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五育融合”視域下,深入探討新時代小學美術學科教學的實踐與應用。研究發現,“五育融合”不僅對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更在德智體美勞的實際培養中展現出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美育,作為“五育融合”的關鍵環節,是培育學生審美能力的核心載體。立足“五育融合”的視角,結合小學膠板版畫的教學實踐,借鑒已有研究,旨在為小學膠板版畫課程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持,并為“五育融合”的實踐應用提供具體范例。
關鍵詞:五育融合;美育;膠板版畫;教育改革與發展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體衛藝專項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學膠板版畫課程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T-c/2021/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度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課題“勞動教育的實施困境及路徑突破研究”(課題編號:2021JY14-L209)。
作者簡介:陳 惠(1989—),女,江蘇省興化市新生中心小學。
閔芳芳(1988—),女,江蘇省興化市昭陽湖初級中學。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了教育的指導方針,突出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的原則[1]。“五育融合”正是推動這一方案落實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五育融合”實踐中育人意識的不足導致德、智、體、美、勞的發展相對獨立,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以往研究多聚焦“五育融合”模式的理論探討,對學科教學實踐的關注不夠。因此,深入探討如何在小學膠板版畫課程中落實“五育融合”的要求,對于促進“五育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一、“五育融合”的概念解讀
“五育融合”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具體實踐體現,涵蓋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既獨立發展,又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有機整體。在“五育融合”中,德育發揮著引領和驅動作用,不僅關注品德培養,還涵蓋道德、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的教育;智育是認知發展的基礎,致力于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體育是實現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通過體育強健學生體魄;美育是連接各育的紐帶,通過審美教育引導學生從感知美到創造美;勞動教育則是實施“五育融合”的現實基礎,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生活習慣[2]。“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強調人的發展是可塑的,并且以人的整體發展為出發點,通過融合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實現教育的整體性。這種融合不僅突破了傳統的教育觀念,還以辯證統一的眼光看待“五育”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它們能夠充分融入素質教育中。
美育作為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作用不可忽視。美育不僅僅是藝術教育,還是一種通過培養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達到提升人的品格和修養的目的的教育。美育在協調審美主體心理、提高身體素質、開發大腦、提高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都有顯著的作用。
盡管美育在理論層面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在實際的小學教育中,其實施仍然存在一些問題[3]。例如,一些學校可能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美育;或者美育課程的設置不夠系統、科學,難以真正發揮作用。因此,如何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更好地實施小學美育,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美育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較早給“美育”下定義的是蔡元培,他強調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其是感性和感受能力的培養。在新時代“五育并舉”的理念下,美育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這不僅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所在。
回顧歷史,美育在我國有著深厚的傳統和底蘊。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了美育的重要性,認為它對于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人具有重要意義。此后,梁啟超、魯迅、豐子愷等近代著名的美學家也對美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們的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美學理論,也為美育的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在政策層面,我國對美育的重視也體現在一系列文件和規定中。例如,1952年的《小學暫行規程(草案)》和《中學暫行規程(草案)》就明確提出了中小學要實施德智體美等均衡發展的教育。而1955年的《關于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報告》更是強調了美育在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方面的積極作用。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美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美育課程也在各級學校中得到了廣泛開設和實施。特別是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要提升學生的美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將美育融入各級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中[4]。
(二)美育的重要性
小學美育教育是對7—12歲學齡兒童進行認知美、熱愛美、創造美的能力教育,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基本素質教育。它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育有助于陶冶心性。與其他課程相比,美育更注重過程,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發現、感受、創造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全身心投入,調整精神,完善人格,從而達到陶冶心性的效果。
2.美育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積極意義。美育并非要求每個人都成為藝術家,而是使他們具備一定的美學修養,將美與各學科相結合,造就既有知識,又有審美能力,還具有創新精神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3.美育能夠活躍思維。作為一種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美育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多樣。通過美育,學生可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二、“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學膠板版畫課程實踐導向及路徑
“五育融合”不僅是現代教育體系中的核心理念,更是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然而,這一理念并非空中樓閣,它需要扎根于實際的教育教學中,通過具體的課程得以實施和體現。在這一背景下,小學膠板版畫課程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教育價值,成為實現“五育融合”目標的理想選擇。
膠板版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形式,集繪畫、雕刻、印刷等多種藝術手法于一體,既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夠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膠板版畫課程正好滿足他們探索藝術世界的愿望。通過版畫創作,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藝術的魅力,還能夠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鍛煉技能、提升素養。
