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在中國海軍史上發生了一起潛艇遇難事件——418號潛艇海底失事,導致38名官兵犧牲。418號潛艇失事是因何而起的呢?
潛艇上浮時正好撞在大艦底下
1959年12月1日,人民海軍東海艦隊護衛艦在舟山海域進行攻潛演習。中午時分,演習已近尾聲,海上氣候驟變,風起云涌,波浪滔天。418號潛艇正在海下50米全速前進,畫著巨大的之字形,以躲閃水面艦艇的搜索。這是一次探索性的演練,因為人民海軍自1954年夏組建潛艇部隊以來,所有艇員都是從全軍挑選出來的,是全軍戰士中的精英。經過在旅順潛艇學習隊的學習,這些中國軍人已在蘇聯教員的幫助下初通了潛艇操作技術,但對攻潛、反艦等戰法、技法并不熟悉。此次演習,便是中國潛艇自己摸索的開始。
這次演習并不順利。因為418號潛艇年久失修,有些機械已經出現疲勞。而且,此前一天全支隊作魚雷攻擊演練時,竟一發也沒命中目標。更令艇領導氣惱的是還把一枚價值15萬元的教練魚雷給弄丟了。下午1時40分,是預定演習結束的時間,與418號潛艇配合訓練的“衡陽”號護衛艦,按計劃已到預定海區停車漂泊。按規定,水面艦艇在駛離海區前不得停車,這是為了使潛艇在水下能監聽到艦艇的聲音,以確保上浮的安全。這時,“衡陽”號向水下投射了3枚陸軍用的手榴彈(當時限于技術裝備,水面艦艇與水下潛艇聯絡只能采用這種辦法),潛艇聲吶兵聽到3聲爆炸后,報告艇長可以上浮。由于距離近,艇長和全體水兵都聽到了手榴彈的3聲爆響。
于是,艇長張明龍下達了“準備上浮”的口令。隨著警報一聲長鳴,艇員迅速就位,僅用了幾秒鐘的時間,各艙就紛紛報告“準備完畢”。不過,由于當時中國艇員還沒有水密意識,實際上全艇并未按規定全部關閉水密隔艙的水密門。輪機長王發全啟動排水系統,機艙內一陣轟鳴,15個大氣壓的高壓氣迅速注入水柜,海水在強大的高壓氣下被擠出水柜,艇體開始上浮。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潛艇不斷地上浮,從水下30米處向水面接近。艇員們像往常一樣平靜地等待著出水、打開艙門,以便透一口海上的新鮮空氣。然而,418號潛艇全體官兵不知道的是,“衡陽”號正像一堵黑墻壓在他們上空。
海面上風平浪靜,結束演習的“衡陽”號水兵正在甲板上擦拭大炮。突然,軍艦龐大的身軀明顯地顫動了一下,“衡陽”號的艦艏把上浮的418號潛艇艇橋一切兩半!霎時間,肆虐的海水狂卷著撲進艇艙……僅僅3分鐘,3個艙室全被淹沒。海水呼嘯著向艇內涌去。此時,如果第二道水密艙門關閉好,潛艇還能浮在水面上。然而,第二個水密艙門并沒有關嚴,第三個水密艙門關嚴了,但第四個水密艙門又沒有關嚴,于是,海水很快就灌滿了3個艙室。潛艇漸漸下沉到40米深的海底。艇長張明龍等7名軍官和17名士兵當場遇難。
輪機長竟然奇跡般生還
在潛艇下沉過程中,正在五艙的輪機軍士長王發全聽見四艙的人在使勁敲擊水密門,并通過水密門喊話筒高喊:“五艙快排水,五艙快排水!”王發全知道四艙并沒有排水裝置,全靠五艙排水。他趕緊沖過去,一邊喊著新兵陸正德的名字,一邊向排水管道閥撲過去。這個排水閥平時很少使用,上面的膠皮已經老化。王發全喊叫著讓陸正德快拿螺絲刀來。陸正德從工具箱中取出螺絲刀,與王發全一起打開排水管道閥。頓時,海水帶著強大的壓力噴涌而出。很快,五艙水也沒過膝蓋,又撲向通過六艙的水密門。而四艙的呼叫聲越來越微弱,敲擊聲也漸漸停止了。王發全看到五艙也已十分危險,如果海水再沒過水密門,連自救的可能也沒有了。“快撤!趕快到六艙去!”王發全沖著陸正德等僅存的4個戰士大聲喊道。他讓戰士們帶著氧氣和再生救護板等東西,從五艙撤到六艙。六艙也有5個人,另外首艙還有5個人,但已經無法聯絡了。六艙的10名戰士緊緊地靠在一起,等候著救援。
