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音樂綜藝節目蓬勃發展,隨著垂直類音樂綜藝節目日漸豐富,受眾審美水平也不斷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嚴肅音樂與電視綜藝融合發展成為新趨勢,這不僅促使節目從單純的娛樂消遣轉向更具藝術審美價值的領域,還逐步消除了大眾與嚴肅音樂之間的陌生感,使嚴肅音樂更加貼近大眾生活。音樂綜藝節目對大眾審美文化的塑造和音樂文化的反哺發展,無疑具有積極且深遠的意義。大眾通過音樂綜藝節目接觸并了解嚴肅音樂,有利于促進審美能力提升。文章以《聲入人心》《國樂大典》為例,深入剖析嚴肅音樂與電視綜藝融合發展的創新性,同時審視這些綜藝節目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嚴肅音樂與電視綜藝融合發展路徑:提升節目質量,確保音樂綜藝文化深度不被消解,發揮教育功能;推進傳播載體全媒體聯動,持續探索創新路徑,為受眾呈現兼具娛樂性與文化性的視聽盛宴,推動藝術文化繁榮發展。文章旨在為嚴肅音樂與電視綜藝的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嚴肅音樂;電視綜藝;《聲入人心》;《國樂大典》;音樂綜藝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5-0134-05
近年來,在《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現象級節目的不斷推出以及新媒體行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音樂綜藝節目呈現出持續繁榮與發展的態勢,對音樂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1]。音樂元素不僅是音樂綜藝節目的核心組成部分,還是展現節目專業性與藝術性的關鍵。長期以來,嚴肅音樂與音樂綜藝中的音樂一直處于相對獨立的發展軌道上。嚴肅音樂以非大眾性、非通俗性、藝術性、思想性強的特點,在專業音樂領域占據一席之地。而音樂綜藝中的音樂則更多地面向大眾,注重娛樂性與觀賞性相結合。音樂綜藝節目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對嚴肅音樂及學院派藝術家的影響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在音樂綜藝中現身,并結合綜藝的娛樂性展現嚴肅音樂,使嚴肅音樂實現了從專業領域到大眾視野的“出圈”。這在提升藝術家影響力的同時,讓更多的受眾接觸并了解了嚴肅音樂,不僅豐富了音樂綜藝節目的內容形式,也為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不少垂直類音樂綜藝節目的發展使受眾的審美水平得到提高。在嚴肅音樂專業知識的支持下,很多節目開始探索音樂與綜藝融合發展新路徑,由娛樂消遣轉向藝術審美,逐漸消除大眾與嚴肅音樂之間的隔閡,其不論是對大眾審美文化還是對音樂文化反哺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本文以《聲入人心》《國樂大典》兩個節目為例,探究嚴肅音樂與電視綜藝融合發展的創新性,反思綜藝節目存在的問題,并探索相關路徑。
(一)以嚴肅音樂本體融合流行形式
周海宏教授曾在研究中提出,音樂普及最基本的工作,在于培養人們的聽覺感受能力,與體驗內心精神世界活動變化的審美方式[2]。由此可知,音樂普及工作不僅要關注聽覺感受與分辨技能培養,還要深入引導大眾感受音樂的內在美。因嚴肅音樂的專業性,大眾深入欣賞有一定的困難。如何將嚴肅音樂以大眾可以接受并喜歡的方式傳播出去,是嚴肅音樂創作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近年來,嚴肅音樂電視綜藝不斷涌現,如民歌類綜藝《春天花會開》、音樂劇文化推廣綜藝《愛樂之都》等?!堵暼肴诵摹纷鳛槠渲凶罹叽硇缘默F象級節目,尤其值得研究。該節目巧妙融入歌劇、音樂劇等專業化、小眾化的音樂元素,實現了藝術形式的創新整合。盡管節目定位為美聲類綜藝節目,但蘊含諸多時尚元素,具有正面文化價值,向受眾傳遞了積極的文化信息。該節目僅上線12小時,微博關注度就破億,豆瓣評分高達9.3[3]。究其根本,是其在流行與嚴肅之間找到了平衡。美聲唱法相對小眾,在普及度與接受度上并不及流行唱法。《聲入人心》為傳統聲樂作品加入現代化伴奏,再通過綜藝剪輯手法,在短視頻平臺大量投放節目片段,將話題精準地指向年輕受眾。
《聲入人心》以經典聲樂作品為主要選曲,在保留主旋律的基礎上,根據現場舞臺場域條件及綜藝節目特點進行創新,結合現代化配器與演唱者的專業技能打動大眾,在保留專業性的基礎上,融入受眾容易接受的流行元素,巧妙地將電子音樂、搖滾、爵士等現代音樂元素融入古典樂器與交響樂團的傳統配器框架中,這些元素不僅作為點綴,而是被深度融入音樂織體中,實現了流行與嚴肅的平衡。
