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德育滲透的重要陣地。詳細探討了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德育滲透的意義與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四大策略:樹立榜樣,示范引領;思辨互動,深化認識;融合課程,拓寬視野;實踐體驗,知行合一。這些策略旨在通過多元化、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使德育內容更加鮮活、易于讓人接受,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為其健康成長提供堅實支撐。這些策略的實施,不僅有助于實現德育目標,更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道德與法治;德育滲透
作者簡介:沈曉健(1979—),男,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實驗小學。
一、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德育滲透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
小學階段是學生的認知能力迅速發展的階段,也是其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通過德育滲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道德學習的平臺。在這一平臺上,學生不僅可以學習道德理論,更可以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生動有趣的方式,直觀感受道德的力量。這些活動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規范,明確哪些行為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從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隨著道德觀念的建立,學生的道德判斷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1]。他們開始能夠獨立思考,判斷事物的對與錯,明確自己的道德立場。這種判斷力的提升,使學生更加堅定自己的道德信仰,對于不良行為有更強的抵抗力。這種堅定的道德認知,將伴隨學生的一生,成為他們未來道德行為的重要指導。可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德育滲透,對于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德育滲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路徑,更是道德品質的塑造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道德理論,更能夠通過豐富的德育活動和情感體驗,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這些習慣,如誠實守信、尊重他人、關心集體等,都是學生未來為人處世的重要基石。當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式深入體驗道德情景時,他們就更能體會到誠信的重要性,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關心集體的利益。這些體驗可以讓學生將道德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從而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此外,德育滲透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通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學生學會了關心社會、服務他人,這不僅增強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也使他們更加理解作為社會成員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學生不僅成為道德的學習者,更成為道德的踐行者和傳播者,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可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德育滲透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下,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是學習成績的提高,更是道德、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德育滲透正是這一全面發展理念的核心體現。首先,德育為學生的智育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在德育的熏陶下,學生學會了如何以道德的眼光看待問題,如何在追求知識的同時堅守道德底線。這樣的價值觀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術素養,更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社會生活提供了堅實的道德支撐。其次,德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和堅韌意志。通過德育活動,學生學會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面對挫折和困難。這種情感教育和意志鍛煉,對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最后,德育還有助于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在一個充滿德育氛圍的校園里,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會更加和諧融洽,形成了積極向上的教育生態。這樣的教育環境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個人成長,更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培養了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德育滲透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德育滲透的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德育滲透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例如,在教授“我們的守護者”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國家的基本制度和法律法規,還要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國家的繁榮富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責任感。除此之外,整體性原則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學科之間的融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涉及的內容廣泛,包括社會、歷史、文化等多個方面,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念體系。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其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如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與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科融合中感受德育的滲透。
(二)融合性原則
融合性原則是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德育滲透過程中,教師要將德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社會現實和時代發展相結合,使德育更加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一方面,融合性原則要求教師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道德問題、思考道德問題、解決道德問題。例如,在教授“說話要算數”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社會上的一些誠信缺失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誠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誠信待人。另一方面,融合性原則還要求教師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時代發展趨勢,將德育內容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的道德問題和挑戰也在不斷涌現。教師要敏銳地捕捉這些時代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德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針對當前網絡環境中存在的道德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
(三)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是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德育滲透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和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教師要設計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道德行為、培養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2]。例如,在教授“綠色小衛士”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環保實踐活動,如垃圾分類、植樹造林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并付諸行動。除此之外,實踐性原則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和指導,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三、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德育滲透的策略
(一)樹立榜樣,示范引領
“樹立榜樣,示范引領”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典范行為的人物或事跡,觸動學生的道德情感,進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3]。教材中不乏歷史上的偉人、英雄人物和現代社會的楷模,他們的事跡都蘊含著深刻的道德教誨。以“說話要算數”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精心挑選諸如曾子殺豬教子等經典故事或者現實生活中恪守誠信的企業家等榜樣,通過聲情并茂地講述這些人物如何言行一致、信守承諾,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并激發他們內心對誠信原則的堅守和追求。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目光轉向身邊,發現那些默默踐行道德準則的同學,讓學生看到誠信原則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課堂知識,而且能夠激發他們內在的道德情感,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誠信原則。通過精心選擇榜樣人物和事跡,并以生動、真實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教師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
(二)思辨互動,深化認識
“思辨互動,深化認識”是一種有效的策略,旨在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從而加深他們對道德和法治的認識和理解。教材中經常涉及一些需要學生思考和判斷的道德情景和法治案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素材,組織學生進行思辨互動[4]。以“學會尊重”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選取教材中的相關案例,如同學間的相互尊重、公共場合的禮儀等,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如“你認為尊重他人有哪些表現?”“在公共場合,我們應該如何展現對他人的尊重?”等,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分享各自的看法。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見,學會傾聽和理解。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通過這樣的思辨互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合作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三)融合課程,拓寬視野
“融合課程,拓寬視野”策略是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強調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相結合,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他們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和感悟。以“低碳生活每一天”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科學課程,引入環保科學知識,讓學生了解低碳生活的科學原理。比如,教師可以解釋什么是溫室效應、碳排放對地球的影響等,讓學生認識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可以結合體育課程,組織戶外實踐活動,如徒步、騎行等,讓學生親身體驗低碳出行的方式,感受其對環境保護的積極作用。另外,教師可以整合藝術課程,讓學生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方式,創作與低碳生活相關的作品,如制作環保手工作品、繪制低碳生活主題的畫作等,以深化他們對低碳生活的理解和認同。教師還可以結合信息技術課程,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找和分享關于低碳生活的信息和案例,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通過融合課程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低碳生活每一天”的意義和價值,還能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社會責任感。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道德水平。
(四)實踐體驗,知行合一
“實踐體驗,知行合一”策略強調通過實踐活動將道德理論與行為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道德準則[5],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以“合理消費”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小小消費者”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扮演消費者角色,在模擬的購物環境中進行消費決策。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消費的概念和過程。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合理消費,如何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經濟狀況做出明智的消費選擇。同時,可以引入一些實際案例,讓學生分析并討論案例中的消費行為是否合理,以及為什么合理或不合理。接著,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比如,可以讓學生帶著一定的預算,開展真實的購物活動。在購物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消費行為,引導他們合理比較價格、質量等因素,做出明智的消費決策。購物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享和反思。學生可以分享自己在購物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以及自己是如何做到合理消費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社會責任感。為了鞏固實踐體驗的成果,教師還可以布置相關的課后作業或實踐活動,讓學生記錄自己一周內的消費情況,并進行分析和總結,找出自己在消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空間。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深入研究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德育的意義和原則,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這些策略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與法治素養,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教師應繼續深化對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理解,不斷創新德育滲透方式,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優秀人才貢獻智慧與力量。
[參考文獻]
奚建國.德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滲透路徑[J].吉林教育,2022(28):21-23.
臧嫣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有效開展德育[J].新課程導學,2023(12):37-40.
湯錫蹄.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名師在線,2023(16):61-63.
吳艷.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吉林教育,2023(28):20-22.
于國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