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協同持續發展研究

2024-09-29 00:00:00曾毅馮秋石王正聯
人口與經濟 2024年5期

摘 要:基于對2000、2010、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

發現我國近20年來機構養老的老人數占老人總數的百分比大幅提高,而且城鎮的增長幅度遠大于農村?;凇爸袊夏杲】岛图彝バ腋U{查”數據分析,我們發現機構養老的老人多為生活不能自理、80歲及以上高齡、男性、居住地城鎮、教育水平較高、沒有配偶和/或沒有存活子女。應用ProFamy多維家庭人口預測方法及軟件的家庭人口預測表明,無論

低、中、高方案,我國今后幾十年的機構養老需求都將大幅度增長。例如,在機構養老中方案下,2060年居住在養老機構的65—79歲較年輕老人數和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數分別等于2020年的3.7倍和12.2倍。因此,

建議政府部門和企業管理機構盡快努力實現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協同持續發展。

關鍵詞: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協同持續發展;健康老齡化;家庭人口預測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24)05-0023-13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4.00.024

收稿日期:2024-01-10;修訂日期:2024-04-17

基金項目: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曾毅(通訊作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杜克大學老齡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老年醫學部教授,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馮秋石,新加坡國立大學家庭與人口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王正聯(并列通訊作者),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中文作者簡介

一、引言

我國老年人口不僅規模大,老齡化迅速,而且高齡化日益加深。2020年進行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

65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91億人,占總人口的13.50%。

最需照料的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弱勢群體增長特別迅速,將從2020年的3030萬人迅猛增長為2060年的1.37億,2060年高齡老人數是2020年的4.5倍[1];而且,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科技進步使更多患病老人延長壽命,使老年人群(尤其是高齡老人)中認知和生理功能比較虛弱且需要照料的比例上升[2-3]。毫無疑問,我國養老需求將迅速擴大,研究新時代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協同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基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不同,養老模式通常分為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兩大類,其中居家養老一直是我國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但是隨著家庭結構小型化和人口老齡化、長壽化進程的加快,傳統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削弱,機構養老越來越成為居家養老的重要補充,更多高齡、殘障、無配偶的老年人需要通過養老機構來獲取長期照料服務。顯然,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協同持續發展完全符合我國家庭人口發展變化的基本國情。然而,我國目前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協同持續發展研究非常薄弱,尤其缺乏數據可信、方法科學的定量研究,本文擬為填補這一空白作出有益貢獻。

二、基于人口普查和全國大樣本抽樣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

《人口與經濟》2024年第5期

曾 毅,等:我國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協同持續發展研究

1. 數據來源和實證分析方法

本文數據主要源自2000年人口普查1%微觀數據,樣本量為1259萬人;2010年人口普查10%微觀數據,樣本量為1.335億人;以及2020年人口普查1‰微觀數據,樣本量為141.2萬人。我國2020年人口普查收集的數據可以明確區分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老人;2000年與2010年人口普查收集了居住在集體戶人口數據;而65歲及以上老人集體戶人口中,居住在養老機構的老人占大多數;65歲及以上(尤其是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集體戶人口中的其他人員(包括軍人、住在一起無家庭關系的進城務工者、監獄犯人等)所占比例很低。我們將2020年機構養老的老人數與2000年及2010年居住在集體戶的老人數進行對比,雖然這會對20年來機構養老老人比例的增長率有些低估,還是可以基本推斷我國2000年以來機構養老老人比例的變化趨勢。

本文還分析了中國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調查(簡稱“中國老年健康調查”

“中國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調查”原名“中國健康長壽影響因素跟蹤調查”(簡稱“中國老年健康調查”),基線調查于1998年進行,1998—2018年在23個省份進行了八次跟蹤加替補調查;