同時,在唱法上,節目也展現了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的融合探索,這種融合并非簡單的疊加,而是基于歌曲情感與風格需求的精準匹配。美聲唱法為音樂提供堅實的演唱技術基礎與藝術表現力;流行唱法的情感旋律貼近生活,拉近音樂與聽眾距離。兩者的結合既保留了美聲唱法的藝術純粹性,又賦予了流行唱法的廣泛接受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跨界美聲”風格,為聲樂藝術的融合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
廣東衛視的《國樂大典》是一檔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為核心的大型原創文化類綜藝節目。該節目通過音樂這一媒介,講述時代故事,向受眾普及國樂知識,使受眾在領略國樂之美的同時,深刻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4]。
自第一季播出以來,《國樂大典》便備受矚目:第一季被國家廣電總局評為“2018年第一季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第二季獲第26屆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電視綜藝節目獎提名;第四季被中宣部、財政部、文旅部、國家廣電總局評定為2021年“中華文化廣播電視傳播工程”重點項目。作為中國傳統樂曲與樂器的展示窗口,《國樂大典》不僅致力于傳承國樂精髓,還在保持國樂創作根本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其與當下大眾音樂審美需求的融合。節目不再僅單純呈現傳統樂曲,而是通過對多元化音樂風格的嘗試,讓受眾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從而滿足大眾對音樂文化的多元審美追求,使民樂從大眾傳統認知的“公園音樂”回歸專業本體,使大眾接觸國樂并喜歡上國樂。
《國樂大典》將地域音樂、流行音樂、電子音樂與國樂結合,將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結合,在音樂上大膽運用民族調式,在配器上對傳統樂器進行全新的編排,使傳統旋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表現形式上吸取話劇、舞蹈等元素,選取大眾熟悉的樂器,同時展示很多冷門樂器,如四胡、巴烏、柳琴等,拉近這些古老樂器與大眾的距離,拉近嚴肅與流行的距離。同時,節目在舞臺表現上融合光影藝術形式,隨音樂主題與旋律變化光影效果,結合AR技術打造虛實交融的華美舞臺,讓觀眾在音樂中感受文化底蘊與情感內涵。
(二)主體與媒體有效協同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娛樂成為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娛樂”[5]。當前,一些綜藝節目過度關注明星的流量與顏值,以追求高收視率、高討論度,然而,這種過度追求外貌的現象不僅催生了娛樂產業的畸形文化[6],還導致明星成為過度消費的對象,使大量同質化的“流量小生”涌現。這會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阻礙文化產業良性發展,使文化意義及深厚底蘊被消解[7],影響主體和媒體之間的有效協同。
《聲入人心》在參與主體的選擇上,給予專業技能很高的權重,打破了大眾的刻板印象[8]。選手大多來自頂尖音樂學院,形象氣質俱佳,專業基礎扎實,且符合大眾審美。出品人集影響力與專業度于一體。其中,連續兩季擔任出品人的廖昌永,以深厚的藝術造詣保證了節目的高水準,其幽默親和地傳播音樂知識,打破了大眾對歌唱家的刻板印象,拉近了嚴肅音樂與大眾的距離。尚雯婕和張惠妹也憑借其專業水準和感性視角,為選手們提供了寶貴的建議。節目精準定位選手和出品人的特性,成功塑造了集高水平、高顏值、高學歷于一體的立體化符號,在提升節目整體品質的同時,激發了大眾對嚴肅音樂的期待,為推廣嚴肅音樂作出了積極貢獻。
《國樂大典》雖然是一檔綜藝節目,但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敘事邏輯。國樂召集人在全球范圍內集結技藝精湛的卓越樂手,他們背景多元,既有海外音樂學府的精英,也有來自國樂世家的傳承者。這些樂手憑借豐富的創意和精湛的技藝,共同塑造出多元且獨特的音樂符號,彰顯了國樂的無窮魅力和時代價值。該節目巧妙地將舞臺表演、受眾實時反饋與排練室實錄三大場域空間相結合,通過它們的交織與互動,呈現出獨特的立體節目形態,使受眾對專業樂手有了全面且深入的認知。
