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雖好,可是面對著今天人們新的消費需求,能不能帶出一個團隊來做?能不能有一套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如何才能讓葉榭軟糕這樣一款每個人都覺得好吃的產品成為現代化的好商品?”9月12日下午,在“傳承之美——2024上海智慧女性讀書講壇”現場,看到老朋友朱燕的主持人秦暢,忍不住發出了靈魂深處的提問。
對于這個問題,八十八畝田品牌創始人、葉榭軟糕非遺傳承人朱燕的回答也令人動容,因為那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近8年的光陰打磨積累——
自2016年朱燕放棄上海市中心收入可觀的IT工作,決定回到家鄉松江做米文化事業,成為葉榭軟糕非遺傳承人以來,她一直奔著一個目標前進:“希望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發展松江大米相關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培養當地村民專業技能;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大家一起建設新農村。”
8年來,朱燕以非遺葉榭軟糕為核心,稻香民宿為載體,通過非遺體驗、稻米文化傳播,致力于推廣葉榭軟糕、松江大米的品牌文化、傳承米匠精神。并且,她還逐步探索開發鄉村旅游新體驗,帶動鄉親就業,盤活鄉村經濟,打造趣味新農村——用非遺點亮鄉村,正在松江這塊土地,夢想照進現實。
9月12日活動現場,上海評彈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高博文難掩對葉榭軟糕的興趣,他打趣自己是“高團”,也愛“糕團”,坦言自己是個糕點控。他說江南很多糕點都很有特色,而松江作為評彈的一個陣地,是自己有機會去的地方。他跟朱燕約定有機會要親自去葉榭做糕吃糕。
高博文果然是資深吃客,知道新鮮出爐時的葉榭軟糕,味道最是頂呱呱。其實,葉榭軟糕的來頭還不小,畢竟,網紅美食何其多,但能流傳四百余年的美食,可并不多見哩。
葉榭位于松江區東南部,以集鎮而論,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松江區域面積最大的一個鎮,自古就是魚米之鄉。葉榭鎮明清時期就已經是船民的集結之地,水運發達,交通便利,葉榭軟糕的誕生與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密不可分。
據傳,葉榭軟糕的創始人施茂隆,觀察到船民們會在此地短暫停留,稍加補給后再次出發,看到了商機,研制了一款糯米糕,不僅看起來好看,讓人在長途跋涉之后看著有食欲,同時香糯軟滑,一口一個,特別方便。
更重要的是,軟糕可以存放。這樣美味又能夠當做干糧的食物很快就流行開來受到船員的喜愛,雖然記不住老板的名字,但葉榭軟糕的品牌就此打響。
康熙年間《張澤小志》曾記道:“賓鴻飛處白云垂,倦向山村寄一枝。葉榭軟糕張澤餃,臨風悵觸幾番思。”
朱燕是土生土長的葉榭鎮人,從小吃著葉榭軟糕長大的。“小時候到了過年時節,家家戶戶都會做軟糕,裹著自家做的豆沙餡兒,米粉也是按照每家自己的口味調制的,口感多少都會有所不同,但味道都是那么香甜軟糯。”
這自然跟軟糕的原材料有莫大的關系。
松江大米是上海唯一稻米類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葉榭是農業大鎮,優質的松江大米保證了葉榭軟糕的質量,而通過數代點心師傅的配方改良,讓葉榭軟糕形成了軟糯香甜的獨特口味,具有松、軟、甜、香、肥五大特點。
2011年,上海米糕制作技藝入選松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不僅在上海地區廣受好評,還曾出口國外,亦在2021年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亮相。
其實,葉榭軟糕之所以在眾多江南米糕中獨樹一幟,跟它的制作方法也有很大關系。朱燕告訴《新民周刊》:“許多米糕的配方中糯米占大頭,葉榭軟糕則選用當地優質粳米、糯米作為主料,按照90%白粳、10%糯米古法比例配制而成,口感上糯而不粘,保存得當盛夏季節一周內不餿變。”
為了尋到最正宗的老底子味道,朱燕在2017年拜師老師傅顧火南,接過“葉榭軟糕非遺傳承人”的衣缽,開始從頭學習制作葉榭軟糕的技術。她表示每一塊傳統的葉榭軟糕都要經歷18道工序。
簡單敘述幾個制作細節,即可令人感受到葉榭軟糕制作的用心。
首先,軟糕用到的粳米和糯米要在冷水中浸泡7天以上,每天換水,使米發酵成分全部揮發完,去酸。
接下來,則需晾透水分,然后用石臼春粉細篩3次,再用篩子篩入蒸格,輔以精細綿白糖和各色餡心,最后再用土灶木材加熱的方式蒸熟。
這一道道工序一絲不茍地完成,才有了大家記憶里的古早味。
葉榭軟糕有方糕、素糕和桂花白糖糕三個品種。每個品種各有特色,到了夏天,還會在糕點里加上薄荷,吃起來清清爽爽,可謂是夏日飲食中的佳品。
老上海的俗諺說“浦南點心三件寶,亭林饅頭張澤餃,葉榭軟糕呱呱叫”,三寶之一的葉榭軟糕,可謂是歷史最為悠久的點心。
糕同音高,“吃糕步步高”的好口彩讓松江人家里一旦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離不開這口糕。活動現場,朱燕滿懷深情地向大家傳遞著糕點背后的祝福。“自古以來,男婚女嫁、生兒育女、長輩做壽等喜事,都會向左鄰右舍或者親朋好友分發糕點以示同喜。”
吃糕,寓示著喜事臨門、多福多壽、年年高、步步高的美好祝愿。不過,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產品品質過硬,只是事業成功的第一步。就如秦暢所發出的疑問:“如何才能把由現代農業衍生出來的文創產業,在生產松江大米的好地方,真正形成一個商業閉環呢?”
