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開大學,有一位“特別”的教師。她叫卜欣欣,年幼時跟隨父母支邊,卻因生病失去部分聽力。憑著頑強的意志,18歲考入南開大學,畢業后順利留校工作,卻在29歲時完全失聰。但她熱愛講臺、熱愛學術,一次次的打擊并沒有讓她倒下。作為中國較早植入人工耳蝸的患者,35歲時,她重新站上了鐘愛的三尺講臺,一門課程一講就是近20年,用她的精神和學識激勵了一代代南開學子。48歲時,卜欣欣擁有了另一個“講臺”,她開始投身殘疾人發展公益事業,為更多殘障人士帶去生活的希望。
在無聲中尋覓有聲
1997年,對卜欣欣而言是難忘的一年。在時任南開大學環境科學系(現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系主任朱坦教授的鼓勵下,卜欣欣迎來了教學生涯的首次登臺。她滿懷激動地站在了講臺上,向學生們分享自己在文獻檢索與英語學習上的寶貴經驗。
多年過去,那次初登講臺的經歷在卜欣欣的心中依舊鮮明如初。“當時緊張得幾乎全身都在發抖,言語也是磕磕絆絆,但看著臺下同學們眼中閃爍著的光芒,瞬間給了我莫大的鼓舞和信心。”勇敢邁出的這一步,為卜欣欣日后的人生軌跡埋下了伏筆。
正當卜欣欣以為人生已然步入正軌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她的世界徹底陷入了寂靜無聲。1999年隆冬的一個深夜,入睡不久的卜欣欣突然驚醒,整個頭部像是被火車碾過一樣發出嗡鳴,躺在床上的她感覺天旋地轉。
從那之后,聲音徹底遠離了卜欣欣的世界,人生墜入了深谷。“當時第一個反應就是對不起父母,而立之年失去了贍養他們的能力,這份內疚始終縈繞在我心里……未來該如何生活,是我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卜欣欣說。
2001年,奔走多地求醫問藥無果的卜欣欣,得知有一種名叫“人工耳蝸植入”的技術能讓人再次獲得聽力。“我想再試一次。”卜欣欣決定。當時人工耳蝸植入費用高達15萬元人民幣,在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全體教職工的解囊相助和家人的多方籌措努力下,卜欣欣完成了手術。
找回“聲音”并不是一瞬的事情。術后半年時間,卜欣欣堅持不懈地進行聽力康復訓練。《新聞聯播》、詩歌朗讀都是她的“教材”,每一個曾經擁有過卻失去了的音節,每一個曾經熟悉的卻消失了許久的詞語,都需要日復一日地努力練習才能逐漸找回。
在那段寂靜無聲與殘酷耳疾抗爭的日子里,卜欣欣依舊步履不停。她不僅鉆研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的新理念,編寫了《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還埋頭梳理網絡時代下的環境科學信息資源管理脈絡,并著手編寫一本與“環境科學信息資源檢索”有關的教材。
經歷了大半年的恢復,卜欣欣回到了工作崗位。經歷了一場磨難,卜欣欣更為堅韌了。她不僅開始自學網絡知識,牽頭建成具有動態全文檢索功能的循環經濟資源共享平臺網站,還在學院的支持下,再次站上了講臺。
“我沒有告訴學生,我的聽力出現了問題,只是用心準備教案和課件。”卜欣欣開設的這門《環境科學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本科生通識課,意料之外地很受學生歡迎。
2009年,為進一步推動學科發展,卜欣欣開設了研究生環境信息檢索課,這門課程后來被評為南開大學校級精品課程。“課堂是我的生命。每當看到學生們眼里對知識的渴望和一起感悟人生之后的堅定,我就深深感到幸福與滿足。”卜欣欣說。
在另一個講臺“撐起一把傘”
2018年,卜欣欣擁有了另一個“講臺”。她開始投身殘疾人公益事業。在中國聾人協會的聽力言語康復支持性服務骨干培訓班上,卜欣欣為成年的聽力障礙者以及聽障兒童家長作職業生涯規劃培訓,幫助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
“聽障群體溝通不便,生活里難免遭遇誤解和質疑,有些聽障朋友因此感到自卑失望,認為自己被主流社會排擠。實際上并非如此,中國聾人協會搭建了一個溫暖交流的橋梁,讓聽障朋友們得以分享彼此的故事與心聲,幫助他們重新樹立信心。”卜欣欣說。
