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聞傳播領域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本文旨在探討融媒體建設中新聞傳播的互聯網思維應用,分析其在新聞傳播模式創新、時效性提升、受眾分析與精準定位等方面的價值,并具體闡述數據驅動、社交媒體平臺、個性化推薦、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同時提出相應優化策略,包括變革傳播模式、提升專業素養、拓展社交網絡,以期為新聞傳播行業提供參考和指導。
關鍵詞:融媒體建設;互聯網思維;新聞傳播;數據驅動;社交媒體
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聞傳播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據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1]。互聯網思維,即以用戶為中心、注重數據價值、強調互動與共享的思維方式,正在深刻影響著新聞傳播的各個環節。在互聯網思維引領下,融媒體建設不僅能實現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提升新聞的時效性和受眾的參與度,如潮新聞平臺通過融媒體建設,其新聞的發布速度較以往提升30%,受眾互動評論數量增加50%,還能通過數據驅動的新聞生產、社交媒體的廣泛運用、個性化推薦技術的實施,為用戶提供更精準、更個性化的新聞服務。然而,如何在互聯網思維的引導下,優化融媒體建設,提升新聞傳播的質量與效率,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文從數據驅動、社交媒體應用、個性化推薦、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的角度,分析互聯網思維在融媒體建設中的具體應用,同時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以期為新聞傳播行業在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升級提供參考。
1. 融媒體建設中新聞傳播的互聯網思維應用價值
1.1 互聯網思維下的新聞傳播模式創新
數字時代賦予新聞傳播前所未有的靈活性與多樣性[2]。目前,大部分傳統媒體已與新媒體實現融合,構建起立體化、多層次的傳播體系,實現信息從單一渠道向多元平臺的跨越。互聯網思維促使新聞業擁抱用戶生成內容(UGC),強化互動性與參與感,讓受眾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是成為內容創造與分享的一部分。例如,網易傳媒加快AI服務融媒體及UGC創作,網易新聞客戶端UGC內容占比同比增長30.5%[3]。此模式創新不僅拓寬新聞來源,也增強新聞真實性和全面性,為公眾提供更為豐富多維的信息視角。根據艾瑞咨詢研究院的報告,澎湃新聞用戶對平臺各功能的滿意度超過90%,其中視頻頻道和內容推薦與推送功能的滿意度分別達到了95.1%和96.0%,表明該模式能更精準地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特定需求,提高了信息的到達率與吸收度[4]。
1.2 互聯網思維對新聞傳播時效性的提升
在互聯網思維引領下,實時新聞發布平臺與社交媒體的結合,使新聞事件能夠在瞬間被全球觀眾知曉。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加快信息處理與分發速度,確保新聞即時更新與反饋。相關數據表明,采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新浪新聞機構,信息處理速度較以往提升80%。高效性不僅體現在突發事件報道上,還體現在對熱點話題的快速響應與深度追蹤。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報道并持續跟進,能夠為公眾提供即時且持續的信息流,增強新聞影響力與社會功能。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超過90%的用戶通過手機獲取新聞,使新聞閱讀成為一種隨時隨地的便捷體驗,進一步提升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和便捷性。
2. 融媒體建設中新聞傳播的互聯網思維具體應用
2.1 數據驅動的新聞采集與編輯
在融媒體建設中,數據驅動的新聞采集與編輯已成為新聞傳播的重要驅動力。以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打造的潮新聞客戶端為例,其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新聞采集的智能化與精準化[5]。潮新聞利用用戶行為數據、地域偏好、內容熱度等多維度信息,構建一套智能算法系統,能實時分析并預測用戶興趣點,從而自動抓取和篩選相關新聞線索。例如,在2023年杭州亞運會期間,潮新聞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公眾對賽事賽程、運動員動態及幕后故事高度關注,于是迅速調整內容策略,增設“亞運速遞”和“幕后英雄”等專欄,實現新聞內容的精準推送。在編輯環節,潮新聞還引入AI輔助編輯工具,自動完成新聞稿件的初步篩選、分類和摘要生成,極大提高編輯效率,確保新聞內容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2.2 社交媒體平臺的新聞傳播
