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創造性地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論述,為建設新時代科普現代化工作體系,推動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近年來,三明市科協持續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協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職能,著眼科普手段創新、模式創新、制度創新,積極探索建立“借好三方力量、辦實三項活動、打造三個窗口”的“333”科普工作模式,全面發揮科普“主力軍”作用,以高水平科普賦能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民要當好“主人翁”。近年來,三明市科協堅持“科技興農、產業富農”導向,充分發揮學科齊全、聯系廣泛的優勢,凝聚人才創新開展鄉村科普工作,強化基層科普能力建設,打造高素質“新農民”隊伍,為推進鄉村振興培塑內生動力。
用好科技小院引領力,推動科普示范化。為推動政產學研用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鼓勵更多農業科技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在生產實踐中練就創新本領、轉化科研成果、普及先進技術,培養知農、愛農、興農的新型職業農民,三明市科協聚焦當地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積極推進科技小院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依托入駐高校師生團隊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農村科學普及與人才培養等工作,發揮科技小院“四個一”示范帶動作用,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綠色發展。當前,三明市共建成科技小院8家,其中3家被列入國家支持建設名單,2家獲評“全國十佳科技小院”稱號,1家獲評“全國最美科技小院”稱號,先后入駐農業技術人員130多名,開展農技普及、示范培訓等服務100多場,開展課題研究15項,發表論文28篇,獲植物新品種權6個,示范種植達1203畝,帶動經濟增收6800多萬元。
發揮院士專家影響力,推進科普高端化。院士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三明市科協探索科普高端化發展路徑,比如,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科創服務平臺、開展“院士專家三明行”等科學普及活動,讓智力資源的“既專又精”特點得到進一步發揮,推動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并肩發展。近年來,三明市共建立農業農村類院士專家工作站13家,組織開展“院士問稻”“院士專家稻種行”等智庫助農活動53次,舉辦農村科普講座16場。其中,謝華安院士在三明建立福建省首家特種水稻院士試驗站,多次到三明指導中國稻種基地建設,促成新品種選育、產業化推廣等多個戰略合作項目簽約落地。在謝華安等院士團隊的引導下,一大批農民掌握新技術,示范制種面積突破31.8萬畝,28萬多個農戶因此增加創收30多億元,《多措并舉助力“中國稻種基地”建設》典型經驗在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交流。


強化學會協會服務力,推動科普專業化。學會是科協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明市科協堅持“抓黨建、強學會、促發展”,圍繞貫徹落實《中國科協關于新時代加強學會科普工作的意見》,對照“一流學會必須要有一流科普”的要求,持續深化學會改革治理,激發學會創新活力,鼓勵學會積極申報學會項目,發揮學科領域專業、人才優勢,深入鄉村、社區、企業等廣泛開展常態化科技志愿服務,主動參與并自主承擔社會科普職能。近年來,三明市科協聚焦推動學會服務提質擴面,發動市級學會大力開展“千會幫千村”活動,打造以科學普及、技術指導、產業咨詢為主要內容的“三明實踐智惠行”科技志愿服務品牌,為學會更好服務鄉村振興搭建平臺載體。當前,三明市共組建科技志愿服務隊68支,1.8萬多名科技志愿者登記在冊,累計開展“三明實踐智惠行”科技志愿服務行動120多場,其中,“打造中國稻種基地科技志愿服務行動”項目獲福建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科學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寄語青少年,勉勵他們要從小學習立志、勇于實踐創新,培育科學精神,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近年來,三明市科協堅持把青少年科學教育擺在突出位置,積極探索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有效舉措,通過辦好三項活動,為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打基礎、增后勁。
舉辦青少年競賽活動,厚植“科學志”。三明市科協堅持以培養青少年科學思維和觀念,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和興趣為導向,每年積極舉辦人工智能大賽、航天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等各類青少年科學競賽活動,為廣大青少年搭建展示想象力和創意的舞臺,鍛煉青少年探究科學、運用科學意識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推動科學教育從“知識輸入”向“科創輸出”轉型,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辦好科學教育,教師是關鍵。三明市科協一貫重視科學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鼓勵中小學校創建科學教師工作室,配齊配強科技輔導員,通過舉辦培訓班、組織評先評優活動、開展技能練兵等方式,激勵科技輔導員在“比學趕超”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輔導水平質量和備訓備賽能力。近年來,三明市選送的青少年參賽團隊在全省、全國大賽中表現出色,多次榮獲一等獎。
