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褪黑素作為一種廣譜的抗氧化劑,已被證明在植物的多種逆境脅迫中發揮重要的保護作用。為探討外源褪黑素(MT)對UV-B脅迫下水稻幼苗生理特性及抗氧化系統的影響,以日本晴為試驗材料,待水稻幼苗生長至22 d時,于22:00時對其葉面噴施100 μmol/L MT,置于黑暗中進行暗處理,預處理2 d后,每天09:00—20:00進行UV-B+100 μmol/L MT處理,探究UV-B脅迫(80 W)下外源噴施100 μmol/L MT對水稻幼苗生長、葉綠素含量、活性氧水平以及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結果表明,UV-B+100 μmol/L MT處理3 d后,水稻幼苗的株高、根長、鮮重和干重與UV-B處理相比分別提高25.8%、12.3%、21.6%和20.6%;葉綠素a、葉綠素b、類胡蘿卜素含量與UV-B處理相比分別提高52.6%、39.6%、44.4%;UV-B處理后水稻幼苗中的丙二醛(MDA)、過氧化氫(H2O2)、超氧陰離子自由基(O-2·)、游離脯氨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顯著高于對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用UV-B+100 μmol/L MT處理后,水稻幼苗中的MDA、H2O2、O-2·含量以及游離脯氨酸含量均較UV-B處理顯著降低,SOD、P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較UV-B處理顯著提高。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MDA含量與游離脯氨酸、H2O2含量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葉綠素a(Chl a)、類胡蘿卜素(Car)含量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CAT活性之間互呈顯著正相關。由此可見,外源噴施MT可以使水稻在紫外脅迫下保持良好的長勢,降低膜脂過氧化損傷程度,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效緩解UV-B脅迫對水稻幼苗造成的氧化損傷。
關鍵詞:UV-B脅迫;水稻;氧化損傷;褪黑素
中圖分類號:S511.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4)15-0136-08
收稿日期:2023-09-26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編號:PAPD)。
作者簡介:張雨萱(1995—),女,江蘇淮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植物光合生理與生化研究。 E-mail:1720269085@qq.com。
通信作者:高志萍,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作物光合生理研究。E-mail:ketty-1982@163.com。
水稻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歷史悠久,世界上近1/2的人口以水稻為主食。但是,水稻的生長發育易受各種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包括高溫、干旱、寒冷、UV-B輻射等,這些非生物脅迫往往會導致水稻產量的下降[1]。紫外線B(UV-B,波長范圍280~315 nm)是電磁光譜中3類UV輻射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當紫外輻射透過大氣層時,所有的UV-C和約90%的UV-B會被大氣層吸收。UV-B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尤其值得關注,研究表明,低劑量的UV-B可以促進植物生長發育,而高劑量的UV-B會對植物產生脅迫。20世紀80年代以來,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其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引起上層大氣臭氧水平下降,導致到達地球表面的UV-B數量每年以6%~14%的速度穩步增加[2]。