2021—2022年在27個省份進行的第九次調查在前八次調查包括大量老人家庭結構與居住安排、婚姻狀態、健康、社會經濟特征等豐富信息基礎上,又增加了關于家庭住房養老問項和家庭金融養老儲備問項,擴展了兄弟姐妹問項,目前已有65項與家庭直接相關問項,有的問項還包括多個子問項; 第九次調查還增加了成年子女調查; 因此,調查名稱相應擴展為“中國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調查”, 中文簡稱“中國老年健康調查”保持不變。)

1998—2022年的九次調查數據。該調查收集了住在家庭戶和養老機構老人的詳細數據。鑒于一般人口調查采用的傳統的等比例抽樣導致80歲及以上(尤其是90—99歲和百歲老人)樣本太小而無法滿足對最需照料的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的研究需要,“中國老年健康調查”成功應用目標隨機抽樣方法(而非等比例抽樣),即在調查點(縣、縣級市與大城市的區)對所有自愿接受調查的100歲及以上百歲老人進行入戶訪問,對于每一位百歲老人,就近訪問與百歲老人及其他所有被訪老人無任何血緣關系的一位90—99歲老人、一位80—89歲老人、一位70—79歲老人和0.5位65—69歲老人?!熬徒敝妇幼≡谕粋€村或同一個居委會。

如在本村或本居委會實在找不到與該百歲老人匹配調查所需要的年齡和性別的調查對象,與農村百歲老人匹配的65—99歲調查對象可在鄰村或本縣其他村選取,但不得到城鎮選?。?/p>

與城鎮百歲老人匹配的65—99歲調查對象可在鄰近居委會或本市、鎮或本市縣其他城鎮選取,但不得到農村選取。

中國老年健康調查1998、2000、2002、2005、2008—2009、2011—2012、2014、2017—2018與2021—2022年九次跟蹤加替補調查,累計入戶訪問13.88萬人次,其中最需照料的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占總樣本的63.4%,其余為較低齡老人、中年對照組和老年調查對象的成年子女;13.88萬人次入戶訪問包括:2.27萬人次百歲老人、3.09萬人次90—99歲老人、3.44萬人次80—89歲老人、3.09萬人次65—79歲老人、1.99萬人次35—64歲中年人;同時訪問了3.32萬位65歲及以上已死亡被訪老人的直接家庭成員,收集了老人死亡年月和年齡、死亡前健康狀況、生活質量與醫療和照料需求成本等詳細數據。

中國老年健康調查側重于居家養老的老人;同時,1998—2022年九期調查一共訪談了5181位65歲及以上機構養老的老人,平均每期576位機構養老的老人,樣本量偏小。因此,為了確保足夠大的機構養老老人樣本量,我們將1998—2022年九期調查組合為兩組:

①1998—2009年前11年五期調查包括2711位機構養老的被訪老人和73752位居家養老的老人;

②2011—2022年后11年四期調查包括2470位機構養老的被訪老人和54814位居家養老的老人。

采用交叉列表和繪制形象直觀圖的方法分析2000、2010和2020年三次人口普查微觀數據;

應用交叉列表分析“中國老年健康調查”2011—2022年后11年四期合并數據,以及應用多元回歸統計方法分析“中國老年健康調查”1998—2009年前11年合并數據與2011—2022年后11年合并數據,并控制相關協變量。

2. 自2000年以來我國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數和比例大幅增加

如表1所示,我國2020年居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總數(164.8萬人)比2000年與2010年居住在集體戶(包括養老機構與其他集體戶)的老人總數(2000年48.0萬人,2010年81.8萬人)分別增長243.7%與101.6%。我國2020年機構養老女性老人數比2000年與2010年的集體戶女性老人數分別增長413.4%與141.9%;而2020年機構養老男性老人數比2000年與2010年的集體戶男性老人數分別增長173.2%與78.4%;20年來非居家養老

的女性老人數增長速度大大快于非居家養老的男性老人數增長速度。我國2020年機構養老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數分別比2000年與2010年集體戶80歲及以上