社交媒體平臺已成為新聞傳播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潮新聞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新聞傳播矩陣,通過在平臺上開設官方賬號,潮新聞不僅實現新聞內容的即時發布,還通過互動評論、話題討論等形式,增強用戶參與感和黏性。以微博為例,潮新聞在微博平臺上發起一系列熱門話題,如“#浙江聲音影響世界#”“#潮新聞帶你直擊亞運#”等,吸引大量網友的關注和討論。同時,潮新聞還積極與微博上的關鍵意見領袖(KOL)合作,借助其影響力擴大新聞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基于社交媒體的新聞傳播方式,不僅提高新聞的傳播速度,還增強新聞內容的互動性和傳播效果[6]。
2.3 個性化推薦與新聞定制
在融媒體時代,個性化推薦與新聞定制成為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重要手段。潮新聞通過智能算法分析用戶的閱讀歷史、興趣偏好和行為習慣,為用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新聞推薦列表,推薦機制不僅提高用戶獲取信息的效率,還增強用戶閱讀體驗和滿意度。例如,對于關注科技領域的用戶,潮新聞會優先推薦最新的科技動態和研究成果;對于關注體育的用戶,則會推送最新的賽事報道和運動員專訪。
此外,潮新聞還提供新聞定制服務,用戶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訂閱特定的新聞類別或主題,實現新聞內容的個性化定制。個性化推薦與新聞定制的方式,使得新聞傳播更加精準和高效,滿足用戶多樣化信息需求。
2.4 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的新聞應用
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新聞傳播帶來全新的可能性。例如,潮新聞積極探索VR/AR技術在新聞領域的應用,為用戶提供沉浸式新聞體驗。在2023年杭州亞運會期間,潮新聞推出VR直播和AR互動報道,用戶只需佩戴VR設備或通過手機APP,就能身臨其境地觀看比賽現場、感受運動員的競技風采。同時,潮新聞還利用AR技術將新聞內容與現實場景相結合,用戶通過手機掃描特定二維碼或圖片,就能獲取豐富的新聞信息和互動體驗。
例如,在報道亞運會場館時,潮新聞通過AR技術將場館的三維模型呈現在用戶眼前,用戶可以自由旋轉、縮放模型,深入了解場館的結構和布局。基于VR/AR技術的新聞應用方式,不僅豐富了新聞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手段,還極大提升了用戶參與感和沉浸感。
3. 融媒體建設中新聞傳播的互聯網思維應用優化策略
3.1 變革傳播模式,提升內容質量與傳播效能
在融媒體建設中,變革傳播模式是提升內容質量與傳播效能的關鍵[7]。以央視新聞為例,其在融媒體建設中,通過“直播+短視頻+深度報道”的多元融合模式,有效提升了內容質量與傳播效能,增強公眾參與度與新聞影響力。具體來說,提升融媒體內容質量與傳播效能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其一,應強化多媒體融合,不再局限于文字、圖片或視頻的單一形式,而是將多種元素有機整合,如在一則新聞報道中,可同時嵌入生動的短視頻、清晰的圖表,以及深入的文字解析,使新聞內容更具豐富性和吸引力。
其二,注重新聞的深度與廣度,不僅滿足于表面信息的傳遞,要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影響和趨勢,為受眾提供全面且有價值的內容。例如,對于社會熱點事件,不僅報道事件的經過,還要邀請專家進行深度解讀,展開多角度的分析和討論。
其三,增強互動性。設立線上討論區、投票環節等,鼓勵受眾發表觀點和看法,讓新聞傳播從單向輸出轉變為雙向交流,同時及時回應受眾的反饋和疑問,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并利用大數據分析受眾的閱讀習慣和偏好,精準推送符合其需求的新聞內容,提高新聞的點擊率和閱讀完成率。
3.2 培養傳媒新銳,提升互聯網思維專業素養
為在融媒體建設中更好地應用互聯網思維,培養具有高素養的傳媒新銳至關重要。以《人民日報》為例,其通過設立“融媒學院”,邀請業界精英授課,結合實戰演練,成功培養一批精通互聯網思維、掌握新媒體技能的傳媒新銳,有效推動了融媒體建設,提升新聞傳播的效果和影響力。
一方面,開設專業課程和培訓項目,涵蓋互聯網技術、數據分析、新媒體運營等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邀請行業專家和資深人士進行授課,分享實際案例和經驗,讓學員能夠掌握最新的互聯網思維和工具。另一方面,鼓勵傳媒從業者積極參與線上線下的學術交流和行業研討會,了解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建立實踐基地,為學員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推動跨學科合作,鼓勵傳媒專業與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進行交叉學習和研究,培養具有多元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對于表現出色的學員,提供獎學金、實習機會和晉升渠道,激勵更多人才投身于傳媒行業。
3.3 拓展社交網絡,構建新聞傳播多元渠道
在融媒體建設中,拓展社交網絡以構建新聞傳播的多元渠道勢在必行[8]。