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學膠板版畫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藝術技能培養,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版畫的基本知識和技巧,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版畫創作中,學生可通過動手實踐來感受道德的力量,通過欣賞和評價作品來提升智力水平,通過精細的刻畫動作來鍛煉手部肌肉,通過藝術的表達來激發審美情感,通過整個創作過程來培養勞動精神。
在教學構思方面,教師應注重將膠板版畫課程與“五育融合”理念相結合,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例如,通過“竹文化”膠板版畫研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竹子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內涵,讓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鼓勵他們嘗試不同的創作手法和風格,讓他們在探索中不斷成長。
(一)“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學膠板版畫的教學目標
膠板版畫課程作為一門視覺藝術課程,深受學齡兒童的喜愛。它利用凹凸版畫的形式,復制和加工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中的物質紋理,通過學生的想象和創造,賦予其新的藝術生命[5]。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膠板版畫制作簡便,對兒童的動手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在鍛煉兒童動手協調能力的同時,也能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使他們深刻感受到膠板版畫的美。這既是膠板版畫課程中的美育目標,也是實現“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徑。
(二)“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學膠板版畫的教學構思
1.教學案例設計——“竹文化”膠板版畫研習活動
(1)教學目標
本活動立足于“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旨在使學生能在藝術創作中全面發展,使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膠板版畫的基本技能,還能深入理解和感受竹文化的內涵,從而培養他們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素養。通過畫竹、刻竹、賞竹的過程,學生將親身體驗到藝術的魅力,鍛煉動手能力,提升審美情趣,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2)教學環節
a.背景介紹與價值引導
向學生介紹竹子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引導他們認識竹子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分享竹子的生長過程、用途和象征意義,使學生對竹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敬畏之情,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b.膠板版畫基礎知識普及
在學生對竹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后,向他們介紹版畫的基礎知識,包括版畫的歷史淵源、藝術特點以及膠板版畫的制作流程和技巧。通過理論講解和示范操作,使學生對膠板版畫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后續的創作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c.“畫竹”“刻竹”“賞竹”實踐創作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竹子,學習竹子的基本畫法。然后,教授學生刻竹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體驗刻竹的樂趣和挑戰。在刻竹的過程中,學生能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協調能力。最后,組織學生進行版畫作品的展示和欣賞,讓他們通過欣賞優秀的版畫作品,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
(3)教學案例實施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和創新。同時,教師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讓他們在共同創作中體驗到集體力量的作用和成功的喜悅。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取得實效。
(4)深入拓展豐富版畫內容
在學生完成“竹文化”膠板版畫研習活動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拓展版畫創作的內容和形式,鼓勵他們仿照這一主題,探索其他自然元素或文化符號在版畫創作中的表現方式。同時,教師還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熱點問題,鼓勵學生將版畫創作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使他們的作品更具時代性和現實意義。通過這些拓展活動,學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版畫藝術的魅力和價值,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三、教學結果的反思與改進策略
“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小學膠板版畫教學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問題。
課堂各環節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缺乏統一的體系和安排。這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形成連貫的思維和知識體系,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整體性。因此,教師需要重新審視教學流程,優化教學設計,確保各環節之間的順暢過渡和相互銜接[6]。教師可以通過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明確每個環節的目標和任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提高教學的連貫性和系統性。
“教—學—練—評”一體化時間緊湊,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限制,教師往往難以充分展開各個環節,導致學生在某些方面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和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確保每個環節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和落實。教師可以通過調整教學計劃、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等方式來解決時間緊湊的問題。
課外配套資源的不足也限制了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教師需要積極開發課外配套資源,如提供相關的閱讀材料、視頻教程、在線互動平臺等,以便學生能夠在課后自主學習和鞏固練習。
綜上所述,“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小學膠板版畫教學實踐需要教師在多個方面進行改進和提升。通過優化教學設計、細化任務分解、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以及開發課外配套資源等措施,教師可以更好地實現美育與德育、勞育的有機結合,提升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的能力,推動“五育融合”理念在膠板版畫課程中的深入落實。同時,需要不斷更新課程教材,以適應“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對小學膠板版畫課程的新要求和新挑戰。
[參考文獻]
忻平,陳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形成與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關系[J].上海黨史與黨建,2023(2):20-26.
劉曉春.“五育”融合特色校本課程構建與實施[J].教育科學論壇,2023(22):63-65.
霍亮.中小學美育課程的困境及其紓解[J].現代教育科學,2023(4):145-150.
關于延長小學暫行規程(草案)試行時期及修訂部分條文的指示[J].江蘇教育,1953(7):5.
周佳.新時代學校美育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3,21(2):53-56.
劉賢淼,冉東亞.從馬克思主義視角看中國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世界竹藤通訊,2022,20(4):82-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