增強的 UV-B 輻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產生重要影響,如改變植物形態結構、根系發育、生物產量以及損害光系統等,導致生物膜結構被破壞,基因表達和蛋白酶活性下降。于光輝的研究表明,低劑量增強的UV-B輻射可延遲水稻的生長發育,降低水稻功能葉的光合生理活性以及暗反應關鍵酶活性,使葉綠體超微結構損傷,導致水稻的光合效率降低,最終影響其產量[3]。因此,尋找提高水稻抵抗UV-B逆境脅迫的途徑以及研究其作用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褪黑激素(N-乙酰-5-甲氧基色胺,MT)是一種結構較為穩定的小分子物質,廣泛存在于動植物中,在調節植物生長代謝、晝夜節律以及清除自由基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作為一種調節因子響應植物的逆境脅迫[4],其中非生物脅迫包括高溫、高鹽、干旱、重金屬污染等[5]。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氣污染,臭氧層的破壞引起到達地球表面的UV-B輻射不斷增強,導致水稻的生長發育面臨嚴峻挑戰,但是在水稻中關于褪黑素參與UV-B響應的研究鮮有報道。
因此,本試驗通過研究外源噴施MT對水稻幼苗生長狀況、抗氧化防御系統以及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來理解MT對UV-B脅迫的緩解機制,以期為防治水稻光氧化損傷提供有效途徑。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日本晴種子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提供,種植于南京師范大學,褪黑素(MT)購于南京丁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23年4—7月在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室進行。選取顆粒飽滿的水稻種子,在3%過氧化氫溶液中浸泡消毒4 h后,用蒸餾水沖洗3遍,至種子表面無過氧化氫殘留,然后將種子轉移至裝有蒸餾水的燒杯中,于 28 ℃ 的恒溫培養箱中培養,并每天更換新鮮的蒸餾水。培養4 d后,選取露白一致的種子,均勻地鋪在覆蓋1層紗布的育苗盆中,每個育苗盆種植60株;培養室晝夜溫度為25~28 ℃,光照度為 200 μmol/(m2·s),光—暗周期為16 h—8 h,相對濕度為70%~80%。前7 d用蒸餾水培養,7 d后將蒸餾水換成1/2濃度的Hoagland營養液,每3 d更換1次營養液,待幼苗生長至一定高度后換成全營養液。水稻幼苗生長至22 d時進行處理。
本試驗設置4個處理:(1)CK,正常白光下不噴施MT。(2)MT處理,正常白光下噴施100 μmol/L MT,幼苗生長至20、21 d時于當天22:00噴施MT進行預處理,此后的處理同UV-B+MT處理。(3)UV-B 處理,不噴施褪黑素,幼苗生長至22 d時進行UV-B輻射處理。將UV-B燈管(TL 40 W/12 RS,南京華強電子有限公司)置于植株上端0.5 m左右處,2組燈管同時打開,UV-B輻射強度為 80 W,每天09:00—19:00期間打開紫外燈管的開關,輻射處理3 d。(4)UV-B+MT處理,幼苗生長至22 d時噴施100 μmol/L褪黑素,并進行UV-B輻射處理(80 W,10 h/d,同UV-B處理組);褪黑素濃度是基于預試驗確定的,處理前將褪黑素溶于乙醇中,然后加蒸餾水定容至所需濃度。每個處理設置3次重復。
1.3 農藝性狀測定
UV-B輻射處理3 d后,將水稻幼苗連根輕輕拔出,用刻度尺測量根頸到葉尖及根頸到根尖的距離,得出水稻地上部分的株高和地下部分的根長;將水稻幼苗用蒸餾水沖洗干凈,并用濾紙吸干水分后,用天平稱量其鮮重;然后再將其放置于烘箱中于80 ℃烘干48 h至恒重,稱量水稻幼苗地上部分及根部的干重。每組處理的水稻分別測量10株,取平均值。
1.4 光合色素含量測定
參考Arnon等的方法[6]測定水稻幼苗葉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將幼苗葉片洗凈后,用天平稱取0.1 g剪碎置于15 mL離心管中,加入10 mL提取液,旋緊蓋子,上下顛倒離心管數次,使葉片充分浸于提取液中,該提取液由45%丙酮、45%乙醇和10%蒸餾水混合配制而成。將離心管置于黑暗條件下,室溫靜置16 h左右,暗處理期間每隔一段時間上下顛倒離心管數次,充分提取色素。待葉色完全發白,取 1 mL 上清液加入2 mL葉綠素提取液,渦旋混勻后置于比色皿中分別測量其在470、645、663 nm處的吸光度,每組處理設置3次重復。將吸光度根據公式換算為光合色素的含量。