在過去8年的摸索中,朱燕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論。在她看來,葉榭軟糕是“上海味道”的代表,但一塊糕點,已經不是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我們應該賣體驗、賣服務、賣文化、賣歡樂,很多消費者吃這塊糕點,吃的是童年回憶,覺得有趣新穎,這應該是我們要抓住的東西”。
既然吃糕寓示著喜事臨門,而互聯網公司出身的朱燕深知年輕人會因何“種草”,由此她放大了葉榭軟糕的禮品屬性,在保持原有的口味的基礎上,將葉榭軟糕變得更加好看、好玩。
她希望當客人有喬遷、婚慶、祝壽、慶生等場景時,能夠借由一款米糕,把自己的心意與祝福傳遞給重要的人。“在我小時候,葉榭軟糕是過年才吃的食品。但我想把它商業化,勢必要在消費者心中營造出一種日用消費品的概念。比如當家里有什么事情要慶祝,或者送人的祝福禮伴手禮等,在糕點上印字,就滿足了這方面的消費需求。”朱燕說。
朱燕還把活字模板融入了軟糕制作過程中,內容有美好寓意的“平、安、快、樂”“良、辰、美、景”“花、好、月、圓”等字樣。每到中秋節期間,她會策劃推出月餅米糕,設計專門的國潮禮盒,定制專屬的中秋月兔形象糕點,將傳統糕點以月餅的形式進行融合創新,成為一款江南文化與海派文化融合的城市伴手禮——2021年上海特色伴手禮比賽時,朱燕團隊榮獲上海市金獎第一名。葉榭軟糕還受邀參加進博會,將江南海派味道的米糕推廣到更遠的地方。
葉榭軟糕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朱燕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在3年間,朱燕團隊開起了4家實體店。在松江廣富林文化遺址、泰晤士小鎮等景點,可以發現,葉榭軟糕門面不大,但干凈清爽,裝修風格也是朱燕團隊精心設計。“每一家店,我們都會在保留自己特色的同時,跟這個地區的文化和建筑風格相互融合,這樣的話,你的味道是傳統的,但是理念是新的,消費者更容易接受。”朱燕說。
而在“品嘗的是美食,送出去的是禮品,回味的是文化”的思路影響下,葉榭軟糕在傳承中得到了創新,造型、色澤、圖文、包裝等都符合城市年輕人的審美情趣,這也讓軟糕更受大家的歡迎。每當季節限定款上市時,葉榭軟糕門店內都是排隊的游客。“在大眾點評等平臺上,客戶給了我們很多好評,店鋪也經常被評為第一名、第二名。”
此外,通過直播、體驗制作等方式,作為非遺美食的葉榭軟糕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既創造了經濟效益,也推廣了松江的美食文化。
八十八畝田,是朱燕的品牌名,她在活動現場為大家解釋名字的來由:八十八是米字的拆解,因為她所有的產品都與米相關。“一方面,是我個人對于鄉村的喜愛;一方面,也是城市待久了,想把鄉村的美好分享給我城市的朋友們,希望能改變人們對傳統鄉村的固有觀念。”頭腦靈活、敢作敢為的朱燕在過去8年一頭扎進“米的事業”,深入挖掘稻米文化,以非遺葉榭軟糕為核心,稻香民宿為載體,通過非遺體驗、稻米文化傳播,致力于推廣葉榭軟糕、松江大米的品牌文化、傳承米匠精神。
據介紹,八十八畝田主要的業態分為三大塊:一是以松江大米與葉榭軟糕為主的產品鏈;二是以松江大米體驗館為載體的鄉村自然研學活動;三是以民宿與餐廳為一體打造的鄉村度假農旅服務。“目前,我們可以開展的活動包括但不限于家庭親子游,學校冬夏令營活動,DIY體驗,企業工會團建,家庭聚會等。”朱燕對自家項目如數家珍。
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我們應該賣體驗、賣服務、賣文化、賣歡樂,很多消費者吃這塊糕點,吃的是童年回憶,覺得有趣新穎。
“我們與倉橋學校、葉榭學校、華政附小等諸多學校進行了聯合非遺教學活動,葉榭軟糕DIY體驗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得到了學校的肯定。此外,還有很多親子家庭、留學生也慕名前來參加活動。”她愉快地回憶自己參與的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通過實地參觀體驗,大家覺得葉榭軟糕不僅好吃好看,同時也對非遺文化產生了興趣。保守估計,目前活動參與者累計已經達到數十萬人次。”
這恰是朱燕創業以來一直秉承的初心:通過非遺引領,打造趣味新農村。
2019年,按照朱燕的種植標準,合作社所種植的1838畝水稻田全部獲得“綠色稻谷”和“綠色大米”標志;2020年,朱燕團隊以八十八畝田為藍本基礎,成立上海入木田實業有限公司,承租村內閑置農房,聯合本地12戶家庭農場,成立上海子田農業專業合作社;2021年6月,朱燕團隊籌建的“大米體驗館”開館。這是一所建設在稻田中間的大米文化體驗館,也是松江首座以米文化為主題的親子體驗館。“大家能夠在這里了解稻米的農耕歷史和農科技術,也給孩子們一個學習知識的平臺。”朱燕說。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因米而生、因米而興的八十八畝田,在鄉村振興之路上,還將繼續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