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在數學課程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提供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習資源,設計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活動,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改革的趨勢。隨著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也暴露了一系列的問題。從“教師對多媒體依賴性強,學生主體作用難發揮”“過度使用信息技術教學,學生注意力分散”“課件質量差,無法突出教學重難點”“套用問題突出,教育資源與教學內容缺乏關聯性”“盲目應用,學生缺乏實踐”五個方面,分析了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存在的問題,并從轉變觀念、提升能力、課堂教學、教學評價四個方面探討了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措施,以達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成效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應用;問題;創新
作者簡介:王乃珠(1978—),男,甘肅省蘭州新區第四小學。
在數字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已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引入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然而,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和問題。為了更好地發揮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面臨的問題
(一)教師對多媒體依賴性強,學生主體作用難發揮
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多媒體課件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雖然課件內容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相符,但是教師往往直接按照課件設計的環節來實施課堂教學,忽視了學情與班級特點,導致教學任務只是讀完一堂課的多媒體課件。當課堂教學中出現與多媒體課件的預設不符的情況時,教師喜歡避開學生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中具有較強的控制性,且在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不僅設計的教學內容較為單一,而且結合知識點實施的課堂訓練與延伸的內容較多,教學內容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影響課堂生成效果。教師往往忽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使學生在課堂學習時處于被動狀態,導致學生成為完成教師下發的學習任務的工具,學生喪失了應有的主體性,難以發揮主體作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輔助作用局限于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的作用較小,導致借助多媒體呈現替代教師演示與學生操作的情況較為突出。教師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能有效解決傳統實驗器材難以準備和操作較為麻煩等問題,使課堂教學更便捷,但這會使本應由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環節被播放動畫視頻、進行虛擬實驗等方式取代,導致學生失去親自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這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使學生在知識理解時只處于“看”的階段,學生的實際解題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難以得到發展。
(二)過度使用信息技術教學,學生注意力分散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應用的信息技術工具日益增多,其能幫助教師更高效地開展教學工作。《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教師合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工具開展教學。信息技術工具分為呈現類、互動類和輔助類三種類型。其中,呈現類信息技術工具主要用于傳遞信息,例如常見的多媒體課件、音視頻、圖片等;互動類信息技術工具主要用于師生交互,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數學實驗;輔助類信息技術工具主要用于輔助課堂教學,例如幾何畫板、視頻展臺、計時器、思維導圖等。
目前,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過度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問題較為突出,這會使學生注意力被分散,導致學生感官受到多次刺激而出現疲勞的狀況。小學生注意力廣度、穩定性不足,注意力轉移能力較差,同時缺乏較強的空間想象力與抽象思維能力,好奇心較重,教師過度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會使學生難以將注意力聚焦于課堂,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
(三)課件質量差,無法突出教學重難點
目前,多媒體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信息技術,這主要是因為多媒體課件具有較強的表現力、生動性和高效性。但是部分教師設計多媒體課件的能力不足,導致多媒體課件的質量較差。同時,部分教師對多媒體課件排版方式與教育內容呈現方式兩個方面的重視程度不足,他們的多媒體課件中的教學重難點往往是在學生提前知曉的基礎上設計的,導致重難點無法通過課件本身來突出[1]。
(四)套用問題突出,教育資源與教學內容缺乏關聯性
目前,套用問題是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面臨的最大問題。在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數學教學的背景下,套用問題主要指教師或學生在使用信息技術工具時,過于依賴預設的模板或案例,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數學是一門需要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學科,但部分教師設計教學課件時往往忽視對教育資源的甄別與篩選,直接套用模板,課件的內容大多是從教材中復制而來的,教育資源與教學內容的關聯性較低,導致信息技術的應用成效較差。
(五)盲目應用,學生缺乏實踐
除了上述問題,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還存在盲目應用信息技術導致學生缺乏實踐的問題。以目前較為常見的電子白板為例,教師在應用電子白板教學時,可以將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加具體,實現概念可視化,但是部分教師過分注重具體的表現形式,導致學生往往只能理解知識的表面含義,而難以深入感受其深層次的內涵,也難以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應用研究
(一)轉變觀念
這里的觀念是指教學觀念,教師只有轉變教學觀念,形成新的認識與看法,才能從根本上促進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提高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成效。而轉變教師教學觀念需要以下四個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在國家層面,需要重視教育信息化。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師要高度重視信息技術的作用,使教育信息化不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成為教育領域全面改革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信息技術是一種工具,將其運用于教學能促進思維方式和教育模式的轉變。為了深化教育信息化,國家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教師能夠熟練掌握并運用現代進行教學。這不僅包括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還包括利用互聯網資源、多媒體教學設備、在線學習平臺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深度融合。要通過引入數字化教材、虛擬實驗室、在線課程等,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還要關注信息技術在跨學科學習中的應用,打破學科壁壘,促進知識的整合和遷移,構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如建設高速穩定的校園網絡、配備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建設智慧教室等。完善的基礎設施能為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要關注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通過遠程教育和在線教育等手段,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偏遠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尤其要關注特殊群體的教育需求,為殘疾學生、留守兒童等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
其次,在社會層面,要發揮社會輿論導向在信息技術應用中的指導作用,鼓勵教師加強對信息技術應用方式的創新。在輿論引導中,可通過積極的輿論宣傳、培訓交流等方式,激發教師的創新熱情,提升教師的應用能力,為教育教學的現代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師不斷探索和創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方式,以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再次,在學校層面,需要給教師提供更多促進專業發展的培訓機會,鼓勵和引導教師創新、獲取新技能,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跨越式教學、翻轉式教學,并提供相應的反饋與評價機制,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情況的監督與評估,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2]。
