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凈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NIM)是反映商業銀行核心盈利能力的關鍵指標,直接關系到銀行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國內銀行業的凈息差已降至過去二十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歐美及澳新銀行業的凈息差在疫情后出現了分化走勢。凈息差的變化通常受貨幣政策、經濟周期、市場競爭、監管要求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本文將重點分析新西蘭銀行業近年來凈息差的變化趨勢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新西蘭銀行業凈息差狀況
凈息差是銀行凈利息收入與全部平均生息資產的比率,反映了銀行在資產負債管理方面的效率,即在獲取資金成本和貸款收益之間的平衡能力。凈息差是衡量銀行盈利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指標,在時間上和不同規模的銀行之間具有可比性。與全球絕大多數銀行一樣,凈利息收入是新西蘭銀行業的主要收入來源、占總收入的四分之三以上,因此,凈息差是新西蘭銀行業盈利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
新西蘭銀行業凈息差的變化
自2004年至今,新西蘭經歷了不同的經濟周期和貨幣政策周期,其銀行業的資產收益率和負債成本率緊隨貨幣政策周期變動。這期間,銀行業凈利息收入呈現穩定增長態勢(見圖1),2023年全年凈利潤約156億新西蘭元、是2004年的2.9倍,且凈息差表現比較穩定(見圖2),大部分時間穩定在2%—2.5%的區間內、算術平均值為2.2%。
從近五年看,新西蘭銀行業的凈息差受新冠疫情和貨幣政策影響,呈現先跌后升的走勢(見圖3)。疫情前,新西蘭處于降息周期,銀行業凈息差呈下降趨勢。2020年初至2022年7月新冠疫情期間,新西蘭央行
迅速下調官方利率至歷史低點0.25%,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作為負債主要來源的低息活期存款余額大幅增加,央行為應對疫情也提供了三年期低利率資金;同時,企業增加了承諾貸款額度下提款、銀行整體信貸余額小幅增加,銀行業凈息差短期下調后快速回升。自2021年10月開始,央行在18個月內快速加息525個基點至5.5%,銀行凈息差也快速走高,在2023年二季度達到17年來的新高2.38%,隨后開始回落。
新西蘭銀行業集中度較高,以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為主,前五家銀行①的貸款規模和資產規模均占行業整體規模的約89%、存款規模約占91%。前五家銀行的經營情況基本決定了銀行業的整體表現,前五家銀行在過去五年的凈息差走勢基本一致(見圖4),在疫情初期下跌后,隨著新西蘭央行的加息快速回升,并在2023年達到近年來的高位。
全球主要經濟體銀行業凈息差的比較
根據世界銀行2021年公布的數據,新西蘭銀行業2021年的凈息差為2.1%,略低于中國的2.2%和美國的2.8%;資產收益率為0.9%、成本收入比為31.8%,這些指標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均處于較優水平。在2012— 2021年的十年間,新西蘭銀行業的凈息差波動幅度最小、整體上漲0.04%。相對而言,其他絕大多數國家的銀行業凈息差出現明顯下降,其中美國和中國的銀行業凈息差分別下降了0.75%和1.1%。
疫情以來,新西蘭銀行業的凈息差表現優于多數國家及地區(見圖5)。在疫情初期,歐美及澳大利亞銀行業的凈息差因財政刺激政策和超寬松貨幣政策大幅壓縮,隨著2022年貨幣政策正常化和經濟的復蘇,凈息差迅速恢復。新西蘭銀行業在此期間的凈息差走勢也是先降后升,但波幅較小。
影響新西蘭銀行業凈息差的主要因素
經濟環境和貨幣政策
首先,經濟周期對銀行的凈息差產生顯著影響。在經濟復蘇和高增長階段,信貸需求上升,貸款利率提高,有助于提升凈息差。相反,在經濟衰退期間,凈息差可能縮小。