高齡老人數增長628.6%與221.2%;20年來非居家養老的高齡老人數增長速度遠快于非居家養老的65—79歲較年輕老人數增長速度。如表1所示,20年來城鎮非居家養老的老人數增長速度顯著快于農村非居家養老的老人數增長速度。

如圖1(c)所示,我國2020年機構養老的城鄉全體老人比例比2000年與2010年居住在集體戶(包括養老機構與其他集體戶)的城鄉全體老人比例在各個年齡組都迅速增長。其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群體的非居家養老比例隨年齡快速增長更為顯著;例如,2020年機構養老的65—79歲較年輕老人比例不到1.5%,而2020年機構養老的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比例達2%—5%。2000—2010年期間,居住在集體戶的80歲及以上男性高齡老人比例遠低于集體戶的80歲及以上女性高齡老人; 然而,2020年機構養老的80歲及以上男性高齡老人比例大幅增長為與機構養老的80歲及以上女性高齡老人相似 (見圖1(a)、(b))。

如圖2所示,2020年城鎮老人機構養老比例比農村老人高得多,而且城鎮老人機構養老比例隨年齡增長速度也比農村老人快得多,尤其是對于高齡老年人而言。2020年城鎮男性和女性高齡老人機構養老的比例從80—84歲的2.5%急劇上升到100歲及以上的8.0%—8.5%;然而,農村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機構養老比例為1.0%—3.0%。我們還發現,城鎮女性老人機構養老的比例高于城鎮男性老人。但與之相反,農村女性老人機構養老比例低于農村男性老人,這是因為我國農村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低于男性的劣勢遠大于城鎮女性。

顯然,機構養老在我國養老體系中的作用正在快速上升,

最近十年的快速上升特別顯著,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城鎮老人選擇機構養老。

3. 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老人特征的比較分析

如表2所示,機構養老老人比居家養老老人有更高的生活不能自理比例和認知障礙比例,而農村男性65—79歲較年輕老人例外。養老機構不再是之前主要對沒有收入、無子女

和無家庭支持的老人提供福利救助[4]

。機構養老女性高齡老人中受過教育的比例(農村18.0%,城鎮37.0%)顯著高于居家養老女性高齡老人(農村11.2%,城鎮24.3%)。機構養老老人中有配偶比例和有存活子女比例遠低于居家養老老人。

4. 我國2011—2022年與1998—2009年機構養老老人特征的比較分析

如表3所示,2011—2022年與1998—2009年相比,我國機構養老老人特征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2011—2022年有配偶和子女的老人選擇機構養老的風險比(odds ratio)雖然仍然不高(0.17—0.18),但比1998—2009年(0.09—0.13)增加很多。此外,與1998—2009年相比,2011—2022年機構養老的老人受教育程度和60歲之前從事白領工作的比例相對提高很多。2011—2022年機構養老的老人健康狀況較差的風險比相對1998—2009年更高,這顯然是我國養老機構的功能轉變所帶來的,即以前的養老機構主要是政府對“五保戶”提供社會福利救助,而現在的養老機構主要由政府和私營企業為民眾提供養老服務。

三、我國城鄉2020—2060年機構養老人口數量和結構預測分析

1. ProFamy多維家庭人口預測機構養老人數及其結構分布的算法

本文應用ProFamy多維家庭人口預測方法及人機友好軟件進行機構養老人數及其結構分布預測。ProFamy多維家庭人口預測方法/軟件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預測估算按家庭類型、家庭規模分的家庭戶和所有年齡人口的居住安排,在預測家庭戶人口的同時也預測非家庭戶人口,從而達到預測全員人口的婚姻、家庭和居住安排的目的。非家庭戶人口包括住在養老機構的人口及住在家庭戶中的非直系親屬(如保姆、室友等)。ProFamy模型依據人口普查的微觀數據及100%匯總數據為預測的起點人口。

