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批準了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在特定歷史情況下,爭取中間派,同時對申請參加新政協的組織進行甄別選擇,成為中共召開新政協的兩項關鍵工作。
一
1949年9月7日,周恩來公開提出,凡是在去年(1948年)“五一”前就建立了組織或已開始建立組織,并且很快地響應了“五一口號”的,就可以作為民主黨派參加新政協。為慎重起見,毛澤東指定由周恩來負責指導新政協籌備會第一小組,對提交申請書的組織進行考察。第一小組由周恩來直接領導,組長李維漢,副組長章伯鈞。
經過識別與選擇,許多民主黨派很快被確定為參加新政協的單位。比如,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但也有一些申請參加新政協的組織,經過考察,被認定不屬于民主黨派。
第一種,不承認其為民主黨派,但吸收其組織中的首腦人物參加新政協。按此種方法處理的,主要有民社黨革新派、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民社黨革新派,全稱“民主社會黨革新派”或“革新中國民主社會黨”,其主體為國家社會黨。該黨成立于1934年。1946年11月,張君勱等決定民社黨參加蔣介石召開的“國民大會”后,該黨分裂。
以伍憲子為代表的海外民主憲政黨,以沙彥楷、汪世銘為代表的民社黨內的進步人士,以孫寶剛為代表的民社黨另一部分黨員,陸續脫離張君勱,于1947年8月15日在上海召開代表大會,宣告成立民社黨革新派,推伍憲子為主席,沙彥楷為副主席,并在國內各地及舊金山設立了地方組織。
該派主張中間路線,曾揭露張君勱及其親信投靠國民黨的行為。1948年中共中央發布“五一號召”后,該派發生分化。汪世銘以民社黨革新派名義響應中共“五一口號”。
民社黨革新派能否作為一個民主黨派參加新政協?對此,第一組進行了認真研究,多數人認為,這個組織整體上很復雜,不宜作為民主黨派參加新政協,可建議該組織解散,成員加入民盟,可以考慮個別邀請民社黨革新派中的民主分子參加新政協。
對于這樣的處理,民社黨革新派首腦人物并不高興。就在1949年6月中旬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期間,民社黨革新派負責人之一汪世銘專程從香港來北平,致函周恩來和李維漢,要求參加新政協。第一小組以之前決定的意見答復,汪將意見告知民社黨革新派主席沙彥楷。沙不愿意接受這個意見。后來,民社黨革新派經過考慮,決定于9月新政協會議召開前夕自行解散。隨后,新政協籌備會特邀沙彥楷以個人身份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被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汪世銘作為特邀人士參加會議。
需要指出的是,與民社黨革新派處理方法相同但性質完全不同的,還有這樣一個組織——中國民主革命同盟,簡稱“小民革”。它是抗戰時期在周恩來領導的南方局直接關懷下,在重慶秘密成立的一個特殊的中共外圍組織。
王昆侖、許寶駒、閻寶航等原“小民革”負責人分別作為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等單位的代表參加了新政協。王昆侖當選全國政協常委。閻寶航的真實身份是中共地下工作人員,1949年后任外交部辦公廳副主任。
二
第二種,不承認其為民主黨派,勸其解散,暫不在新政協中安排該組織首腦人物,但在其他方面安排工作,以后安排其政協職務。用這種方法處理的主要有孫文主義革命同盟、中國少年勞動黨、光復會。
孫文主義革命同盟,簡稱“孫盟”,是從國民黨中分化出來的一個政治派別,前身是中國農工社會黨。早在1944年,國民黨內一部分反蔣人士在座談會的基礎上形成兩個小團體,即農工社和大眾社。1945年,這兩個小團體在國民黨當局的壓迫下解體。1947年,在蔣介石徹底撕毀政協決議、發動全面內戰以后,原農工社和大眾社成員在南京發起組建中國農工社會黨。主要負責人有許聞天、鄧昊明、高宗禹、韓梅岑、陳惕廬等,也有個別共產黨員參加其領導層。1948年春,中國農工社會黨改名為孫文主義革命同盟,主張聯共反蔣,要求實行孫中山提倡的三民主義。
1949年7月,中共中央統戰部邀請許聞天來北平商談“孫盟”的事。李維漢同許聞天談了話,肯定“孫盟”過去為革命做了有益工作,同時以該盟的一些重要成員作例證,指明這個團體的成分甚為復雜,建議許聞天考慮“孫盟”自行結束,成員可以個別參加民革。許聞天表示同意。1949年9月下旬,許聞天、鄧昊明以個人身份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1月,許聞天、賀耀祖、諶小岑、胡庶華、金紹先五位原“孫盟”負責人參加了中國國民黨民主派代表會議。許聞天被選為民革中央委員。
光復會,1904年在上海成立。當時會長為蔡元培,秋瑾、徐錫麟、章太炎、陶成章等都是重要領袖人物。該會以提倡反清革命為宗旨,曾進行過不少反清活動,辛亥革命后和同盟會發生矛盾。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曾致電廣東都督陳炯明,進行調解。1912年陶成章在上海被刺殺后,該會解體。 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光復會的老人尹銳志、周亞衛等在重慶恢復該會,尹銳志任會長,周亞衛任副會長。抗戰勝利后,該會總部由重慶遷至浙江杭州。1947年,該會曾要求參加國民黨立法委員選舉,未獲準,同年4月22日被國民黨政府通令取締。