至此,全艇僅剩下首艙、六艙和逃到六艙的五艙艇員共15人還活著,其他人早已身亡。艇內沒有一名干部,最高指揮官是輪機軍士長王發全和電工軍士長王傳經。當時的條令規定,潛艇失事后,“沒有指揮員命令,不準逃生”“不得在敵占區逃生”“要盡量組織自救”。于是,王發全和王傳經兩人組織大家一起想辦法。當時針指向12月2日凌晨5點時,他們逐漸感到氧氣不足了。這時,他們已經在水下堅持了15個小時。無可奈何之際,大家想到了逃生。有人看了看深度表,深度表指示為水下8米。這個在潛艇上毫不起眼的深度表,加重了這場災難。此刻,潛艇水深實際為40多米,而深度表顯示只有8米。王發全和王傳經研究后認為,此時已是拂曉,天已放亮,8米水深即使漂出去也不會影響太大。于是,兩名軍士長組織在六艙的其余8名水兵逃生。
他們開始作最后的逃生準備。潛水醫學證實,人如果從海底快速升上海面,由于壓力的突變,會造成人體器官的損壞,死亡率很大。可破損的418號潛艇一點救生器材都沒有。受過蘇聯專家訓練的軍士長王發全已有5年的訓練經驗。他告訴大家,出去之后,先抓住艇邊,停一會兒再上浮。告別的時候,大家的手在一起緊緊地握了握。因為許多人知道,這樣出去,生還的可能性很小,可是又絕不能在這里等死。王發全一次又一次地打開魚雷發射管,大家一個接著一個爬了出去。所有的人都送出去了,王發全摸索著用扳手擰下幾個大螺母,把它們綁到了身上,手里還拿著剛剛找到的工具袋。他爬出艇去,在海底停了一會兒,便開始扔掉手里的工具。他的身體開始上浮,四周的水壓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升了一會兒,他已經快憋不住了,手里的工具也丟得差不多了……他只覺得自己的身體就像被人用力推了一下,“呼”地升上了海面……最終,在離艇的15人中(首艙的5人是否離艇不得而知),只有輪機軍士長王發全一人生還。
海難驚動了全軍上下
當時,人民海軍只有8艘潛艇,它們就是共和國的“鎮海之寶”,所以,潛艇遇難的消息很快就驚動了最高決策層。海軍司令員蕭勁光指示:“分秒必爭,救人第一,首先輸氧。”并派時任海軍潛艇部部長的傅繼澤將軍當天趕到現場。
空軍運輸機日夜兼程,從各地運來潛水人員和救生器材。上海市委立即派上海打撈局張智魁局長率國內一流的打撈隊伍前往救援。剛剛指揮完演習的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一聽到這個噩耗,立即率59艘艦船組成強大的救護艦隊,奔向出事海區。因為潛艇里可能還有人,空軍也出動了,將大批潛水人員和救生器材運到現場。
可是天不遂人愿,海面上的風越刮越大,救援艦隊來到時,海面上竟刮起了8級大風,甚至把潛艇呼救浮標鋼纜刮斷了。這樣,本來可以通過失事浮標上的一部有線電話與艇上聯系的途徑也失去了。失事浮標鋼纜的斷裂使人們無法標志418號潛艇準確的失事位置,而當時測定技術又很落后,重新測定到艇位已在3天之后,從而喪失了最佳救援時間。由于氣候惡劣這一意外情況,直到68小時之后,才在40米深的海底找到了418號潛艇。
418號潛艇在失事兩個半月后被打撈出水。后來,它被拖離大海,安置在青島海軍潛艇學院的操場上,成了新一代潛艇兵的教材。而在舟山群島的烈士陵園里,有一個墓群特別醒目。它由38座墳墓組成,其正面有一塊青石碑,上面書寫著“一三八五部隊遇難烈士紀念碑”幾個字。這個墓群坐落在烈士陵園的正中間山道上,站在其前面,正好可以眺望茫茫東海。這38座墳墓里安葬的就是418號潛艇失事時犧牲的官兵。
(摘自《黨史博覽》尹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