Chl a(葉綠素a)含量=12.7×D663 nm-2.69×D645 nm;
Chl b(葉綠素b)含量=22.9×D645 nm-4.68×D663 nm;
TChl(總葉綠素)含量=8.02×D663 nm+20.21×D645 nm;
Car(類胡蘿卜素)含量=(1 000×D470 nm-3.27×Chla含量-104×Chlb含量)/229。
1.5 活性氧及丙二醛含量測定
本試驗采用過氧化氫(H2O2)和超氧陰離子自由基(O-2·)含量表示活性氧(ROS)水平。其中,H2O2含量根據Velikova等的方法[7]測定,O-2·含量參照王愛國等的方法[8]測定。丙二醛(MDA)含量可反映脂質過氧化水平,本試驗參考Generozova等的方法[9],通過測定MDA與2-硫代巴比妥酸的反應產物含量分析每組處理下葉片細胞的膜脂過氧化程度。TCA-TBA(硫代巴比妥酸TBA溶液)反應液由20% TCA和5%硫代巴比妥酸混合制成,取 0.75 mL 粗酶液加入1.25 mL反應液中,混合均勻后沸水浴10 min,然后在1 800 g條件下低溫離心15 min,取上清,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分別測定樣品液在450、532、600 nm處的吸光度。
1.6 抗氧化酶活性測定
抗氧化酶系統是逆境條件下植物體內的保護系統,能夠清除植物組織中多余的自由基,本研究不同處理下測定水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和過氧化氫酶(CAT)的活性。SOD活性采用孫群等的方法[10]測定,POD活性通過愈創木酚法[11]測得,CAT活性參考Li等的方法[12]測得。
1.7 滲透調節物含量測定
(1)可溶性蛋白含量測定。利用Braford法[13]測定水稻可溶性蛋白含量。將水稻幼苗沖洗干凈,稱取0.2 g倒2葉并將其剪碎,置于預冷的研缽中,加入2 mL濃度為50 mmol/L、pH值為7.8的PBS(磷酸緩沖液)研磨成勻漿,在4 ℃、12 000 r/min下離心15 min,將上清稀釋5倍后,取10 μL置于96孔板中,再加入300 μL考馬斯亮藍G-250吹打均勻,室溫靜置5 min后在酶標儀中測定溶液在 595 nm 處的吸光值。
(2)可溶性糖含量測定。采用可溶性糖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A145-1-1)測定可溶性糖含量。
(3)脯氨酸含量測定。參考陳曉遠等的方法[14]測定脯氨酸含量。將水稻幼苗沖洗干凈,稱取0.2 g倒2葉并將其剪碎,置于預冷的研缽中,加入3 mL 3%磺基水楊酸研磨成勻漿后置于離心管中,離心管外表面需覆蓋幾層保鮮膜,然后沸水浴浸提10 min,沸水浴期間需進行多次振蕩,待離心管冷卻至室溫后,在3 000 r/min條件下離心15 min,取上清。取 2 mL 上清液與2 mL冰乙酸、2 mL茚三酮充分混勻后沸水浴30 min,然后迅速冷卻,加入4 mL甲苯混勻,吸取上層甲苯相,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其在520 nm處的吸光度。
1.8 數據統計及分析
利用Office Excel、GraphPad Prism 6.0、IBM SPSS Statistics 22.0軟件處理測得的相關數據,并利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測每組處理下水稻植株之間的差異顯著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褪黑素處理對UV-B脅迫下水稻幼苗生長的影響
從圖1可以看出,UV-B脅迫下水稻幼苗的株高和根長明顯降低,當外源噴施MT后這種現象得到明顯改善,水稻幼苗的株高和根長分別增長25.8%和12.3%。在非UV-B脅迫下,外源褪黑素對水稻幼苗的株高和根長無明顯影響。幼苗的干重和鮮重能反映植株生物量的積累。在UV-B脅迫下,水稻幼苗的鮮重和干重均顯著下降,而外源褪黑素的噴施大大減弱了UV-B對幼苗生物量積累的不利影響,植株的鮮重和干重分別提高21.6%和20.6%。在非UV-B脅迫下,單獨施加MT對幼苗的鮮重和干重無明顯影響。表明UV-B脅迫可顯著抑制水稻幼苗的生長,減少生物量的積累,而施加外源褪黑素可有效促進水稻幼苗的生長。
