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五個核心素養,其中,法治觀念是重要內容。在培養學生法治觀念的導向下,教師應重視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分析了案例教學法的特點和價值,以相關的調研數據說明了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了當前案例教學法在運用中存在的問題,而后提出了相應的策略,旨在更好地發揮案例教學法的作用。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法;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劉慧清(1985—),女,吉林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白云鄂博礦區鐵礦中學教師。
一、案例教學法的特點
案例教學法源于哈佛法學院,即引導學生通過個案分析學習法學理論,理解法律的基本理念,了解訴訟原則和程序[1]。后來,該方法逐漸運用于其他教學活動中。
案例教學法有兩個特點。一是案例的真實性。供學生討論的案例應該是真實的案例,不是教師虛構的案例[2]。我國部分學校還探索了“全景式”案例教學法,這是一種全過程的真實的案例展示的教學法[3]。二是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發揮主體作用,二者相輔相成,統一于教學過程中。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是案例的引入者、案例討論的組織者、案例總結的指導者等,發揮著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需要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積極思考、探索、合作[4]。
二、案例教學法的價值
(一)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
生動的案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進行案例分析和展開討論,幫助學生理解法律知識。
(二)提高學生的法律熟識度,提升綜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學法強調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積極思考,分析法律問題和解決法律問題。在討論互動中,學生可學會運用法律知識,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實現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三)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提升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其中,法治觀念是指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義務相統一的理念,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為[5]。
三、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可行性調查
筆者以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白云鄂博礦區鐵礦中學為例,做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以該校初二年級的44名學生為樣本,發出問卷44份,收回37份。
(一)學生對案例教學法的態度
第4題:你喜歡案例教學法嗎?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有26人很喜歡,約占總人數的70.27%。(2)有9人比較喜歡,約占總人數的24.32%。(3)有2人感覺一般,約占總人數的5.41%。(4)不喜歡的學生是0人。數據顯示,學生大多喜歡案例教學法。
(二)案例教學法對學生法律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情況
第5題:你認為案例教學法對你法律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是否有效?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有26人認為效果良好,約占總人數的70.27%。(2)有11人認為有一定效果,約占總人數的29.73%。(3)有0人認為沒有效果。學生反映,案例教學法對自身法律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效果良好。
(三)教師使用案例教學法的頻率
第2題:你的老師在講八年級法律知識的內容時使用案例教學法的頻率是怎么樣的?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有29人表示教師經常使用,約占總人數的78.38%。(2)有7人表示教師偶爾使用,約占總人數的18.92%。(3)有1人表示教師僅在公開課上使用,約占總人數的2.70%。(4)有0人表示教師從不使用。調查結果顯示,教師經常使用案例教學法。
(四)案例教學法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第3題:目前你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學習成績怎么樣?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有6人表示成績良好,約占總人數的16.22%。(2)有12人表示成績較好,約占總人數的32.43%。(3)有14人表示個人成績是及格的,約占總人數的37.84%。(4)有5人表示個人成績較差,約占總人數的13.51%。調查結果顯示,使用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升學生成績。
問卷上第2題和第3題有較強的關聯性,說明應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成績,培養學生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律意識,有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紀守法。
四、目前案例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存在的問題
(一)在案例分析方面
1.過度呈現個別案例具體細節,影響了學生心理
個別案例的具體細節會影響學生的心理,不利于教師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詳細敘述某些案例,會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案例情節上,而個別情節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刺激,易使學生偏離法律知識的學習,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
2案例選取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理解困難
案例若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就難以讓學生產生相應的感悟,導致教育教學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例如,在學習“規范權力運行”時,學生不理解權力的概念,若教師僅以“打虎拍蠅”案例來講解知識是不夠的,需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補充案例。
3.在案例分析中,部分教師照搬課本結論
在案例分析中,部分教師照搬課本中的結論,忽視生活中復雜的情形,引導失當。在案例分析中,教師若沒有發揚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照搬課本中的結論,則容易使理論與生活脫節。例如,在講解“孝敬父母,既是道德義務也是法律義務”這一知識時,在學生提出與家長有沖突且親子關系不和睦時,教師如果一味強調“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定義務”,就難以讓學生產生共鳴和真正理解知識。
4.對案例沖突處理不當,影響教學效果
