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意義重大而深遠,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在科技創新和數字金融方面,全會重點提出了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要求,為做好新時代科技創新和數字金融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當前,數字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和廣度奔騰在金融業轉型的潮頭。應用新技術、打造新工具、發展新模式,實現業務和管理模式的變革重塑,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和競爭力是金融機構發展數字金融的根本性任務。數字金融已成為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金融強國建設的關鍵路徑。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中國工商銀行(以下簡稱“工商銀行”)堅持數字化發展理念,全面推進“數字工行”建設,加快培育和發展金融新質生產力,數字化動能不斷加速釋放。筆者將聚焦全會提出的科技創新和數字金融要求,結合工商銀行的創新實踐,從做好數字金融工作需持續提升四種能力的視角,談一談感想體會。
強化科技驅動,持續提升數據和技術的融合應用能力
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踐行科技自立自強使命,發揮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的主導作用,為業務領域的數智融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工商銀行在實踐中全面布局云計算、分布式、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領域,推出十大金融科技平臺,形成了領先的企業級技術能力和業務應用能力,并推進AI大模型、隱私計算、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領域創新應用,在同業中率先建成全棧自主可控的千億級AI大模型技術體系,賦能遠程銀行、金融市場、運營管理等業務領域。持續推進ECOS2.0數字技術生態建設,打造“彈性架構、融合智能、安全可控、云化基建、柔性敏捷” 數字技術生態。同時,持續深化數據在業務經營管理各方面全過程的深度應用,強化企業級數據中臺建設,激發數據潛能,提升數據價值。
拓展生態鏈接,持續提升數字化產品服務的高質量供給能力
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數據和技術的應用創新,更重要的是實現業務模式的重構,這對銀行業的數字化供給能力、生態化鏈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數字生態成為數字化時代下銀行對客服務的新窗口和新模式。工商銀行持續做優數字金融內外部關鍵平臺,全面深化多元立體、智能靈活、高效協同的數字金融生態服務,賦能普惠金融、鄉村振興、企業“走出去”等業務領域。在普惠金融方面,構建完整的數字普惠產品體系,全面提升普惠業務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以全流程線上化服務滿足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實現對小微企業的“滴灌式”精準扶持。在鄉村振興方面,建立興農通App、手機銀行興農通版“雙輪驅動”鄉村金融線上服務體系,推動金融服務下沉。在服務“走出去”與“一帶一路”方面,創新推出“工銀全球付”等全球現金管理服務,高質量服務“走出去”企業和“一帶一路”建設,已覆蓋全球40多個國家或地區,服務近八成“走出去” 央企。
深化業技融合,持續提升數字金融體制機制的支撐保障能力
數字基因的深刻塑造和全面滲透是銀行數字化轉型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是推動數字金融建設的內生源動力。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工商銀行建立健全創新攻關“揭榜掛帥”機制,明確市場和業務目標,做精做優產品,著力解決技術難題。全面實施敏捷研發模式,以客戶為中心,高效響應市場需求,實現業務的“小步快跑、迅速上線”。推進研發運維一體化建設,打造貫穿研發、測試、生產的流水線平臺,不斷提升投產效率。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數字金融人才隊伍,構筑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建立“科技菁英”專項招聘品牌,制定專項集中培養計劃,并加強多層面人員交流,深化業務、科技、數據的“煲湯式”融合。完善數字化轉型專項激勵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持續夯實數字化人才保障。
關注創新風險,持續提升數字金融風險的防控能力
伴隨著金融科技創新的深入推進,各類新興技術被廣泛應用,成為助推業務高速發展的新引擎。但需要注意的是,新技術也是“雙刃劍”,新技術在提升金融服務能力、造福社會的同時,也可能引發一些關聯風險,比如跨境、跨業、跨界等開放生態帶來的交叉性風險日益凸顯。金融機構在借助數字化手段驅動服務模式、運營模式深刻變革的同時,也應關注并積極化解新的應用風險。工商銀行積極構建企業級智能風控平臺,建設集企業級風險監測預警、企業級風險決策、企業級風險計量、企業級風險視圖于一體的風險管理平臺。同時,持續關注金融科技倫理機制建設,強化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把“科技向善”的理念融入數字金融產品研發各方面、全過程。
未來,工商銀行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錨定建設金融強國目標,積極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高質量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服務社會民生為重要著力點,全面深化“數字工行”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持續增強數字化動能。
(作者系中國工商銀行金融科技部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