2.2 褪黑素處理對UV-B脅迫下水稻幼苗光合色素的影響
UV-B可影響葉綠素蛋白的合成,從而影響色素合成,導致光合速率降低,進而抑制植物生長[15]。如圖2所示,在UV-B脅迫下,葉綠素a、葉綠素b、類胡蘿卜素的含量分別下降53.0%、47.7%、45.0%,外源施加褪黑素后,葉綠素a、葉綠素b、類胡蘿卜素的含量分別提高61.8%、34.9%、53.6%。在非UV-B脅迫下,單獨施加MT對水稻幼苗的光合色素含量無明顯影響。表明在UV-B脅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可緩解水稻葉片光合色素含量的下降。
2.3 褪黑素處理對UV-B脅迫下水稻幼苗活性氧及MDA含量的影響
ROS是含氧量很高的化學反應性物質,在細胞信號轉導和機體平衡中發揮雙重調節作用。低濃度的ROS可作為一種信號分子,通過激活防御系統和保護基因的表達保護植物免受外界脅迫,促進植物正常生長發育[16];在環境壓力下,ROS水平會急劇升高,引起蛋白質、脂質、DNA損傷,使細胞結構遭到嚴重損害,這被稱為氧化應激[17]。ROS含量的增加也是水稻對UV-B脅迫響應的早期反應之一,是UV-B誘導水稻氧化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圖3所示,在UV-B脅迫下,水稻幼苗葉片中的 O-2· 和H2O2含量分別增加71.0%和160.1%,外源施加褪黑素后,O-2·和H2O2含量分別減少34.8%和41.8%;而在非UV-B脅迫下,單獨施加MT對水稻幼苗葉片的O-2·和H2O2含量無明顯影響。表明在UV-B脅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能顯著抑制水稻葉片中活性氧的積累。
逆境脅迫下,大量的自由基引起膜脂過氧化,損害細胞膜并最終導致細胞死亡,而MDA含量是反映膜脂過氧化損傷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18]。如圖3所示,在UV-B脅迫下,水稻幼苗葉片中的MDA含量增加37.7%,外源施加褪黑素后,MDA含量減少18.5%;而在非UV-B脅迫下,單獨施加MT對水稻幼苗葉片中MDA含量沒有明顯影響。表明在UV-B脅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可緩解UV-B脅迫對水稻幼苗葉片造成的膜脂過氧化損傷。
2.4 褪黑素處理對UV-B脅迫下水稻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
抗氧化酶體系是植物抵抗逆境脅迫的重要防御系統,能夠消除植物體內多余的活性氧和自由基,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從而維持ROS平衡[19]。由圖4-A可知,在UV-B脅迫下,水稻幼苗葉片的SOD活性顯著提高,與對照相比提高23.2%,表明UV-B脅迫破壞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激活了SOD活性。當施加外源褪黑素后,SOD活性進一步提高(34.4%),說明MT可促進SOD活性的提高,加速活性氧的分解,降低UV-B脅迫對細胞造成的毒害作用。
POD活性的變化趨勢與SOD相似,但變化幅度更大。由圖4-B可知,在UV-B脅迫下,水稻幼苗葉片的POD活性大幅增強,與對照相比提高195.0%,表明UV-B脅迫在極大程度上激活了POD活性;當施加外源褪黑素后,POD活性與對照相比提高238.6%,與不加MT的UV-B處理相比提高18.5%,說明MT可促進POD活性的提高,通過增強POD活性來抵抗UV-B脅迫對植株造成的氧化損傷。
由圖4-C可知,UV-B脅迫導致水稻植株CAT活性下降,即使外源施加褪黑素也無濟于事。說明水稻膜脂受到過氧化損傷以后,CAT可能是由于其蛋白結構被破壞導致活性降低,而機體可通過增強SOD、POD活性清除自由基,保護和修復細胞膜。
2.5 褪黑素處理對UV-B脅迫下水稻幼苗滲透調節物質含量的影響
由圖5-A和圖 5-B 可知,UV-B脅迫降低了水稻幼苗葉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與對照相比分別降低28.5%和60.7%,噴施MT后二者分別升高30.4%和50.1%,這表明外源褪黑素可以提高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減少因 UV-B 輻射引起的還原糖和蛋白損失。由圖 5-C 可知,UV-B脅迫使得水稻葉片中游離脯氨酸含量升高,與對照相比,游離脯氨酸含量升高151.1%,而噴施MT后游離脯氨酸含量明顯下降,與UV-B處理相比降低30.2%。說明外源施加MT可延緩蛋白的分解,降低葉片中游離脯氨酸的含量。