卜欣欣也帶領著聽障人士感知社會的變化。“我告訴他們,近年來,我國持續不斷地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以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參與和融入社會生活,并于2023年9月1日起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
對于聽障朋友們來說,就業是繞不開的難題。許多有能力的聽障人士,因無法發揮自身的價值而備感焦慮。盡管國家已出臺殘疾人就業扶持政策,但不少企事業單位在招聘門檻上仍對重度聽力障礙者設限。
“實際上,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不少聽障人士借助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已康復到能夠有效交流的水平,如果他們無法獲得與能力相稱的工作機會,實在是人生之憾。”卜欣欣說。
為此,她一邊奔走呼吁,讓大家打破偏見,給予聽障人士適配的就業機會;一邊用自己的故事鼓勵著聽障朋友,幫助他們調整心態、“打磨”技能,成為職場中“不可替代的人”。
“我國的無障礙環境正在日益完善,國家和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懷也在不斷拓寬加深。我希望讓聽障群體有自信去面對屬于自己的未來。”卜欣欣鼓勵聽障人士自信自立自強,讓世界聆聽他們的聲音。她還參與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十四五”規劃課題《成年聽力障礙者需求調研》。
2023年7月,卜欣欣擔任天津市聾人協會主席。“我想為更多像我一樣的聽障人士撐起一把傘,讓他們能夠有勇氣面對命運難題。”
“不放棄”是人生的助推劑
工作日,卜欣欣作為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研究館員,在學校默默耕耘,與求知若渴的學生及資料室的書籍為伴。寒暑假和周末,她則來到天津市聾人協會,與聽障朋友們攜手策劃并舉辦豐富多彩的培訓活動,用愛與關懷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現在,很多學生知道了我的故事,我也接受了自己是一位‘不完整’的老師。我想正因如此,校園中這三尺講臺的意義才更加獨特。”卜欣欣說。
多年前的一堂課上,卜欣欣的人工耳蝸外機電池突然沒電,等她手忙腳亂地換上電池時,學生們都已發現了這個“秘密”。從此之后,卜欣欣的故事被學生們“一傳十,十傳百”。與她想象得不同,她從學生眼中看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更亮的光。在殘障人士的交流課堂上,卜欣欣也會把這個故事講給殘障朋友們,激勵他們勇敢地接觸社會、接納自己。“我曾身處絕境,卻也因此重生。那些最艱難、最痛楚的時光,如今看來,都化作了我前行的力量。現在,我希望通過兩個‘講臺’把這些信念傳遞給更多人。”卜欣欣說。
經過多年努力,人工耳蝸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已使我國近90%的聽障兒童能夠聽聲學語,進入普通幼兒園和學校學習。越來越多的殘障人士也在依托科技手段,跨越交流的鴻溝。但依然有許多“隱形的壁壘”,需要社會幫助殘障人士一起去跨越。不論是他們走出家門,面對的“物理障礙”;還是他們走進社會,面對的“心理阻隔”;抑或是他們在求職工作中,面對的“隱形歧視”,都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推動解決。
“許多殘障人士,最大的期望就是做一個普通人,能夠平等地、有尊嚴地出行、工作、生活。”卜欣欣說,“我們正在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與卜欣欣告別時,她微笑著揮手。“‘不放棄’是人生的助推劑,每一次努力都不會白費,它們都在悄悄鋪就我們通往夢想的道路。”她說。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白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