1949年6月下旬,周亞衛專程到北平,周恩來接見并和他談話。雙方商談的結果是,由于光復會成分復雜,成員中民主分子很少,因而不能邀請該會參加新政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周亞衛經董必武介紹參加軍事學習,1950年學習結束后任中央軍事委員會高級軍訓部研究室主任,退役后任北京文史館館員、全國政協特邀代表,1954年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三
第三種,不承認其為民主黨派,勸其解散。按此種方法處理的主要有中國農民黨、民治黨、青洪幫。
中國農民黨于1947年5月成立,是個成員只有800多人的小黨。該黨創建人和主席為董時進。董時進,1900年出生于重慶,1924年赴美留學,獲農學博士學位,曾到歐洲考察農業和土地制度。中國農民黨與蔣介石有矛盾。該黨拒絕參加國民黨的“國大”,認為“國民代表大會不代表農民”,但該黨也“反對共產黨領導的土地改革運動”。
1949年4月,該黨主席董時進自香港派代表來北平,謀求農民黨作為參加新政協的單位。5月17日,董時進自香港到達北平。6月5日,李維漢約董時進談話,批評了他在1948年公開發表的“反對共產黨”“反對土改”的文章;并指出,他在解放區土改高潮時反對土改,使農民黨成了地主黨,農民黨的路線成了地主路線。因此,農民黨并不代表農民而是代表地主富農利益,并且組織嚴重不純,不能作為黨派單位參加新政協。董時進表示接受批評,農民黨可以宣布解散。
民治黨,全稱“中國洪門民治黨”,由洪門組織致公堂改組而成。1946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五洲洪門懇親大會決議,以致公堂為基礎成立中國洪門民治黨,正式成立日期定為當年9月1日,主要由國內外華僑洪門中的一部分人組成。司徒美堂、趙顯為正、副主席,中央黨部設于上海華山路的五祖祠。該黨從一開始就有國民黨“CC分子”與軍統特務分子混入,操縱指揮。該黨實際負責人是趙顯和張書誠。
1949年新政協召開前,民治黨派人來北平活動,要求承認合法地位和參加新政協。經中共中央統戰部同各民主黨派商量,向該黨負責人任榮野、黃守中等正式說明,民治黨不能列為民主黨派,要求他們自行解散。
民治黨原主席司徒美堂是個例外。1949年1月20日,毛澤東親自發函,邀請司徒美堂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他當年9月回國,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兼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并參加了開國大典。需要說明的是,他早在1947年7月就發表聲明脫離了民治黨;他不是以民治黨主席身份,而是以美洲華僑代表身份參加新政協的。
青洪幫,最早稱“漢留”,1661年由鄭成功退守臺灣后建立。該組織在大陸發展起來后,形成“青幫”與“紅幫”,是清初到近現代的一種民間結社組織,宗旨為“反清復明”。抗日戰爭期間,許多地方的青洪幫成員積極參加抗戰,有的頭目與共產黨有過合作。正是由于這種情況,開國之初,解放區、共產黨內有的干部曾建議,新政協籌備會應認定青洪幫為一個民主黨派,參加新政協。對此,政協籌備會常委會第一小組經過研究考察,認定青洪幫等屬封建組織,不算民主黨派。
此外,當時還有人民民主自由聯盟、民主進步黨、中國人民自由黨等組織要求參加新政協,但經籌備會第一小組調查研究,并和其他民主黨派領導人協商后認定,這些所謂黨派來歷不明、成員復雜,性質多屬反動,不是民主黨派,拒絕了這些組織的要求。
當時,還有三個黨派并沒有積極要求參加新政協,但共產黨經過認真考察和選擇,認定其為民主黨派,并主動邀請其參加新政協。它們是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對于這三個黨派參加新政協的情況,周恩來在1949年9月7日《關于人民政協的幾個問題》的報告中專門作了如下說明:“九三學社是在抗戰后期成立的,在民主運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且響應了‘五一口號’。因為當時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不能公開發表意見,所以一直到北平解放時才公開活動。臺盟是一個革命的組織,‘五一口號’前就從事臺灣人民的解放運動。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早就籌備,今年(1949年)才成立,它的前身是青年救國會、民主青年同盟等革命組織,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對革命貢獻很大。”
(摘自《同舟共進》陳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