3 討論
3.1 褪黑素對水稻幼苗生長的調控
植物的生物量能夠比較直觀地反映植物在非生物脅迫下的損傷程度[20]。Yin等研究發現,UV-B脅迫可顯著抑制大豆幼苗的生長,噴施25 μmol/L褪黑素可促進大豆萌發,增加其幼苗的鮮重和芽長[21]。石亞飛等研究發現,在堿脅迫下,水稻幼苗的根系生長被嚴重抑制,幼苗的干鮮重顯著降低[22]。本研究結果顯示,UV-B脅迫抑制了水稻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長,而施加100 μmol/L褪黑素明顯改善了水稻幼苗的生長狀態,幼苗的鮮重和干重增加,株高和根長提高,這表明MT能夠緩解UV-B脅迫對水稻幼苗生長的抑制作用。MT能夠減弱UV-B脅迫對植株生長的抑制,可能是由于MT能夠減小UV-B脅迫對水稻幼苗光合色素合成的不利影響,進而提高光合效率,促進有機物的積累,從而促進植物的生長,且MT處理后幼苗株高的改善更明顯,這可能是由于水稻幼苗的地上部對褪黑素的調控更為敏感。
3.2 褪黑素對水稻幼苗光合色素的調控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光合色素在這個過程中吸收光能并將其轉化為化學能,為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能量[23-24]。其中,葉綠素a不僅能捕獲光能,還能參與光化學反應,將光能轉換為電能,而葉綠素b僅可以吸收和傳遞光能[25]。類胡蘿卜素不僅能捕獲光能傳遞給葉綠素,還能作為光保護劑通過熱耗散來減少活性氧和光抑制的產生,從而降低葉綠素被逆境條件破壞的可能[26]。Luo等研究發現,干旱脅迫下菊花幼苗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顯著降低,而施加100 μmol/L褪黑素可明顯提高總葉綠素的含量,提高幼苗的耐旱性[27]。崔景會等研究發現,水分脅迫顯著降低水稻幼苗葉綠素含量和類胡蘿卜素含量,抑制光合作用[28]。本研究結果顯示,UV-B脅迫導致水稻幼苗葉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均顯著降低,而施加100 μmol/L褪黑素后葉綠素a、葉綠素b和類胡蘿卜素含量均顯著提高,這表明MT可通過抑制光合色素的降解 緩解UV-B下水稻幼苗光合效率的降低。
3.3 褪黑素對水稻幼苗抗氧化系統的調控
逆境脅迫條件下,植物細胞產生大量的活性氧,過量的活性氧打破了植物體內的ROS平衡,導致膜脂過氧化損傷程度加深,引起細胞膜結構破壞,從而誘導MDA含量增加[29]。在這個過程中,抗氧化酶系統通過調控幾種抗氧化酶的活性來維持細胞的穩態。作為一種高親脂性和部分親水性的化合物,褪黑素吲哚環5位上的甲氧基和側鏈上的N-乙酰基可與羥自由基與過氧自由基發生反應,從而與抗氧化酶系統協同作用,共同清除活性氧[30]。陳莉等研究發現,高濃度的鹽脅迫破壞了棉花種子的滲透平衡,膜脂過氧化的加劇導致MDA含量顯著升高,施加20 μmol/L褪黑素有效降低了膜脂過氧化損傷程度,改善了棉花種子的生長發育[31];李鵬輝等研究發現,干旱脅迫下煙草幼苗葉片中SOD、POD和CAT活性顯著提高,噴施不同濃度的MT后這些抗氧化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說明MT可通過誘導抗氧化酶的活性來穩定細胞的活性氧代謝平衡,進而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32]。本研究結果顯示,UV-B脅迫下日本晴功能葉的O-2·、MDA含量升高,SOD、POD活性均增強,說明UV-B脅迫導致水稻幼苗產生較多的H2O2,從而誘導SOD、POD活性增強,清除過量的H2O2,使細胞免受自由基的攻擊。施加 100 μmol/L 褪黑素后SOD、POD活性進一步提高,活性氧和MDA含量明顯降低,這可能是由于MT激活了抗氧化酶基因的表達,從而提高了抗氧化酶系統的活力,減輕UV-B脅迫對水稻幼苗的氧化損傷。