最后,在教師層面,教師作為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實施者,需要積極主動地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將信息技術融入日常教學中。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還需要教師具備創新思維和跨學科整合能力。因此,教師應深入學習并理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方式,認識到信息技術對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重要作用。教師要通過參加專業培訓、學習相關文獻和案例,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將信息技術作為推動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工具。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在線學習平臺等現代化教學工具,設計富有創意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打破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學習路徑。此外,教師還應注重跨學科整合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在跨學科學習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通過跨學科整合的方式,能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內容進行有機融合,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數學課程中利用虛擬實驗室進行模擬實驗和數據分析等。教師還應加強自我反思和持續改進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收集和分析教學數據和學生的學習反饋,并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反思和改進;積極參與學校和社會組織的各類交流和研討活動,與同行進行經驗分享和互相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3]。
(二)提升能力
TPACK理論(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強調教師需要具備整合教學、學科與技術知識的能力。為實現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應用,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課堂生成能力與信息技術實操能力。因此,教師需預設教學計劃,但要避免過度預設使教學機械化。生成性教學強調根據學生需求調整教學活動,構建動態課堂。因此,教師需明確并具體預設教學計劃,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如問答、小組合作等,創新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思考與交流,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教師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直接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但目前存在學校設備完善而教師不會用和不善用的問題,部分教師還存在擔憂學生對電子設備的自控力差的想法,這限制了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因此,有關部門和學校應提供系統培訓,包括動畫制作、幾何畫板、多媒體應用、課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訓,讓教師能更好地接受和運用新事物,拓展信息技術的使用范圍,引導學生在智慧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學習,并將教學知識、技術知識與學科知識融合,理解信息技術僅作為教學支持而非目的,依靠技術應用和創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三)聚焦核心素養與教學模式,革新課堂教學方式
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應用應以教學目標、內容、活動和模式的創新為核心。教學目標應聚焦于數學核心素養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避免過度依賴技術。教學內容應聚焦核心要點,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質量,同時注重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教學活動應豐富多樣,能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能實現教學形式的創新和小組合作形式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應注重創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升學習效果。
首先,教學目標需緊扣核心要求,指向學生數學核心素養與思維能力的培養。在信息化2.0時代,教師應在融合信息技術時,以學生核心素養和思維能力為中心,避免過度依賴技術。教師需關注如何通過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如數感、量感、空間觀念等,并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合理設計教學目標。
其次,教學內容應聚焦核心要點,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提升教學質量。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涵蓋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等,旨在提高學生認知,培養學生的技能和思維方式。教師應精選教學內容,拓展課堂知識,借助信息技術深化教學內容,進行情境化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再次,教學活動應豐富多樣,以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學活動豐富多樣,如項目式學習、課堂互動等,這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游戲化的練習和多元小組合作則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創新,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最后,教學模式需注重創新,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信息技術的引入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供了新機遇,可培養學生的多項能力,如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從而提升教學效率[4]。
(四)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環節是診斷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應用是否有成效的環節。教學評價是教學系統中的重要反饋渠道,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學手段,在教學評價中的應用,可以極大地提高評價效率和質量。通過將信息技術融合情況納入教師評價指標,能更加全面、客觀地評價教師的教學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教學與教學評價,實現過程性評價和真實性評價,能更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展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5]。
三、總結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存在的問題較多,例如,教師對其依賴性強、學生主體性差、過度應用分散了學生注意力、課件質量參差不齊、套用問題突出以及盲目應用等。為了提升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成效,教師應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輔助和促進作用,避免過度依賴和盲目應用;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以保證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服務于教學;合理設計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活動,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在教學評價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及時性,為教學提供有效的反饋和指導。
[參考文獻]
劉金艷.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2024(21):89-91.
王芳.信息技術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電教,2024(6):44-46.
王娟.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2024(15):77-79.
陳春梅.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互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24(16):72-75.
吳濤,曹青,黃華.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4(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