《國樂大典》引入真人秀環節,關注舞臺背后的故事,將藝術家們對古老樂器的熱愛、傳承與創新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在故事中串聯起古老樂器文化相關知識,從樂器的起源、制作工藝、音色特點到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都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在表演時將舞臺造型、功能與傳統民樂表達融為一體,使聽覺與視覺相輔相成,舞臺布景精致考究,光影效果與音樂旋律相得益彰,營造出一種既古典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的獨特氛圍。因此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引發了受眾的心理共振和文化共鳴。
(三)娛樂化與專業化的合理取舍
隨著電視綜藝日益增多,同質化節目競爭激烈,在此背景下,泛娛樂化現象也日益突出。為獲得高收視率、高發行量,從而獲取高額的廣告回報,節目往往陷入過度娛樂化、內容淺薄的困境。因此,如何進行娛樂化與專業化的合理取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聲入人心》作為一檔新形態音樂節目,摒棄了傳統的淘汰模式,聚焦選手對音樂的深度探索和舞臺表現的精彩呈現。節目強調選手之間的相互支持與共同成長,減少了傳統綜藝中的矛盾沖突和炒作噱頭,凸顯了選手們的拼搏精神和專業實力。通過弱化懸念和放慢節奏,受眾能夠關注音樂專業知識,從而提升審美水平。
《國樂大典》作為一檔沒有流量加持、沒有打造明星IP的綜藝節目,填補了我國民樂類電視綜藝的空缺[9]。節目將舞臺造型、功能與傳統民樂表達融為一體,臺前幕后的全知視角、演奏樂手的精彩演奏、專業老師的點評等,增強了節目的藝術感。節目組不再將精力放在依照劇本制造出吸引眼球的節目效果上,使樂手和受眾得以沉浸在藝術中。
(一)節目內容專業性與大眾知識儲備矛盾
無論是聲樂類節目《聲入人心》,還是傳統器樂類節目《國樂大典》,都植入了不同類型的專業知識。
《國樂大典》雖設有鑒賞團為受眾答疑解惑,但節目中展示的專業曲目和罕見的古老樂器,對缺乏音樂知識的受眾來說仍難以理解。要深度欣賞《國樂大典》,受眾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節目中無論是民族樂器的介紹、表演作品的選擇,還是嘉賓的專業點評,都具有一定的專業性。這些專業詞無疑提高了節目的理解難度,從而限制了其受眾廣度。
《聲入人心》僅在歌手演唱時介紹作品背景,但并未把握音樂內核,沒有深入探討歌詞中的隱喻、象征意義或歌曲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未能深入解析特定音樂元素如何服務于情感的表達,也沒有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專業知識。音樂綜藝節目應結合現實情況,用通俗的方式解釋基本音樂知識,進行文化正向輸出。
(二)節目宗旨與表現形式存在差異
《聲入人心》自播出以來,引發了公眾廣泛關注,多家媒體贊譽其“讓高雅音樂走向大眾”。節目確實激發了公眾對歌劇、音樂劇等藝術形式的興趣,促進了這些相對小眾的藝術形式的普及。但與此同時,節目在傳播美聲等藝術形式時,也傳遞了一些專業上的錯誤觀點[10]。實際上,節目中的美聲展現,更多的是策劃者在嚴肅音樂與大眾審美之間尋求平衡的結果,而非純粹的藝術呈現。在追求受眾接受度的過程中,《聲入人心》對藝術作品進行了現代化配器改編,這些改動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受眾對美聲的理解。很多受眾僅僅被節目包裝后的美聲所吸引,而非真正理解了其藝術內涵[11]。
相較于《聲入人心》,《國樂大典》在節目編排上則呈現出另一種傾向。在巔峰之夜,節目過于側重競演環節,傾向于營造競技效果,受眾的注意力也因此更多地被競賽形式所吸引,而節目的核心主題——國樂的傳承與展示被忽視了。這種編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節目本身的深度和內涵。
(一)提升節目質量,引領大眾審美的文化價值回歸
隨著音樂綜藝節目的不斷發展和大眾審美能力的不斷提升,受眾觀看電視綜藝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純粹的娛樂享受[12]。他們開始轉向更深層次的文化探索和知識積累,對節目內容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認知價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轉變體現出受眾審美追求的升級,為音樂綜藝節目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13]。
近兩年,《聲入人心》《國樂大典》《時光音樂會》《聲生不息》等去競技化音樂慢綜藝的發展,將大眾的視角逐漸拉回音樂本身,讓音樂綜藝重拾教育功能,在追求市場收益的同時,實現了傳播思想、發揮社會影響力的作用。
《聲入人心》《國樂大典》將表演作品本身作為內涵載體,傳播了古今中外音樂作品的價值理念,對音樂知識本身進行了正向的輸出。成功的節目離不開專業團隊,提升節目質量,須提高團隊專業度,既注重策劃,又深耕音樂專業。美聲節目要邀請更多美聲領域的專業從事者,對節目內容進行深耕與修正,在專業制作團隊的帶領下推動音樂綜藝節目發展。