3.4 水稻幼苗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利用Pearson系數對測定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圖6所示,可以看出,MDA含量與H2O2含量、游離脯氨酸含量之間互呈顯著正相關,Chla、Car 含量與游離脯氨酸、MDA、H2O2、O-2·含量之間呈顯著負相關,而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CAT活性之間互呈顯著正相關。
綜上所述,通過外源施加褪黑素能有效緩解UV-B脅迫對水稻幼苗造成的氧化損傷,可能是由于MT通過調節抗氧化酶的活性維持ROS平衡,緩解了UV-B脅迫對水稻幼苗產生的毒害。
4 結論
在UV-B脅迫下,100 μmol/L褪黑素能夠促進水稻幼苗的生長,增加生物量的積累,提高光合色素含量,減輕膜脂過氧化損傷程度,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維持ROS相對平衡,降低UV-B對水稻幼苗的損害。本研究結果可為褪黑素在水稻的抗光氧化研究以及農業生產方面的開發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Slama I,Abdelly C,Bouchereau A,et al. Diversity,distribution and roles of osmoprotective compounds accumulated in halophytes under abiotic stress[J]. Annals of Botany,2015,115(3):433-447.
[2]王晨寅,祁得勝,劉育昆,等. 紫外輻射機制對生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及紫外損傷修復作用的研究進展[J]. 農家參謀,2022(18):34-36.
[3]于光輝. 兩優培九功能葉光反應特性和對低劑量UV-B輻射增強的光合響應機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4]Zhan H S,Nie X J,Zhang T,et al. Melatonin:a small molecule but important for salt stress tolerance in pla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19,20(3):709.
[5]Lichtenthaler H K. Chlorophylls and carotenoids:pigments of photosynthetic biomembranes[J]. Methods in Enzymology,1987,148:350-382.
[6]Arnao M B,Hernández-Ruiz J. Melatonin as a plant biostimulant in crops and during post-harvest:a new approach is needed[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21,101(13):5297-5304.
[7]Velikova V,Yordanov I,Edreva A. Oxidative stress and some antioxidant systems in acid rain-treated bean plants[J]. Plant Science,2000,151(1):59-66.
[8]王愛國,羅廣華. 植物的超氧物自由基與羥胺反應的定量關系[J]. 植物生理學通訊,1990(6):55-57.
[9]Generozova I P,Vasilyev S V,Butsanets P A,et al. Combined action of melatonin and water deficiency on growth and MDA content of hypocotyls and roots of lupine and respiration of mitochondria isolated from these organs[J].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22,69(5):93.
[10]孫 群,胡景江. 植物生理學研究技術[M].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11]王偉玲,王 展,王晶英. 植物過氧化物酶活性測定方法優化[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4):21-23.