其次,貨幣政策利率直接影響市場利率,而市場利率的變化直接影響銀行的利息收入和支出,從而影響凈息差。較高的市場利率通常意味著銀行可以獲得更高的貸款利率,但也可能導致存款利率和借款成本上升。如果資產和負債利差增大,凈息差通常會增加。
前文分析的新西蘭銀行業凈息差在過去幾年的變化(見圖3),充分說明了貨幣政策利率變動對凈息差的影響。
資產和負債結構
資產和負債結構對銀行業的凈息差也有著重要影響。在降息周期或低利率環境下,銀行的貸款利率下降,但存款利率下降幅度較小,從而導致利差收窄;而在加息周期,凈息差通常會提高。此外,銀行對高收益資產(如房地產貸款)的依賴程度也會影響凈息差的波動。
新西蘭銀行業集中度較高,下文將通過對資產規模市場占比約90%的前五家銀行2019年以來資產和負債結構的變化,以及資產收益率和負債成本率的變化來探討對凈息差的影響。
生息資產分析。資產結構對凈息差有重要影響。貸款的收益率通常遠高于債券和存款,能夠帶來更高的凈息差。在新西蘭銀行業中,約80%的資產是貸款,其余資產包括金融機構(含央行)存款和為滿足流動性要求而持有的債券,各占約10%。其中,貸款中約70%是收益率較高的住房抵押貸款和房地產開發貸款,這些貸款對市場利率變化也較為敏感。
前五家銀行的經營模式相似,主要以傳統信貸業務為主,貸款占資產的四分之三以上。BNZ銀行的住房貸款占比較低,商業貸款和農業貸款占比較高;而其他四家銀行的貸款結構類似,其中約三分之二是房屋相關貸款,約20%是商業貸款、10%是農業貸款。從圖4 和圖6中可以看出,房貸占比較低的BNZ凈息差波動較小,而貸款占資產比例波動較大的Westpac凈息差波動較大,貸款占比接近90%的Kiwibank在本輪加息中凈息差表現優于其他銀行。
不良貸款率對銀行的凈息差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當不良貸款率上升時,銀行需要從收入中提取貸款損失準備金,直接降低了凈息差;此外,為了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銀行可能會減少貸款規模或籌集更多資本;高不良率還可能影響銀行的信用評級,導致融資成本增加,這些都會對凈息差產生負面影響。在過去五年,新西蘭銀行業的不良率一直維持在1%以內,2023 年底銀行業貸款不良率僅為0.6%,這為保持較高的凈息差提供了支持。
計息負債分析。銀行的資金來源(如存款、拆借、債務融資)的成本各不相同,低成本資金來源有助于提高凈息差。存款是新西蘭銀行業最重要的資金來源,在總負債中的占比接近70%;其他來源包括債務工具占比約17%,以及短期拆借占比約9%。而且在存款中,低息的交易往來賬戶和活期儲蓄賬戶余額占比超過50%(見圖7),這顯著降低了總負債成本(見圖8)。
存款是前五家銀行最主要的負債來源(見圖9),其次是債券發行。前五家銀行存款的市場占比約為91%,超過了貸款89%的占比。從存款在各自總負債中的占比來看,BNZ的存款占比為56%,而其他四家銀行的存款占比接近或超過70%,這對降低負債成本、提高凈息差起到關鍵作用。
資產和負債利率重定價期限的影響。政策利率往往直接影響短期市場利率,進而影響銀行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然而,這種傳導通常會有時滯性,并且對不同利率重定價期限的資產或負債的影響不同。因此,在不同的貨幣政策周期中,資產負債的利率重定價期限對銀行的凈息差會有不同的影響。例如,在利率上升周期,如果負債中包含較多利率不敏感的活期存款或定期存款,而資產中有較多浮動利率定價的資產,那么凈息差就會明顯改善。尤其是在本輪全球央行快速超常規的大幅加息周期中,這種效應會更加顯著。
新西蘭前五家銀行資產的重定價期限一般長于負債的重定價期限,且資產端的信用價差較高,負債端以無息或低息的活期存款為主,這些因素為當地銀行提供了較高的凈息差保障。
從資產來看,余額占比最高的房貸以固定利率為主、占比約90%,重定價期限主要為1—3年,因此政策利率變化對銀行實際收益率的影響會有時滯(見圖10)。新西蘭央行2021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政策利率(OCR)變動1%將在一個月內引起房貸利率變動0.34%,這種傳導效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最大影響大約在OCR變動6個月后出現。另外,商業貸款大部分以浮動利率為主,重定價期限通常為1個月或3個月,因此其收益率與政策利率或市場利率有高度的相關性(見圖11)。
