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前,這個古老的小縣城,只有一條半里長的街,卻矗立著九座石牌坊,清一色三門四柱,一樓通天。乃有唐以來,為本縣考中進士的學子而立,皇帝敕建。
鄉(xiāng)黨們都以此為榮。
敝縣還有一樁引以為傲的事——踩高蹺。這個鄉(xiāng)俗,也由來已久,相傳從大禹治水時就有了,為了治水時不被洪水淹沒,大禹叫大家腿上綁了棍子。九州安定后,這個治水工具就變成了娛樂項目,一直流傳下來。縣志對此沒有記載,但聽來頗有道理。不管真假吧,反正在敝縣,踩高蹺也是一件最受人追捧的事。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這里比的不是燈,不是猜謎,而是踩高蹺。屆時才是盛會的最高潮,整個縣城都沸騰了。最后決出頭名,由縣令給披紅戴花,再在燈紅酒綠的大街上“夸官”三遭,接受大家頂禮。
不過這榮耀,也就是個“高蹺狀元”,跟那些牌坊的榮光,無法媲美。
這年元宵節(jié),又決出一名新“狀元”,杜兒坪人,祖輩泥瓦匠,從小跟著父兄走村串戶,給人修房舍。他卻志不在此,喜歡踩高蹺,打會走路就開始練。先踏高跟木屐,繼而踩小板凳,接下來用兩根短棍拴上繩套,雙手拄著走,再往后腿上綁了低蹺練,然后蹺棍不斷加長、加高,直練到踩著丈蹺也能行走如風。
之后開始練各種高難動作,跨板凳、跳桌子、大劈叉、翻筋斗……也是先低后高,先易后難。練到后來,再隨父兄去蓋房,別人是站在腳手架上干活,他是踩著高蹺立在墻前頭。等他獨立承攬活計后,修墻蓋屋再不用搭腳手架,而是踩了高蹺,叫小工給他飛磚拋瓦。雇主們說真省了不少銀子,便都搶著來雇他。
他十二歲開始參加高蹺賽,一出馬就闖進第二輪,相當于科考拿到貢生。他信心大增,繼續(xù)苦練,到十五歲,已經(jīng)躋身公車。仍不滿足,立志要進入殿試,拿到狀元。大家也很看好他。
他不高不矮,五尺冒頭,又不胖不瘦,是踩高蹺的絕佳身材。因高了胖了,會頭重腳輕,矮了瘦了,會抬腿困難。如此,他已占了先天優(yōu)勢,加之每日踩著高蹺干活,等于時時都在練功,不僅腿肌緊實,筋腱也極發(fā)達,仿佛一只金錢豹,又似一頭長頸鹿。尤其是雙腿和蹺棍一直綁著,讓身體形成了記憶,那兩根蹺棍,已是他身體有機組成部分,每一個大腦指令,指揮的都是三四米、五六米的兩條“腿”。
十八歲那年,他進入頭甲三元,可惜百尺竿頭,差了一寸,得了個榜眼。但也一時名聲大噪,不少人家上門說親。他都謝絕了,說,等我得了狀元再說不遲,不然壞了金身。
父母跟他急眼,說,養(yǎng)兒為甚?一為傳宗,二為養(yǎng)老。你不謀正業(yè),整日俏皮打馬,就得個狀元,能當飯吃?他卻用聽來的陳勝的一句名言回敬父母。
不久,市井流傳開一副對聯(lián):泥瓦匠考狀元,舞磚弄瓦;劁豬手做新郎,斷子絕孫。
這對聯(lián)編得有些陰毒。他父母聽了,嚇得不許他再去比,不然打斷他的腿!他卻叫人替他抄了貼在房梁上,說,等我拿了狀元,定給這位編對聯(lián)的,壘個三尺高牌坊。
第二年元宵節(jié),他果然奪得高蹺狀元。他贏得很輕松,所有高難項目,幾乎一氣呵成,大劈叉、驢打滾、后空翻、金雞獨立……最后一項是仙人跳,就是腳踩丈八高蹺,飛躍八張并排的八仙桌。第二名、第三名都沒過去,一個落在桌上,一個臨淵卻步,只有他,倏然而過。并且他不是跨越,而是似雄鷹展翅,更像悟空翻筋斗云,才見凌空而起,未及眨眼,已經(jīng)穩(wěn)穩(wěn)落地,把在場的人都看傻了。
大家嘆服,這才是名副其實的狀元。
就在他準備夸官時,人群里突然有人喊,狀元郎若能飛躍九座牌坊來夸官,我給你也立座同樣的牌坊!
他朝人群里一瞅,是全縣最大的財主晁萬三。
他問,當真?
晁萬三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他說,好,有全縣父老鄉(xiāng)親做證,你我就不立字據(jù)了。說罷緊緊衣袖,望第一座牌樓就飛了過去。接著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一邊翻還一邊說,諸位先賢,晚輩大不敬了,還請見諒,等我翻過最后一座,就與爾等并駕齊驅(qū)了。
觀摩的人群追著歡呼、跳躍、鼓掌、尖叫。就在大家圍著晁萬三說老財主準備銀子吧時,前方突然傳來一陣山洪般的驚呼,接著是一片死寂,仿佛天柱折斷了……
狀元郎折翼在最后一座牌坊下。
好在晁萬三宅心仁厚,還是為他樹起座牌坊,不過不是三門四柱,而是一門二柱,樓高也不是丈六,而是丈五。
建起不到半年,政權發(fā)生更迭,新政府開始反封建,把所有的牌坊都拆了,連石柱礎都刨了去。
眨眼多半個世紀過去,如今那條街拓寬了許多,兩邊高樓林立,連年紀最長的人也說不清十座牌坊的位置了。好在縣志里還有那九位進士的記載,唯獨第十座的坊主,無處查考。茶余飯后,偶爾有人說起,都是用“那個踩高蹺的”指代,連“泥瓦匠”三字也略去了。
選自《山西文學》
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