舉辦科普希望行活動,編織“科學夢”。三明市科協依托院士專家、名校教授及閩江科學傳播學者等人才資源,組建科普報告團,每年深入中小學校開展“百場科普報告進校園”“科普報告希望行”“‘科學家來啦’八閩行”等活動,為在校青少年送去趣味、走心的科普講座,營造“走近科學、接觸科學、崇尚科學”的良好學習氛圍。同時,每年選送優秀高中生參加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通過組織與名家大師對話、參加科技實踐、參觀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場所、體驗校園生活和校園文化、與優秀學長交流互動等活動,幫助青少年了解大學生活,接觸前沿科技知識,感悟科學家精神,編織科技報國夢想。近年來,三明市科協先后組織開展科普講座93場,惠及師生2萬多人次。
舉辦科普大篷車活動,播撒“科學種”。三明市科協充分發揮科普大篷車、流動科技館等移動科普資源,發揮靈活機動優勢,常態化深入偏遠鄉村、學校開展活動,不斷延伸科普工作“鏈條”,接長科普服務“手臂”。近年來,三明市科協先后采購5套科普大篷車區域資源共享中心試點資源,采取標準化管理、集約化運行方式,圍繞鄉村振興等多個主題,創新開展“雙匯雙助”科普大篷車走基層聯合行動,推動流動展品、科普課堂等資源下沉、流通共享。目前,科普大篷車以校園科普為重點累計巡展850多場,開展主題科普展教活動370多次,贈送科普讀物15萬多冊,服務群眾52萬多人次。科普大篷車被評為“全國明星車隊”,“老區蘇區科普行”項目先后獲評中國科協“科技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和中國科學技術館“現代科技館體系黨建工作案例”三等獎,流動科技館獲評中國科協“筑夢·流動十年”優秀單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近年來,三明市科協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實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傳播科學知識、展示科技成就,為廣大群眾帶去形式喜聞樂見、內容豐富多彩的科普盛宴,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以小窗口服務大民生。
緊抓科普場館窗口“解民需”。科技館是廣大群眾認識科學、體驗科學的重要窗口,在展示科學成就、傳播科學理論、弘揚科學精神、激發科學興趣、提升科學素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三明市科協堅持把科技館作為連通群眾和科學的橋梁紐帶,從改善設施條件、健全展教隊伍、提升科普實效等方面著力,通過每年投入經費對場館進行提升改造,定期舉辦展教人員技能競賽和主題活動,拓展延伸科技館分館等舉措,持續推進科技館現代化體系建設,創新打造以科技館為軸心,以中小學校、其他場館、市級學會、產業企業為帶動單位的“館校、館館、館會、館企”聯動科普機制,構建“一芯四向”科普矩陣,持續不斷向社會輸出專業且優質的科普內容。目前,已鼓勵創作《無處不在的大氣壓強》《神奇的角動量守恒》等科普童話劇、科普情景劇、科學小實驗等展演作品15個,多個作品在全省科技館聯合行動中展演,并分別在全國、全省科普講解員大賽、科技館輔導員大賽中獲獎,市科技館獲評“2021—2025年度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度福建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為進一步滿足廣大群眾的科普需求,推動科普全領域多元化融合發展,三明市科協依托特色產業資源,積極推進106家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獲批10個省級優秀科普教育基地建設項目,建成“謝華安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陳景潤紀念館”2家省級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緊盯重大節日窗口“暖民心”。為引導更多社會資源、科技人員投身科普事業,營造“人人做科普,科普為人人”的全民科普氛圍,三明市科協聚焦社會熱點和群眾關切,積極協同黨政部門、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深入開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科技工作者日”“科技三下鄉”等綜合性科普活動。同時依托“食品安全周”“中國航天日”“防災減災日”等主題節日和傳統節日,廣泛開展社會需要、群眾喜歡、影響力大、受眾面廣的集中科普服務,通過大聯合、大協作的方式,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近年來,三明市科協先后舉辦“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2000多場,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反邪教、禁毒、移風易俗、垃圾分類、災害防治等專題舉辦科普報告會2500多場,舉辦科普知識展覽3000多次,組織科普培訓班30多期,發放科普宣傳資料7000多冊,累計受眾超350萬人次,連續9年獲評“全國科普日優秀組織單位”,轄區2縣被評為“全國科普示范縣”。
緊扣科普宣傳窗口“通民情”。為進一步增加科普工作的“科技含量”,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科普高質量發展,近年來,三明市科協充分運用互聯網、自媒體關聯性高、融合性深、傳播性廣、趣味性強等特點和優勢,積極拓寬微信公眾號、App等信息化科普渠道,打造線上線下“立體科普”新模式。三明市科協依托微信公眾號平臺,開設“每日科普”“走近科學”等專題專欄,持續推送發布應急科普、科學辟謠類科普文章619篇,為廣大群眾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技能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路徑。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原創節目《朵媽講科普》全網點擊量超230萬次,為實施精準防控、保障群眾安全、維護社會安定提供了重要的科普支撐。同時,通過積極推進“科普中國”App推廣應用,大力開展全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等活動,建立健全科普信息員庫等舉措,不斷推動“互聯網+科普”質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