ProFamy模型計算機構養老人口的算法是根據預測起始年份2020年人口普查公布的按城鄉、性別的100%機構養老人口及微觀數據得到的按年齡、性別、城鄉、婚姻狀態和健康狀況分的機構養老人口比例,得到預測起始年份(2020年)按五歲組、性別、城鄉分的我國100%機構養老人口比例。根據ProFamy 預測的未來年份的年齡別人口及多維狀態矩陣,并根據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假設(與起始年份相同或不同方案變化)的年齡別機構養老人口比例,得到預測年份的機構養老人口數量及其結構分布。

2. 機構養老人口預測低、中、高方案設計

居住在養老機構老年人口的比例變化結合家庭人口預測方案A預測的家庭人口,得到我國2020—2060年機構養老人口

低、中、高方案

的置信區間。如表4所示,家庭人口預測方案A假定全社會高度重視,努力倡導尊老愛幼代際互助家庭發展和積極構建生育友好社會實施效果良好,2030年的總和生育率從2020年的1.35增加到1.6,比2020年增長18.5%,之后城鄉生育率水平分別保持不變;但是由于人口快速城鎮化,導致2040年和2060年總和生育率分別下降為1.53和1.44。同時,假定倡導家庭幸福發展和扭轉年輕人獨居傾向效果良好,一般結婚率在2030年和2040年分別比2020年增長15%和25%,而一般離婚率在2030年和2040年分別比2020年下降15%和25%。

在機構養老預測低、中、高方案下,居住在養老機構的65歲及以上老人占老年人總數平均比例

將分別從2020年的1.0%左右增加到2060年的1.76%、3.18%和 5.75%。

居住在養老機構的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占高齡老人總數平均比例如表1所示,2020年

65歲及以上機構養老人數比2010年65歲及以上集體戶老人(包括占比例大的機構養老老人與占比例小的其他集體戶老人)大幅增長101.6%?,F在各級政府與全社會在關注與提倡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協同發展,我們認為,今后幾十年機構養老老人比例將繼續增長,但不可能像2010—2020年期間那樣大幅高速增長?;谶@些思考,我們設計了以下機構養老人口預測低、中、高方案。

機構養老預測低方案:假定2021—2060年的機構養老老人比例保持在2020年的水平不變。

機構養老預測中方案:假定2021—2060年期間我國機構養老老人比例年增長率等于2010—2020年期間年增長率的25%,即假定65—79歲較年輕老人住在養老機構的比例每年比前一年增長1.49%,2060年等于2020年的1.81倍;假定2021—2060年期間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住在養老機構的比例每年比前一年增長3.5%,2060年等于2020年的3.96倍。

機構養老預測高方案:假定2021—2060年期間我國

機構養老老人比例年增長率等于2010—2020年期間年增長率的50%,即假定2021—2060年期間65—79歲較年輕老人住在養老機構的比例每年比前一年增長3.01%,2060年等于2020年的3.27倍;假定2021—2060年期間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住在養老機構的比例每年比前一年增長6.99%,2060年等于2020年的14.9倍。

3. 我國未來機構養老人數和結構變動趨勢預測結果及其對老齡產業發展的影響

我國2020—2060年機構養老人口數量和結構預測結果包括以下按城鄉、年齡、性別、婚姻狀態和健康狀況等變量分的交叉列表輸出:

①城鄉:城鎮、農村;

②年齡組:65—79歲較年輕老人、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

③性別:男性、女性;

④婚姻狀態:有配偶(含同居)、無配偶;

⑤健康狀況:健康較好(即生活能自理和健康狀況良好)、健康一般(即雖然生活能自理但健康狀況一般)、不健康(即生活不能自理)。

在中方案下,居住在養老機構的65歲及以上老人數將從2020年的164萬人增加到 2060年的 1259萬人,是2020年的6.6倍。在這一快速增長趨勢下,居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口也發生了顯著的結構性變化。2020年,居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中,有65.5%來自城鎮,74.2%是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43.8%是女性。然而,到 2060年,居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口中,90.6%來自城鎮,91.3%為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53.3%為女性。2060年居住在養老機構的城鎮老年人口將達到1142萬人,等于 2020年(108萬人)的10.6倍。