(二)推動傳播載體全媒體聯動
新媒體時代,要以多媒體平臺為基礎,構建起獨特的全媒體傳播策略[14]?!堵暼肴诵摹烦浞掷眯旅襟w手段,運用多元傳播、聯動推廣的手法,不僅在湖南衛視黃金時段播出,還依托芒果TV、愛奇藝等在線視頻平臺實現了廣泛傳播。同時,節目積極利用微博平臺的話題性,緊密配合線下見面會、劇場活動,形成線上線下聯動推廣的新格局[15]。
為了進一步強化傳播效果,節目組還運用大數據技術,精準洞察市場動態和受眾需求,靈活調整傳播策略,以確保信息傳播的準確性和深入性。同時,以“聲入人心男團”的名義進行流量推廣,借線下音樂會巡演進行營銷,最大限度引發受眾關注,從而提高節目的影響力。
在音樂綜藝不斷涌現的今天,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與受眾需求的更新,新形態的優秀音樂綜藝應運而生。隨著內容的創新、形式的豐富以及價值的提升,音樂綜藝節目的發展之路日益寬廣。
本文以《聲入人心》《國樂大典》為例,探究嚴肅音樂與電視綜藝融合發展路徑,從以嚴肅音樂本體融合流行形式、主體與媒體有效協同、娛樂化與專業化合理取舍三個方面探究其創新性,反思嚴肅音樂與電視綜藝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其融合發展提出建議。新媒體為音樂綜藝節目帶來了諸多機遇,但保持專業水準、確保內容品質仍是節目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創作者應首先考慮內容質量與音樂專業性,持續創新,提升節目價值。
《聲入人心》與《國樂大典》以嚴肅音樂為核心,巧妙利用現代化的舞臺表演形式,展示了中外經典作品的藝術價值和人文情懷,彰顯了文化的多元交融。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高質量的表演和內涵深厚的音樂作品,能夠為受眾提供接觸和了解嚴肅音樂的機會,提升受眾的審美認知。盡管這兩檔音樂綜藝節目在某些方面仍有待完善,但它們在挖掘藝術文化內核、傳播弘揚嚴肅音樂、傳承傳統音樂文化以及提升精神內涵方面所作的努力,無疑值得業界學習。其不僅促進了音樂綜藝節目質量的提升,還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
總之,節目組既要深耕專業知識、升級內容形式,又要提升節目質量,引領大眾審美回歸,同時探索全媒體聯動的傳播路徑,如此才能推動嚴肅音樂與電視綜藝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石娟娟.新媒體視域下中國傳統音樂的多元化發展[J].新聞戰線,2015(18):137-138.
[2] 周海宏.走出用文學化、美術化方式理解音樂的誤區:對普及嚴肅音樂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分析[J].人民音樂,2001(3):48-52.
[3] 郝慧.垂直化原創音樂節目的創新路徑:以湖南衛視《聲入人心》為例[J].傳媒,2022(10):67-68.
[4] 何昱燁,劉瑾.余音繞梁,化民成俗:論《國樂大典》的創新與傳播[J].黃河之聲,2021(19):151-153.
[5]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4.
[6] 吳孟蕓.傳播學視域下的文化類綜藝“走紅”現象[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2):78-81.
[7] 王瀟敏.傳播學視閾下網絡自制節目的成功之道:以愛奇藝自創節目《奇葩說》為例[J].視聽,2016(9):44-45.
[8] 薄藝.《聲入人心》何以“深入人心”:讓高雅音樂走入大眾的路徑創新[J].新媒體研究,2020,6(13):91-93.
[9] 張圓圓.《國樂大典》民族器樂創新傳播實踐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21.
[10] 鄭伊天.從策劃角度分析《聲入人心》系列的成功及問題[J].傳媒論壇,2020,3(20):149-151.
[11] 文依婷.《聲入人心》節目的接受美學特征研究[D].成都:四川音樂學院,2022.
[12] 呂一夫.融合媒介時代音樂類綜藝節目的特征與困境突圍[J].中國電視,2020(2):69-73.
[13] 吳思思,趙佳寶.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價值回歸與創新路徑[J].今傳媒,2018,26(7):121-123.
[14] 周佳琦.淺析音樂類綜藝節目的創新之路:以《聲入人心》為例[J].新聞世界,2019(10):16-19.
[15] 白鴿.新媒介環境下音樂綜藝節目的突圍[J].聲屏世界,2017(5):33-35.
作者簡介 鄭佳瑤,研究方向:藝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