個別案例中有道德與法律、情理與法理等之間的沖突,部分教師處理不當,造成教學效果不佳。
(二)在案例點評、總結方面
1.案例點評、總結力度不夠,傳播社會正能量效果不理想
部分教師存在認知局限,且受限于教學時間緊、教學任務重等,認為進行了案例分析就可結束教學,未進行案例點評、總結,沒有發揮出案例教學法在傳播社會正能量方面的作用。
2.案例點評、總結缺乏思想性和價值引領
典型案例具有公正司法、價值引領、凝聚人心、指引未來的作用,詮釋著司法的溫度與力量。但是,部分教師忽視了案例點評、總結的重要作用,沒有深挖思政元素,沒有凸顯價值引領,未充分把握立德樹人的時機。
五、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策略探索
(一)依據學生心理需求,結合生活實際,多角度分析案例
1.結合學生心理需求,模糊化處理個別案例細節
鑒于初中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教師不應詳細呈現個別案例的具體細節,可直接說出結果,省略細節,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對案例中蘊含的法律知識的分析上,避免學生過分關注具體細節,對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2.案例選取與分析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
第一,在篩選案例時,要盡可能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或學生比較關注的內容,如網絡安全、青少年預防犯罪、依法維權等內容。第二,在分析案例時,要適當換位思考,從學生角度出發,在備課時多準備案例分析的預案。第三,在分析案例時,要引導學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法律知識。如在“規范權力運行”的教學中,筆者選取了班級管理的案例進行教學,班級管理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關系,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內容:一名小學班主任發現班里的小強很不開心,于是詢問了原因。原來小強和小青鬧了別扭,小強想獲得一個檢查桌椅的機會,于是他給身為勞動委員的小青送了禮物。但是,小青并沒有把檢查桌椅的任務安排給小強。小強很生氣。班主任做了如下改變并形成了班級管理制度:小青身為勞動委員只有推薦權,最終的決定權是由班主任和全班同學共同決定的。
分析: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鏈,幫助學生分析案例:(1)這個案例蘊含什么道理?(2)班主任做了改革,這個改革給了你什么啟示?筆者在課后進行訪談,學生反饋經過案例分析,對規范權力運行形成了深刻理解。
3.案例分析要具有包容性思維,避免教條化思維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復雜多變的。教師若照搬課本中的結論,容易使案例分析教學教條化和僵化,因此,要學會用包容性的思維。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成長背景存在差異,學生具體的生活情形也具有特殊性。運用包容性思維可以使案例教學法更符合學生生活實際,使案例分析成果更加多元。因此,教師需要開闊視野,培養多元思考能力,多角度思考問題,以持續改進和優化案例教學法。如在講解“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定義務”時,有的學生因為家長管教過嚴,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于是對父母有怨言,無法理解這一知識點。對此,教師要運用包容性的思維,考慮實際情況,疏導學生情緒,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法律支持,而不是把課本上的結論生硬灌輸給學生。
4.利用沖突案例引導學生解決矛盾,輔以人文關懷
首先,教師要大膽選取并分析一些有沖突的案例,同時引導學生解決分歧,進而使學生認同相關的正確觀點。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形成獨到見解,為接下來的討論做好準備。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充分辨析、討論,使學生做到求同存異,達到認識上的統一。比如,在高考期間,有考生遲到超過規定時間,苦苦哀求保安將其放進考場。保安說明原因,堅持不讓該考生進入考場,但也安慰了該考生。這是一個關于“情與法”的沖突的案例,但有的學生不理解保安的行為。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別從遲到的考生和保安兩個角色的角度展開獨立思考;組織學生辨析,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充分討論;在學生充分辨析、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處理好“情與法”的沖突,正確認識規則,遵守規則,也要說明保安在職責范圍內,安慰考生的做法值得稱贊。
(二)注重進行案例點評、總結,發揮案例教學法價值
1.案例總結要有力度,內容翔實,傳播社會正能量
案例的點評、總結有糾正學生錯誤認識,深化學生正確認知,培養學生法治思維等重要作用。教師要重視進行案例點評和總結,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此外,教師還要處理好案例點評、總結與完成教學任務的關系,二者兼顧,促進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實現。例如,在講解“憲法和法律規定了國家權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國家權力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的途徑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權力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這一知識點時,筆者采用了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中的“小康分享真實事例”的案例來展開教學。
初中生思維能力有待發展,可能存在以偏概全問題。因此,教師在點評、總結案例時,要傳播社會正能量,強調國家機關尊重和保障人權,只有依法規范權力運行,才能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2.深挖案例的思想性,凸顯價值引領
價值觀的塑造對于初中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可以深挖案例中蘊含的人文關懷和價值理念等思政元素[6],抓住教育時機,凸顯價值引領,彰顯思政課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將正確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有這樣一個案例:張某和王某是好友。張某開了一家洗浴店。王某有一次不慎打碎了洗浴店的玻璃,卻拒絕賠償。張某起訴了王某。法官在調解過程中發現二人是好友,從法律和兩人友誼角度出發調解。在本案例的分析中,教師要深挖案例中的思政元素,說明友誼的可貴。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作用顯著,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有鮮明的特色,深受師生喜歡。教師應重視運用案例教學法,同時持續探索和創新,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林愛珺.“診所式”新聞法教學初探[J].新聞記者,2007(7):52-54.
丁德昌.案例教學在應用法學教學中的運用[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5):119-121.
陸蘋,陸云.案例教學在法學教學應用中的實證研究:以民事案例教學為例[J].教育觀察,2020,9(5):81-84.
胡蓉.“全景”式案例分析法在刑法教學中的應用[J].法制與社會,2015(29):227-22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7.
張元.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23(3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