從負債來看,政策利率變化會快速引導短期市場利率,進而直接影響債券發行和拆借等批發市場融資成本,而對存款利率的影響則有一定的時滯性(見圖12)。存款成本中,政策利率對定期存款成本影響較大,對活期儲蓄和往來賬戶的影響相對較弱(見圖8)。
市場競爭環境
激烈的市場競爭可能迫使銀行降低貸款利率或提高存款利率,從而壓縮凈息差。2019年至今,盡管澳大利亞經濟增長好于新西蘭,貨幣政策周期也大致同步,但新西蘭銀行業的凈息差表現要好于澳大利亞,市場競爭環境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澳大利亞共有97家銀行,遠高于新西蘭的27家銀行,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以四大銀行CBA、NAB(在新西蘭的子行是BNZ)、ANZ和Westpac為例,新西蘭四大澳資銀行的利潤要高出其澳大利亞母公司20%左右,且持續了多年。新西蘭的四大澳資銀行在貸款和存款的占有率較高,因此在定價和成本控制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影響力;同時,在住房貸款市場中的占比較高,而住房貸款通常比商業貸款和其他類型的貸款有更穩定的回報率和較低的風險(見表1)。
新西蘭銀行業的高利潤一直受到抨擊,新西蘭商務委員會已對該行業的競爭現狀展開調查,認為最低資本要求過高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四大銀行貸款和存款份額過高導致市場缺乏競爭。
監管政策
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要求對銀行的資產負債配置有顯著影響。當資本充足率要求較高時,銀行需要持有更多的資本來支持其資產,這可能促使銀行減少高風險資產(如高收益貸款)的配置。流動性要求通常會促使銀行持有更多流動性較好但收益較低的優質流動性資產,或通過價格競爭增加穩定性較好、轉化率較高的定期存款,或者增加成本較高的長期負債配置,從而壓縮凈息差。例如,新西蘭央行在計算“一年核心資金穩定比率”時,對于非金融機構客戶存款,若規模合計為500萬新西蘭元時,轉換為核心資金的比例是90%,但規模超過5000萬時轉換率只有20%。因此,當地銀行對個人客戶存款的爭奪十分激烈。此外,發行期限超過兩年的債券在剩余期限超過一年時可100%計入核心資金,而短于6個月時折算率為零。
此外,新西蘭四大行(ANZ,Westpac,BNZ,ASB)在向其股東進行派送股息時,這部分收益在澳大利亞稅收安排上無法獲得稅收抵免,因此澳大利亞股東可能要求更高的風險調整后股本回報率,導致四大銀行對利潤的預期也較高,這將反映在產品定價上。
小結
從新西蘭的前五家銀行來看,資產和負債結構相近,凈息差、資產收益率、負債成本率在過去五年走勢也基本相同,說明凈息差的變化主要受經營環境、市場利率、資產負債重定價期限的影響比較明顯。過去的五年間,以下幾項因素共同促成了凈息差的良好表現。
貨幣政策傳導滯后的影響。貨幣政策傳導的滯后意味著較高的利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傳導到銀行的資金成本。這意味著在政策利率升至較高利率的一段時間內,凈息差可能會暫時高于正常水平。例如,2023年第二季度銀行凈息差創下了17年來的新高2.38%,隨后開始回落。由于本次加息速度遠快于以往的緊縮周期,這一效應比過去更為顯著。具體來說,這些滯后包括:一是短期存款利率滯后。如交易賬戶和活期儲蓄賬戶的利率沒有像央行政策利率(OCR)和銀行資產的利息收入那樣迅速上升。因此,這些存款相較于定期存款或批發市場發債成本更低。二是短期存款比例較高。在疫情期間的不確定性加劇和低利率環境下,銀行存款中短期存款的比例在緊縮周期開始時高于長期平均水平。盡管隨著利率上升,儲戶逐漸轉向定期存款,但這一過渡滯后于利率的上升。由于銀行流動性狀況強勁,它們比歷史上更愿意持有更多的短期負債,從而壓低了平均資金成本。
存款增長強勁。一方面,由于疫情初期的大規模貨幣和財政刺激,銀行體系的存款大幅增長,近五年存款余額上漲近1100億新西蘭元、增幅約為31%。同時,低息的往來賬戶和儲蓄賬戶的占比從2019年初的45%上升到2021年加息前的65%。另一方面,存款作為滿足當地流動性監管指標要求的核心資金來源,減少了銀行對高成本批發市場融資的依賴,間接降低了成本。