與整體人口老齡化的速度相比,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口增長速度要快得多。圖3對比了低、中、高方案下2060年

機構養老的較年輕老人總數與較年輕老人整體規模相對2020年的增長百分比,以及機構養老的高齡老人總數與高齡老人整體規模相對2020年的增長百分比。即使在低方案下,2060年機構養老的65—79歲較年輕老人相對2020年增幅為112.9%,高于同期65歲及以上整體老人增幅(106.5%);2060年機構養老的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相對2020年的增幅為572.9%,大大高于同期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相對增幅(350.6%)。

2060年相對2020年機構養老老年人增長情況

如表5所示,在機構養老預測中方案下,居住在養老機構的 65—79歲較年輕老人將由2020年的90萬人快速增加至2060年的330萬人。2060年居住在養老機構的330萬65—79歲較年輕老人中,有近300萬是城鎮居民,有152萬人是生活不能自理和無配偶者(97萬男性和55萬女性); 也就是說,還有一半機構養老老人要么生活能自理,要么有配偶;這是中國機構養老需求的巨大變化。同樣的變化趨勢也適用于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而且規模要大得多。例如,到2060年,在城鎮養老機構居住的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數將達到840萬人,其中490萬高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且無配偶,其余要么生活能自理,要么有配偶。

如表6所示,在機構養老中方案下,與2020年相比,2040年和2060年城鎮居住在養老機構的老人數量相對增幅將遠大于農村,居住在養老機構的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數量增幅遠大于65—79歲較年輕老人;具體而言,2040年和2060年城鎮機構養老的較年輕老人數量將分別是2020年的3.4倍和5.7倍,而2040年農村機構養老的老人數量是2020年的

1.7倍,2060年農村機構養老的老人數量與2020年持平。同時,2040年和2060年城鎮機構養老的高齡老人數量將分別是2020年的4.7倍和14.9倍,而2040年和2060年農村機構養老的高齡老人數量分別是2020年的2.7倍和4.1倍。

四、實現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協同持續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前面研究表明,我國機構養老需求正在和將繼續迅速擴大。

國內外相關研究都指出,在人口快速大規模老化的新時代,必須高度重視和實施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協同持續發展,這既助力老齡服務產業增值,又可為億萬家庭福祉和國家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國際上許多研究表明,居住在養老機構可能會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5]。學者們普遍認為,居家養老是老年人比較理想的生活安排[6],因為老年人更喜歡住在家里,以保持與親人在情感上的密切聯系,并享受熟悉的環境與社會網絡[7-9];

住在養老機構的老人周圍除了少量護理人員外都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且經常有人去世因而不斷為仍然存活的老人帶來悲哀。近幾十年來,歐洲國家出現了回歸居家養老的浪潮[10-11]。

聯合國人口司根據53個國家關于新冠病毒患者年齡別死亡率數據的分析表明,老年人入住養老院比例較高的發達國家(例如澳大利亞、丹麥、瑞典等)60歲及以上老年新冠病毒患者死亡率等于20—59歲較年輕新冠病毒患者死亡率的60倍以上。相反,老年人入住養老院比例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墨西哥、尼日利亞等)60歲及以上老年新冠病毒患者死亡率等于20—59歲較年輕新冠病毒患者死亡率的不到9倍,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養老院患者沒有子女就近照護和精神

慰藉[12]。

中國傳統觀念強調成年子女孝敬贍養與照顧年邁的父母[13],并不認為在養老機構度過晚年是一種光榮的事情[14]。中國法律規定了成年子女贍養老年父母的責任。

研究表明,中國老年人更喜歡與家人住在一起或緊鄰居住,

這樣的老人往往更健康和更幸福[15-18]。因此,政府從未將機構長期照護作為養老的主流方案,在此前它只是旨在幫助無工作能力、無日常生活能力和無家人照顧的“三無”老年人社會救助計劃的一部分。