[12]Li X N,Yang Y L,Jia L Y,et al. Zinc-induced oxidative damage,antioxidant enzyme response and proline metabolism in roots and leaves of wheat plants[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013,89:150-157.
[13]Kielkopf C L,Bauer W,Urbatsch I L. Bradford assay for determining protein concentration[J]. Cold Spring Harbor Protocols,2020,2020(4):102269.
[14]陳曉遠,凌木生,高志紅. 水分脅迫對水稻葉片可溶性糖和游離脯氨酸含量的影響[J]. 河南農業科學,2006(12):26-30.
[15]張美萍,梁志英,韓 榕,等. He-Ne激光和增強UV-B輻射對水稻幼苗光合作用的影響[J]. 中國激光,2014,41(8):114-119.
[16]李 格,孟小慶,蔡 敬,等. 活性氧在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中功能的研究進展[J]. 植物生理學報,2018,54(6):951-959.
[17]Lucas J A,García-Villaraco A,Ramos-Solano B,et al. Lipo-chitooligosaccharides (LCOs) as elicitors of the enzymatic activities related to ROS scavenging to alleviate oxidative stress generated in tomato plants under stress by UV-B radiation[J]. Plants,2022,11(9):1246.
[18]黃益宗,蔣 航,王 農,等. 外源褪黑素對砷脅迫下水稻幼苗生長的影響[J]. 生態學雜志,2018,37(6):1738-1743.
[19]Didi D A,Su S P,Sam F E,et al. Effect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on osmotic regulatory substances and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of Nitraria tangutorum[J]. Plants,2022,11(19):2559.
[20]劉炳響,王志剛,楊敏生,等. 模擬鹽脅迫對白榆種子發芽、出苗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 草業學報,2012,21(5):39-46.
[21]Yin Y Q,Tian X,Yang J,et al. Melatonin mediates isoflavone accumulation in germinated soybeans (Glycine max L.) under ultraviolet-B stress[J].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22,175:23-32.
[22]石亞飛,閔煒芳,擺小蓉,等. 外源物調節堿脅迫水稻生理特性及相關基因表達的效應[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23,29(5):813-825.
[23]Wen K J,Liang C J,Wang L H,et al. Combined effects of lanthanumion and acid rain on growth,photosynthesis and chloroplast ultrastructure in soybean seedlings[J]. Chemosphere,2011,84(5):601-608.
[24]程相國,李麗杰,王小輝,等. 葉面噴施不同濃度褪黑素對花生幼苗生長和光合性能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23,51(18):68-75.
[25]Boussadia O,Steppe K,van Labeke M C,et al. Effects of nitrogen deficiency on lea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in two olive tree cultivars ‘Meski’ and ‘Koroneiki’[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2015,38(14):2230-2246.
[26]Demmig-Adams B,Iii W W A.Carotenoid composition in sun and shade leaves of plants with different life forms[J]. Plant,Cell & Environment,1992,15(4):411-419.
[27]Luo Y,Hu T T,Huo Y Y,et al. Effects of exogenous melatonin on Chrysanthemum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otosynthesis under drought stress[J]. Horticulturae,2023,9(1):106.
[28]崔景會,王怡丹,齊秀芬,等. 水分脅迫和高濃度CO2處理下水稻幼苗光合生理響應特征[J]. 生態學雜志,2023,42(6):1381-1388.
[29]魯麗麗,劉 耕,李 君,等. 外源GSH對NaCl脅迫下二色補血草鹽害緩沖機理的研究[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1(2):108-111.
[30]趙 燕,王東華,趙曦陽. 植物中褪黑素的研究進展[J]. 西北植物學報,2014,34(1):196-205.
[31]陳 莉,劉連濤,馬彤彤,等. 褪黑素對鹽脅迫下棉花種子抗氧化酶活性及萌發的影響[J]. 棉花學報,2019,31(5):438-447.
[32]李鵬輝,向金友,王 林,等. 干旱脅迫下外源褪黑素對煙草幼苗生理特性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9,21(5):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