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立75周年。
哈爾濱是中共中央當時確定的新政協籌備和開會地點,中共中央代表與“北上”的民主人士代表在馬迭爾賓館召開了三次重要的協商座談會,最終達成《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的協議》,為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新中國成立和人民民主政權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哈爾濱也由此成為人民政協協商建立新中國的啟航地。
抗戰勝利后,中國面臨“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抉擇,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國民黨反動派堅持要繼續鞏固一黨專政統治的舊中國。其中,也有一些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提出尋求“第三條道路”或“中間路線”的主張。
面對國內外瞬息萬變的革命形勢,中國共產黨積極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和團結工作,促成政治協商會議于1946年1月10日在重慶召開,達成了和平建國綱領等五項協議。而國民黨反動派為繼續其獨裁統治,直接撕毀協議,公然發動內戰并大肆對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進行政治迫害,使各民主黨派從“第三條道路”的幻想中覺醒,從中國共產黨身上看到了實現民族解放的希望,最終在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緊要關頭作出歷史性抉擇,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同盟,奠定了多黨合作籌備人民政協會議協商建國的政治基礎。
隨著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勝利在即,中共中央作出重大判斷,籌建新中國的政治條件和時機日漸成熟。繼毛澤東于1947年10月10日發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主張,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提議“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得到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等熱烈響應和擁護,一致認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是中國“政治上的必須的途徑”,協商建立新中國成為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一項共同的重大政治任務。
哈爾濱是全國最先解放的大城市,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地點。1948年4月27日,毛澤東在致晉察冀中央局城市工作部部長劉仁的信中,明確提出政治協商會議“開會地點在哈爾濱”。5月1日,毛澤東致函在香港成立不久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負責人沈鈞儒,提出由民革、民盟與中共聯合號召,先行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重申會議地點在哈爾濱的提議。5月7日,毛澤東以中央名義致電中共上海局、香港分局及潘漢年,與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社會知名人士交換意見。不久,中共中央再次致電提出擬邀請李濟深、馮玉祥、何香凝等29人名單,申明“開會地點擬在哈爾濱”“會議擬由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主同盟及中共聯名發起”。由此開啟了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區籌備新政協會議協商建立新中國的序幕。
哈爾濱馬迭爾賓館見證了人民政協的歷史起航。建于1906年的馬迭爾賓館,在抗戰勝利后是東北解放區的政治會議中心,成為接待首批民主人士籌備新政協的紅色策源地。根據有關史料梳理研究,先期到達哈爾濱投身新政協籌備工作的民主人士共有8位,其中沈鈞儒、譚平山、章伯鈞、蔡廷鍇是從香港北上的首批重要民主人士,于1948年9月29日抵達哈爾濱,入住馬迭爾賓館。其間,中共代表與民主人士就中共中央《關于召開新的政協會議諸問題》草案在馬迭爾賓館共召開三次座談會。10月21日,第一次座談會就“新政協諸問題”交換意見;10月23日,第二次座談會對新政協的具體事宜進行討論,與會民主人士對籌備會的組成單位、新政協的參加者以及籌備會召開的時間、地點、議題等細節提出意見建議,并就新政協籌備會議的組成、新政協任務等有關問題達成初步協議;11月15日,第三次座談會就有關意見和建議進行了充分討論,并于11月25日正式形成了《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的協議》,這是一份具有政治協商與多黨合作象征意義的政治文件,為新政協會議的籌備召開作了充足準備。馬迭爾賓館由此見證了新政協啟航的歷史時刻,成為“冰城”哈爾濱一張火熱的紅色名片。
進入1949年,隨著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決定將新政協會議的地點由原定的哈爾濱改為北平,民主人士會聚北平加緊籌備工作,6月15-19日和9月17日的兩次籌備會全體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人民政協會議的名稱、簡稱以及一系列重要文件,奠定了人民政協會議召開和嶄新共和國誕生的組織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哈爾濱以人民政協最初籌備地的颯爽英姿,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氣度,在人民政協起源、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摘自《團結報》史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