中國老年健康調查數據實證分析表明,與空巢老人相比,和子女同住或緊鄰居住的老人認知功能、自評健康和生活滿意度分別顯著改善40%、32.4%和54.8%。這是因為子女與老人經?;咏涣髂苡行а泳徖先苏J知功能衰退,并避免老人因孤獨空虛引發焦慮抑郁情緒,進而顯著改善心理和軀體健康[19]?;谥袊夏晟鐣粉櫿{查的數據分析,有學者發現,當老人與子女同住或就近居住并保持和諧的代際關系時,老人的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空巢老人;這一保護性效應對于弱勢老年人(包括女性、無配偶和生活自理能力殘障的老人)尤為顯著[20]。

也有學者發現,老年人遭遇負面事件(如失去至親、重疾、重大經濟損失等)后抑郁風險會顯著上升,但老人如有就近子女陪伴,則可以顯著減緩負面事件的沖擊效應[21]。國外學者對芬蘭、意大利和荷蘭老年人的研究亦有相似發現[22]?;谥袊夏杲】嫡{查的數據分析還發現,與空巢老人相比,和子女一起居住或緊鄰居住老人的居家人均照料現金支出降低40.4%[23];與父母一起或緊鄰居住女性比遠離父母居住女性的就業率增加23.1%,家務時間每周減少10小時,自評健康良好可能性上升19.8%[24]。顯然,三代同堂或緊鄰居住的居家養老模式有助于實現老年父母與兒女互助“雙贏”,既改善老年人健康,又因老年父母對成年子女的家務協助而促進子女就業與健康。

五、關于促進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協同持續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

我們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和全國大樣本調查等數據分析表明,未來40年老人尤其是獨居和空巢老人比例和機構養老需求將快速增長是不容置疑的嚴峻現實[25]。同時,中華民族家庭價值觀雖然受到很大沖擊,但其根基還在,并未走向全面衰落,只要國家和社會高度重視,

加強宣傳教育和政策導向,我國完全可以實現努力倡導尊老愛幼代際互助家庭幸福以及實現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協同持續發展目標。為此,特提出以下相關政策建議。

1. 大力提倡尊老愛幼代際互助,積極鼓勵單身老人再婚,努力發展居家養老

(1) 借鑒新加坡政府自2013年以來實施“三代同堂優先計劃”的成功經驗[26], 建議各級政府盡快實施尊老愛幼代際互助家庭發展模式優惠政策,對于老年父母與子女同住或緊鄰居住家庭給予適當經濟補助,在購買和租用政府補貼住房時,在個人所得稅和住房購置稅等方面給予適當優惠減免,以促進老人們居家養老。

(2) 創作推廣更多宣傳中華民族尊老愛幼代際互助的

生動形象且通俗易懂的

各種文藝作品,既弘揚“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又提倡鼓勵老年人盡最大努力關懷支持幫助晚輩的職責,創建老人居家養老家庭和睦共處的良好氛圍。

(3) 積極宣傳養育女兒在老年所得回報不亞于兒子的客觀現實,以及“女兒也能傳宗接代”的科學道理,鼓勵支持女兒女婿與老年父母同住或緊鄰居?。患日嬲龑崿F男女平等,又有助于老年人居家養老幸福安康。

(4) 積極宣傳關于有配偶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認知功能、心理健康和軀體健康都優于單身老人的科學研究結論;通過村委會、居委會和社會服務婚介機構等積極支持協助單身老年人再婚,督促鼓勵子女們支持尊重單身老年父/母親再婚的自愿選擇,幫助單身老人再婚后互相照應以提高居家養老生活質量。