貸款增長低迷。盡管同期貸款也有所增長,但增長率僅為23%。隨著快速加息和利率維持在高位,貸款增長開始放緩。這減少了銀行對高成本資金的爭奪需求,并降低了對高成本批發融資的依賴。
套期保值的貢獻。新西蘭的主要銀行通常會對固定利率住房貸款進行套期保值,這可以減少貨幣政策變化對銀行資產收益的影響,從而降低凈息差的波動。
展望及思考
新西蘭銀行業凈息差展望
從短期來看,信貸增長放緩、不良貸款增加和銀行融資成本上漲將共同壓縮新西蘭銀行業的凈息差。一方面,由于經濟放緩和高利率環境,住房貸款和商業貸款的增長率自2020年底的高點持續回落,特別是自2023年以來需求顯著減少。同時,高利率和通脹增加了還款壓力,導致各類貸款的不良率自2024年以來顯著上升。利率維持高位可能會進一步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的增加。貸款增長放緩和不良率的上升導致凈息差開始回落。另一方面,在加息周期中,整體存款增長放緩,但存款仍是銀行主要的低成本融資來源。為了爭奪存款,銀行不得不提高存款成本。利率維持高位已超過一年,存款成本上漲的時滯效應也開始顯現。
從中期來看,新西蘭央行自2021年起開始快速加息,在18個月內連續加息525個基點,政策利率在2023 年5月達到高位5.5%,并保持高利率已近15個月。在高利率環境下,企業和家庭債務壓力加劇,對經濟也產生了顯著影響。新西蘭GDP在2023年下半年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2024年第一季度增長僅為0.2%,顯示出經濟增長乏力。與此同時,通脹逐步緩解,央行預計通脹將在2024年內回到1%—3%的目標區間,未來降息預期快速增加。新西蘭的主要銀行從2024年7月開始大幅下調房貸利率和定期存款利率,這預示著新一輪貨幣政策降息周期可能在年內開啟并持續幾年。在降息周期中,銀行的貸款利率將逐步下降,而存款成本在一段時間內難以下降,這將進一步壓縮凈息差,對銀行盈利能力構成挑戰。
思考與啟示
凈息差是一個綜合反映銀行盈利能力和經營效率的重要指標,受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銀行需要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通過有效的資產負債管理、風險控制和運營效率提升來優化凈息差。
第一,受貨幣政策和市場利率的影響,銀行一般會同時提高或降低貸款和定期存款利率,但是銀行對交易往來賬戶一般不支付或支付很低的利率,活期儲蓄賬戶的利率受政策利率影響也相對較小,這兩部分存款對銀行凈息差和盈利能力有重要的穩定器作用。此外,交易往來賬戶和活期儲蓄賬戶一般是個人或家庭客戶,粘性較高,同時在計算流動性監管指標時的貢獻也更高。這些存款往往不能通過價格競爭獲得,而需要通過提高綜合服務能力才能獲得,這也是新西蘭四大銀行客戶存款占有率較高的主要原因。
第二,積極有效地管理資產和負債的利率期限結構,可以改善銀行的凈息差和盈利能力。新西蘭的主要銀行基本會對固定利率住房貸款進行套期保值,這可能也是新西蘭銀行業凈息差多年來一直比較穩定的一個原因。資產和負債的利率期限結構受經濟環境、貨幣政策、市場競爭和借款偏好等影響,銀行無法完全自主決定,但是銀行可以通過主動的套期保值策略,利用利率掉期等工具減少利率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從而間接改善和穩定銀行的凈息差。例如,如果利率上升,固定利率資產較多的銀行可能面臨資產收益放緩而借貸成本上升的風險,可能會壓縮凈息差;此時,可以通過利率掉期對資產進行套期保值、穩定收入,也可以對負債進行套期保值、鎖定成本,從而保護和改善凈息差。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新西蘭分行)
責任編輯:孫爽
①四家澳資銀行(ANZ,BNZ,CBA和Westpac)和一家本土銀行Kiwibank。本文對澳資四家銀行的分析采用集團數據,包括其在新西蘭的子行和分行,其中NAB只設有子行B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