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跨學科主題學習”逐漸成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常州市新北區圩塘中心小學進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以“學生為本、濱江特色、素養養成”為重點,構建“長江生態文明”主題課程的跨學科方向,選取適切資源,促進資源與學科的融合,兼顧相關學科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與興趣,設計驅動性任務,探索實施路徑,引領學生做新時代長江小主人。
關鍵詞:跨學科;長江生態文明;主題課程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科研重點課題“‘長江生態文明’資源與小學學科統整的案例研究”(課題立項編號:B/2021/02/4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志良(1968—),男,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圩塘中心小學。
一、前言
千百年來,悠悠長江水孕育著廣袤的土地,滋潤了無數生靈,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常州市新北區圩塘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我校”)坐落于長江之畔,已與長江相伴逾百年。在長江大保護時代背景下,我校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實施“長江生態文明”主題課程,旨在實現對長江的認同與自信、繼承與發揚、自覺與擔當、實踐與創新,為學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生奠基。
我校致力于探索基于“長江生態文明”的跨學科課程建設,讓學生跨學科學習和思考,培養學生對長江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意識和基本能力,讓學生學會關注身邊的生態環境,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綠色生態觀。
二、構建“長江生態文明”主題課程的跨學科方向
(一)“融”什么:打開視野去發現
我校所處的濱江經濟開發區,是全市唯一與長江親密接觸的地區,擁有全市長江岸線資源,其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大保護,經濟穩健發展。同時,其人文歷史悠久,如杏村南100米的象墩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一處重要的良渚文化遺址。
1.梳理“長江生態文明”資源
資源的取舍、使用和規劃,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關鍵所在。“長江生態文明”資源龐雜,教師要選取適切的資源,促進學生探究、實踐和學習,具體思路為:將素材性資源轉化為教學性資源,從資源融合的適宜性、匹配度、價值等角度出發,全面梳理,把握核心,擇點而用。
通過文獻查閱、實地勘察調研、交流研討,將“長江生態文明”資源進行篩選、分類、整理,劃分為四大類:一是自然資源,如水利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等,包括魏村水廠、長邊刀魚、鰣魚、河豚、江豚、蟛蜞、蘆葦、茭白等;二是人文資源,有歷史傳說、名文詩篇、旅游資源等,包括象墩遺址、魏村老街、圩塘老街、楠木廳等,并融合錫劇、民俗、方言、神話傳說中蘊含教育意義的元素;三是生產性資源,有長江農業資源、長江工業資源,農業資源如學校周邊的菜根香蔬菜基地、E農莊生態園、散點分布的草莓大棚等,工業資源如生物醫藥產業園、常茂生物公司等;四是公用設施資源,濱江經濟開發區周邊綠色環保產業眾多,如光大國際、常州國電、污水處理廠等,還有澡港水利樞紐、常泰長江大橋、新龍生態林、濱開區長江大保護展示館、學校長江生態館等,各類資源豐富多樣。
2.促進資源與學科的融合
通過三個工具、三個方法,實現“長江生態文明”課程資源與學科課程內容的有效銜接。一方面,全體教師必須使用好三個工具,即各學科教材、課程標準、教師參考用書,熟悉各學科課程內容和教學要求,為實現“長江生態文明”課程資源與學科課程內容的有效銜接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為實現有效銜接,教師要細致梳理課程資源,利用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拓展項目、從課程資源倒推關聯教材內容、給現有課程資源補充學科教材內容三個方法,尋找跨學科學習的出發點,實現“長江生態文明”資源與學科課程的相互促進與融合[1]。
(二)怎么“融”:抓住關鍵去貫穿
“長江生態文明”課程遵循“知行結合、內容融合、方法綜合、價值契合”原則,以“學生為本、濱江特色、素養養成”為重點,從學生成長的環境中尋找教育契機,圍繞濱江場域發掘資源,借助內外部環境所提供的不同資源優勢實現課程融合,融通各種資源的內在聯系。