2. 積極開展養老院合理布局的應用實踐

實證數據分析顯示,子女對住在養老院的老人經常探視、老人與子女持續互動對老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認知功能和心理健康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然而,囿于城市地價太高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城市的養老院大多坐落在遠郊區。這樣的布局帶來兩個不利影響:一是對老人健康及就醫不利。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大都集中在市里,養老院坐落在遠郊,使得急診老人得不到及時的救治。二是養老院建在遠郊區不利于子女經??赐先?。

如果老人能夠居住在與子女較近的市區或近郊區的養老院,既便于子女經常探訪,使住在養老院的老人也能夠享受

天倫之樂,也便于老人就近到三甲醫院就醫。因此,開展養老院合理布局的應用實踐,既符合當前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現實需要,也是積極推進家庭代際互助發展和實施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協同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當然,也完全可以在有山有水、風景優美的遠郊區建造養老院并為子女探視提供包括交通在內的各種便利,這既使市區老人們能在綠色優美的環境中頤養天年,又使在城鎮工作的子女和孫子女們在周末節假日來看望老人的同時,也能游山玩水,一舉多得。

3. 高度重視拓展市場規模巨大的居家養老服務產業,努力實現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協同持續發展

建議政府管理部門與老齡服務公司在發展機構養老產業同時,也為居住在家庭戶的億萬老人們提供全方位的居家照護、社區照護、專業醫療家庭護理、專業認知照護、智能陪護等居家社會支持服務和醫養護理服務,努力實現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協同持續發展。

[1]

參考文獻:

[1]曾毅. 鼓勵生育對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大有裨益[EB/OL].

(2022-02-15)[2024-01-10].https://mp.weixin.qq.com/s?_biz=MzU1NzcyMjg5OQ==&mid=2247522664&idx=1&sn=48120a53b141219a6f192624afa2245c&chksm=fc33a514cb442c0270979b9f1c951ab0c1a1b064156075b0e6931351375aee5501fd9a4b27d6&token=24898607&lang=zh_CN#rd.

[2]曾毅. 完善人口政策和提倡尊老愛幼代際互助家庭模式[J]. 科技導報, 2021(3): 130-140.

[3]ZENG Y, FENG Q, HESKETH T, CHRISTENSEN K,VAUPEL J W. Survival, disabilities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physical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among the oldest-old in China: a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 2017,389(10079):1619-1629.

[4]FENG Q, WANG Z, CHOI S, ZENG Y. Forecast households at the county level: an application of the ProFamy extended cohort-component method in six counties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010 to 2040[J].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20,39(2):253-281.

[5]DE MEDEIROS M M D, CARLETTI T M, MAGNO M B, et al. Doe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influence elderly’s quality of lif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MC Geriatrics 2020,20(1):44.

[6]VASUNILASHORN S, STEINMAN B A, LIEBIG P S, et al.Aging in place: evolution of a research topic whose time has come[J].Journal of Aging Research,2012:120952.

[7]WILES J L, LEIBING A, GUBERMAN N, et al.The meaning of “aging in place” to older people[J].Gerontologist,2012, 52(3):357-366.

[8]BUFFEL T, DE DONDER L, PHILLIPSON C, et al.Place attachment among older adults living in four communities in Flanders Belgium[J]. Housing Studies,2014, 29(6):800-822.

[9]FERNNDEZ-CARRO, C. Ageing at home, co-residence or institutionalisation? preferred care and residential arrangements of older adults in Spain[J].Ageing & Society,2016, 36(3):586-612.

[10]YEANDLE S, KRGER T, CASS B. Voice and choice for users and carers? developments in patterns of care for older people in Australia, England and Finland[J].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2012,22(4):432-445.

[11]ANTTONEN A, KARSIO O. Eldercare service redesign in Finland: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long-term care[J].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016, 42(2): 151-166

[12]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20 highlights: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persons[R],2020.

[13]FAN R.Which care? whose responsibility? and why family? a confucian account of long-term care for the elderly[J].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2007,32(5):495-517.

