代的洪流淹沒,我在現代媒體藝術教學中,讓學生分組自編自導自演拍攝了微電影。在學生的電影中我看到了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電影中也呈現了我國教育中的一些問題,比如校園霸凌、學生的自卑、青春期的叛逆等,這些都是學生真實的體驗。相信在將來,這些體驗都會成為他們在藝術創作中的動機和素材。
我一直認為并堅持的是:作為一位藝術教師,只有具有開闊的藝術視野和前瞻的藝術觀念才不會辜負遇見的每一顆獨特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