1.“關鍵點”之體現跨學科特性
夏雪梅博士基于曼斯勒等人的闡述,對跨學科主題學習進行了以下界定: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學生綜合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知識、能力或思維,通過一定的載體(如主題、現象、問題、產品等)形成整合性的跨學科理解的過程。因此,我校在教學方式變革中,著眼于學用合一,著力體現跨學科的五個特性。
第一,有真實目的。在進行跨學科學習時,需要考慮為何而跨,應具有解決問題、創造作品、創生新知識等真實目的。第二,有一個跨的載體。跨學科學習的載體可以是主題、問題、現象、概念等。無論是哪種載體,都要對學習者有意義,并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進行整合。載體需要具備一定的挑戰性,避免日常經驗類的選題,關注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不太有機會獲取的“強有力知識”。第三,有多學科基礎。跨學科學習要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要在相應學科領域進行深入學習、探索,從其他學科中汲取養料,再產生更有深度、創造性的融合知識。第四,學習的過程有創造性和探究性。跨學科學習需要整合多個學科的知識和內容,很難照搬知識,往往要在不同的學科中篩選、調用知識,會帶有探究性和創造性。第五,產生整合性的跨學科理解。跨學科理解超越單一學科的范圍,在理解主題、解釋現象、解決問題、創造產品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理解,促進學生的認知進步。
2.“關鍵點”之實施路徑和策略
第一,主題的確定。從學科內容出發,先整合相關學科內容提煉主題,再結合學生的基礎和興趣進一步確定主題;從學生興趣出發,關注并尊重學生的想法。具有統整性、遷移性的主題能夠將知識學習豐滿為內涵豐富的意義結合體,為學生學習搭建一個完整有效的認知框架。
第二,學科的融合。多個學科進行融合時,要以多個學科的共通點為立足點,從不同學科視角出發設計學習任務。在“我與常泰長江大橋共成長”的課程設計中,我校先組織了四年級各學科教師對本學科教材的主要內容、學科核心知識及關鍵能力進行梳理。通過梳理,發現語文、英語、美術、道德與法治這四門學科之間有交叉融合點:都涉及對某一事物,尤其是景物的介紹。又如,在本學期我校實施的“探研長江十年禁捕”課程活動中,教師對五年級相關學科的概念以及培養目標進行了梳理,整理了一份和本課程相關的核心知識與能力的思維導圖。緊緊抓住多學科的融合點,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能促進學生認知與實踐能力的綜合發展。
第三,任務的驅動。設計驅動性任務,讓學生通過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我與常泰長江大橋共成長”課程為例,結合學科融合點,我校教師將驅動性任務定為“做小導游”——為結對學校蒿坪小學的師生介紹常泰長江大橋。學生學習至少需要分為三大步驟:首先,學生需要了解常泰長江大橋的相關信息,為明信片的制作和導游詞的撰寫做鋪墊。其次,學生需要了解導游的必備素養,完成導游詞的創編,并選擇適合自己所在小組的形式來介紹常泰長江大橋。最后,進行現場呈現。因此,課程分為三個環節,分別是“走近常泰長江大橋”“小導游的N項準備”“小導游大亮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學習新知,在自主或合作探究中積極思考和交流。
3.“關鍵點”之實施方式
第一,情境引入式。主要是融合與“長江生態文明”資源相關的語言、圖像、視頻、現場或現場模擬、實驗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情境創設是靈活多變的,可以是一個情境貫穿整個課堂,也可以是在課堂的某一環節進行情境創設,還可以是多個情境穿插與疊加。無論是哪一種情境創設方式,都能促使學生更親近長江、熱愛長江。 如引導學生探尋長江魚類時,我校教師從各學科內容出發,創設豐富的情境,增強真實感、現場感。一位數學教師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創設“小河長放流魚苗”這一情境,并將其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跟隨“小河長”的步伐,幫助“小河長”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魚類的價值,體會保護長江生態文明的必要性。
第二,遷移運用式。遷移運用式著眼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遷移運用。這就需要教師發現知識與生活的本質聯系,幫助學生將學過的知識和掌握的方法進行實際運用,真正實現深度學習。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核心目標是“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學習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學完這個單元,教師可帶領學生來到長江邊,在欣賞長江岸邊美景的同時,運用本單元習得的寫作方式進行創作,記錄所思所悟,感受長江生態的變化。