[14]LUO M, XUE Y, ZHANG S, et al. What factors influence older people’s intention to enrolling nursing homes? a crosssec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 in Shanghai, China[J]. BMJ Open, 2018,8(9):e021741.

[15]WANG C, ZHANG F, PAN C, GUO S, GONG X, YANG D. The willingness of the elderly to choose nursing care: evidence from in China[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13:865276.

[16]GU D, FENG Q, YEUNG J W. Reciprocal dynamics of solo-living and health among older adults in contemporary China[J].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2019, 74(8):1441-1452.

[17]GU D, FENG Q, WANG Z, ZENG Y. Recommendation to consider the crucial impacts of changes in smaller household size and its structur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C]. Crowdsourced Briefs

of the UN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2015.

[18]ZHAI X, QIU R. Perceptions of long-term care, autonomy, and dignity, by residents, family and caregivers: the Beijing experience[J].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2007, 32(5):425-445.

[19]沈可,程令國. 空巢是否損害了老年健康?[J].世界經濟文匯,2012(2): 89-103.

[20]CHEN F, SHEN K, RUAN H.The mixed blessing of living together or close b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adults in China[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21, 44: 563-594.

[21]RUAN H, SHEN K, CHEN F. Negative life events, social t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for older adults in China[J]. Innovation in Aging, 2020(4): 580-580.

[22]VAN GELDER B M, TIJHUIS M, KALMIJN S, et al.Marital status and living situation during a 5-year period are associated with a subsequent 10-year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men: the FINE Study[J].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61(4): 213-219.

[23]ZENG Y, CHEN H, WANG Z, LAND K C. Implications of

changes in households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on future home-based care costs for disabled elders in China[J].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2013,27(3): 519-550.

[24]沈可,鄢萍,章元.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下降的新解釋:家庭結構變遷的視角[J].人口研究,2012(5):15-27.

[25]曾毅.努力倡導家庭幸福與發展,積極構建生育友好社會[J].人口與健康,2023(3):21-31.

[26]楊丹旭. 成熟組屋區將建三代同堂單位——當局也考慮獎勵多代人到新鎮同?。跱].聯合早報, 2014-07-17.

Research on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me-based Cares and

Residential Cares for Elderly in China

ZENG Yi1,2, FENG Qiushi3, WANG Zhenglian4

(1.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and Geriatrics Division/

School of Medicine, Duke University, Durham 27710,USA;3.Centre for Family

and Population Research,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117570, Singapore;

4.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es on micro-datasets of the Chinese censuses conducted in 2000, 2010 and 2020, present study found huge increase in percentages of urban and rural older adults who live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in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nd the increase in urban areas were much larger and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rural areas. Our investigations through analyzing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1998-2022 datasets indicated that those older adults living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were more likely disabled, oldest-old, males, urban residents, better educated, without spouse and/or having no surviving child(ren).

Employing the ProFamy cohort-component method, our low, medium and high scenarios of projections on numbers of older adults

living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in 2020-2060

demonstrated the surging demands of institutional long-term care for older adults. For example, the numbers of young-old aged 65-79 and oldest-old aged 80+ living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in 2060 will be 3.7 times and 12.2 times as high as that in 2020, respectively, under the medium scenario. Therefore, we propose that government and managements of enterprises need to do the very best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both home-based care services and residential care services.

Keywords:home-based elderly care;institutional elderly care;collaborat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ealthy aging;family population forecast

[責任編輯 劉愛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9精品久久| 精品久久高清| 国产91在线|中文| 久青草网站|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97av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91精品小视频|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成色7777精品在线|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日韩麻豆小视频|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色首页AV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va视频| 亚洲天天更新|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日本a级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日本91视频|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啪啪国产视频| 久久国产毛片| 亚洲综合片|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一级不卡毛片| 欧美啪啪一区|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 成人福利在线看|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免费无码网站|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yxsp|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在线观看的黄网|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福利大秀91|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成人小视频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 毛片基地视频| 91亚洲精选|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9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99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一级黄色片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啪啪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