其一,新聞機構應積極拓展新興社交平臺,除了常見的微博、微信、抖音等,還應關注諸如小紅書、嗶哩嗶哩、知乎等具有特定用戶群體和內容特色的平臺。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和用戶需求,定制有針對性的新聞內容和傳播策略。例如,在小紅書上,以圖文并茂、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生活類、時尚類新聞;在嗶哩嗶哩上,通過制作有趣、生動的視頻新聞吸引年輕用戶。
其二,加強與社交平臺的合作深度,與平臺方共同策劃新聞專題和活動,利用平臺的流量扶持和推廣資源,提高新聞的曝光度[9]。例如,與微信合作推出專屬的新聞小程序,提供便捷的新聞閱讀體驗。
其三,建立新聞傳播的社交網絡矩陣,將不同社交平臺的賬號相互關聯和引流,形成協同效應,鼓勵新聞從業者在社交平臺上建立個人品牌,通過個人賬號分享專業見解和新聞觀點,增強新聞傳播的親和力和可信度,并利用社交平臺的大數據分析,精準定位潛在用戶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營銷推廣活動,吸引更多用戶關注和分享新聞。
3.4 智能化管理升級,完善內容流程與反饋機制
融媒體建設需要實現智能化管理升級,以完善內容流程與反饋機制。
一方面,引入智能化的內容管理系統,從新聞素材的采集、編輯、審核到發布,實現全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監控。利用智能算法對新聞內容進行質量評估和風險預警,確保新聞的準確性和合法性[10]。例如,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新聞稿件進行語法和邏輯檢查,自動識別潛在的錯誤和風險點。
另一方面,建立高效的反饋機制。實時收集用戶的閱讀行為數據、評論和點贊等反饋信息,利用數據分析工具深入挖掘用戶需求和意見,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新聞選題和內容策略,優化新聞的呈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同時,加強與用戶的直接溝通和互動,定期開展用戶滿意度調查,對于用戶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及時給予回應和處理;利用智能化工具對競爭對手的新聞傳播策略和效果進行監測和分析,借鑒有益經驗,不斷改進自身的內容管理和傳播策略[11]。通過不斷升級智慧技術服務,引入智能推薦算法,不僅提升新聞內容的分發效率,還顯著增強用戶黏性。智能推薦算法基于用戶行為分析,精準推送個性化內容,有效避免信息過載,同時,通過用戶反饋機制快速調整內容策略,實現內容流程與反饋機制的智能化閉環。
結語
在互聯網思維的驅動下,融媒體建設中的新聞傳播實現諸多突破與創新,通過模式創新、技術應用及策略優化,新聞傳播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升。然而,這只是一個開端,未來,應繼續深化互聯網思維的融入,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強化人才培養和數據安全保障,期待新聞傳播行業能在互聯網的浪潮中持續發展,為公眾提供更優質、更精準、更具吸引力的新聞服務。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4-03-22)[2024-08-16].https://www.cnnic.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2]石磊.融媒體時代新聞期刊的互聯網應用新思維[J].新聞研究導刊,2020, 11(15):190-191.
[3]揚子晚報.營收269億元,“內容+AI”雙引擎驅動新突破[EB/OL].(2024-05-23)[2024-08-16].https://www.yzwb.net/zncontent/3778866.html.
[4]艾瑞咨詢.2020年中國原創新聞創新案例研究報告[R/OL].(2020-07-22)[2024-08-16].https://www.iresearch.com.cn/Detail/report?id=3622&isfree=0.
[5]凌道文.互聯網思維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創新探究[J].記者搖籃,2020(4):156-157.
[6]鄒定專.互聯網思維在縣級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中的應用[J].東南傳播,2021(9):50-51.
[7]傅鴻宇.用互聯網思維破局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J].中國報業,2022(14):48-49.
[8]印靖.互聯網思維下的新媒體傳播規律探討[J].傳播力研究,2023,7(22):73-75.
[9]楊婷.大數據時代縣級融媒體新聞采編模式創新[J].記者搖籃,2024(8):3-5.
[10]王旭輝.融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有效策略[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4,21(14):118-120.
[11]李婧.融媒體新聞作品沉浸式傳播研究[J].今傳媒,2024,32(7):48-51.
作者簡介:李學健,本科,13853849699@163.com,研究方向:新聞采編、新聞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