第三,拓展活動式。基于“長江生態文明”資源,以主題學習和實踐活動為支點,拓展學科課程領域,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點、線、面》為例,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達成本課教學目標后,為進一步鞏固、拓展與深化學習內容,教師可設計“為長江里的小伙伴設計衣服”的任務,讓學生通過觀察長江里的魚的外形、花紋、顏色,創造出個性化的點線面作品。
第四,課程開發式。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融入多個學科知識,展開有意義的學習。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處于中心地位,將學習與生活直接連接,學生可在真實世界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長江有大量的江灘濕地,濕地中豐富的動物資源、植物資源都是大自然的饋贈。教師可充分利用濕地中的典型資源——蘆葦,開展“蕩漾在蘆葦深處”課程活動,進行實地考察、調查采訪、動手實踐……以具有遞進性的系列活動支持學生經歷完整的實踐活動。活動一:一探蘆葦蕩——尋蘆葦之秘。通過采訪、查閱資料,探尋蘆葦的生長過程;多角度觀察,了解蘆葦各部分的特點;多元實踐,探尋蘆葦的廣泛用途。活動二:二探蘆葦蕩——尋紅色故事。查閱《圩塘鄉志》,讀蘆葦蕩英雄故事,讀“揚子江上英雄船”故事,了解渡江戰役“特等功臣”。活動三:三探蘆葦蕩——開展濕地之旅。通過實地考察,了解蘆葦生長環境;查閱資料,開展科學實驗,研究蘆葦對水質的凈化作用;探尋蘆葦蕩中的小動物。活動四:四探蘆葦蕩——尋長江大保護。通過實地考察、觀看宣傳片,欣賞常州段“大美長江”;參觀長江大保護展示館;訪問專業人士,了解常州長江大保護工作;通過實地考察、查閱資料、看新聞報道,了解國家長江大保護政策。活動五:五探蘆葦蕩——做長江小主人。讓學生在“我是長江增殖放流員”“我是紅領巾小河長”“我是長江小使者”等系列活動中,做長江小主人。學生通過以上五個活動,了解了長江蘆葦和濕地,綜合運用了不同學科的知識,實現了知識的增長、素養的提升。
第五,構建評價體系和標準。評價標準一般包括以下幾項:學生是否完成任務、提出核心觀點、加工或創新觀點、設計探究方案、開展自主學習、對學科知識與生活信息進行加工分析、對項目進行反思等。教師要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在成果展示中,始終讓學生“站到臺前”“主動表達”“個性表達”[2]。
4.“關鍵點”之明確跨學科原則
第一,適用性原則,即立足新課標,讓學科內容與長江文化、長江生態環境等主題環環相扣,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二,啟發性原則,即通過資源呈現觸動學生心靈,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對長江生態文明產生更加清晰直觀的印象。第三,延伸性原則,即創設的教學環節應與和長江相關的人物、事件關聯性較強。這樣,學生在了解長江生態文明的同時,能夠產生情感共鳴,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基于“長江生態文明”主題課程的跨學科實踐反思
盡管我校教師已經努力地開發主題課程、實施跨學科學習,但面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這些探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實施困境。“長江生態文明”資源涵蓋范圍廣、種類繁多,要想將其作為學科教育資源,還需進行篩選和實踐檢驗;主題課程目標過于宏大寬泛,不具有針對性和明確性;部分課程內容缺少整合的必要性、融通性、效能性;跨學科的評價體系不健全。
第二,觀念困境。教師普遍缺乏跨學科的專業素養,對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理解較為淺薄,也擺脫不了知識本位的潛在影響。
基于跨學科實踐的“長江生態文明”主題課程教學不斷擴充學生的學習空間,為學生更好、更全面地成長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范國睿,等.共生與和諧:生態學視野下的學校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56-59.
穆瑤甲,劉春瓊.跨學科主題教學設計的關鍵問題與實踐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8):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