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與旅游產業的一體化發展有助于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并促進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然而,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還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創新能力不足、資源整合困難等問題,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和文化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文章就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的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以期為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文化與旅游產業提供幫助。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產業升級
文化與旅游產業作為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體化發展不僅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增長,還能豐富鄉村的文化生活,提升地區的綜合吸引力。隨著國內外旅游市場的日益擴大,文化旅游已逐漸從傳統的觀光旅游向體驗式、互動式旅游轉變,鄉村地區的獨特文化和自然景觀提供了發展機遇。然而,文化與旅游產業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如產業融合程度不足、文化資源開發及旅游市場的需求與供給不平衡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阻礙了文化與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制約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文化與旅游產業的一體化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關鍵環節,其健康發展直接關系到鄉村經濟的整體活力和持續推進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將圍繞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問題的成因提出針對性的策略建議,旨在為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以期可以促進文化繁榮和旅游高效發展雙重目標的達成。
一、相關概念概述
(一)文化與旅游產業的內涵
文化產業是利用創意和知識,提煉文化內涵,制作出有文化價值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主要包括藝術表演、傳統工藝、文化遺產保護、文學創作、影視制作、出版傳媒等多個領域,這些領域將文化元素和符號進行轉化,不僅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為社會作出了經濟貢獻。旅游產業則涵蓋了旅游景點開發、旅行服務、住宿餐飲、旅游商品銷售等多個方面,是一種集旅游資源開發、旅游商品生產、旅游市場營銷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文化與旅游產業的一體化是指在發展過程中,整合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以形成文化旅游產品,這類產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又具有旅游的娛樂性和觀光性,極大地豐富了旅游市場的產品類型,提高了旅游體驗的質量。
(二)鄉村振興與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的聯系
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有效促進了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鄉村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文化遺產,合理開發這些資源,打造以鄉村特色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項目,不僅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還能創造就業機會,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模式的轉型升級。同時,通過開發一系列以文化體驗為核心的旅游產品,如工藝體驗、節慶參與、傳統技藝學習等不僅能夠提升游客的參與度和體驗感,還能有效傳承和保護地方文化,避免文化資源的流失;并且這一過程也推動了積極向上的鄉村形象的構建,增強了游客的到訪意愿、激發了地方居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促進社區的緊密合作與文化認同。綜合而言,文化的活化利用進一步促進了鄉村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精神文化建設,進而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持久的動力。
二、理論基礎
(一)系統理論
生物學家路德維希·馮·貝塔蘭菲(LudwigvonBertalanffy)在1945年發表的論文《關于一般系統論》中,首次系統化地闡述了開放系統理論的基本概念。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將研究對象視為一個由多個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部分組成的整體。在這一理論框架下,任何一個系統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環境中的其他系統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持續進行相互作用。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影響經濟層面,更涉及社會、文化、環境等多個維度。系統理論通過其整體性的分析方法能夠幫助研究者全面評估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的影響。同時,系統理論還強調系統內部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動態互動關系,即在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如何影響產業的發展,從而以此為依據制定出更為有效的發展策略。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在1987年發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并對其進行了系統闡述。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在于促進環境保護、經濟增長和社會公正三者的平衡,主張利用創新技術、政策調整及社會行為的改變來實現長遠的發展目標,并強調了發展必須建立在有效利用資源的基礎上,以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并確保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公平地享受到發展的成果。從鄉村振興的視角出發,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發展必須考慮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結構及自然環境的長期影響。該理論提供了一個多維度評價框架,可支持研究者綜合考量旅游活動對鄉村社區的經濟利益、社會文化影響及環境承載能力的影響。可持續發展理論強調采用創新的方法和技術來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即在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的過程中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互聯網、大數據等優化旅游管理和服務體系,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
(三)文化資本理論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Bourdieu)在1979年發表的《區分:社會判斷的批判》中對文化資本理論進行了詳細闡述。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提出,文化資本是一種非物質的資產,體現為具體的知識、技能、教育或者任何能夠提供社會優勢的文化商品。在鄉村振興與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的背景下,地區的文化資本可被視作一種獨特資源,對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形成具有決定性影響。當地的傳統習俗、特色美食、方言、歷史遺跡、藝術作品、工藝品等都可以成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合理運用這些文化資本可以增強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提升其在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的地位。此外,布迪厄還著重闡述了教育系統在文化資本轉化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即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通過提供與文化和旅游相關的教育與培訓提升當地居民的服務意識、外語能力等文化資本,這些文化資本的提升可以直接影響鄉村地區的旅游業發展,進而促進當地經濟的增長與社會地位的提升。這些理論共同為研究基于鄉村振興視角的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策略提供了參考,具體如表1所示。
三、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
(一)促進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
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首先能夠直接增強地區的經濟活力。文化旅游產業帶動了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零售業等一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旅游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優化,這些都直接增加了地方的財政收入和經濟投入,進而促進了經濟的循環與增長。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服務人員,如導游、酒店服務員、餐飲人員等,這些職位需要不同教育背景的勞動者;而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需要專業人才如文物保護專家、民藝工匠、文化策展人等,這些高技能職位的提供可有效促進當地居民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職業結構的優化。其次,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的推進還能有效提升地區的品牌價值。在文化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地區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等特色資源通過國際藝術節、文化展覽等活動展示了出來,從而為地區帶來了國際關注和文化交流的機會,國際交流的增加進一步促進了地區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有助于構建開放、包容、多元的社會文化環境。
(二)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遺產
在旅游活動的推廣下,國內外游客可以了解到地方的歷史建筑、傳統手工藝、民俗活動等文化資產,增加了地方文化的曝光機會。而當地居民在與游客的互動中也可以重新發現這些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增強對文化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的增強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動力。同時,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相當的資金投入,而將文化遺產與旅游活動結合可以創造出新的經濟價值,比如門票收入、文化商品銷售等,這些收入可直接用于文化遺產的維護和保護工作,從而為文化遺產的長期保護提供了持續的資金保障。此外,文化遺產的旅游化還可以激發更多的商業機會。具體而言,傳統工藝品的復興和銷售、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演出活動、文化體驗工作坊等活動的開展不僅為游客提供了深入體驗地方文化的機會,也為當地創造了多樣化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地方文化遺產的經濟基礎。
(三)助力鄉村可持續發展
一些鄉村地區擁有未被大規模開發的自然風景和生態系統,這些自然資源在文化旅游中通過一體化發展策略進行開發,不僅能夠促進游客對這些自然美景的欣賞,還可實現對這些珍貴自然資源的保護。隨著生態旅游和綠色旅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旅游項目開始強調對環境的低影響和對自然的尊重,這種趨勢鼓勵鄉村地區采取可持續的旅游發展模式以確保旅游活動不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在這一過程中,采用合理的文化與旅游一體化策略可以有效利用并再生地方資源。常見的策略是將舊村落和廢棄的建筑轉化為旅游景點或文化體驗中心,不僅保存了鄉村的歷史痕跡,也為當地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也有許多地區發展了與當地生態和文化相結合的特色農業旅游,比如果園體驗、農作物采摘,不僅使得農業得到了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讓游客直接參與到了生態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中,豐富了旅游的內涵。如表2所示。
四、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融合程度不足
在很多地區,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管理仍然相對割裂,許多具有文化價值的歷史遺址和自然景觀未能被有效地轉化為旅游資源、在轉化過程中未能很好地保留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這與文化與旅游部門之間的協調不足及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的不到位有關。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整合不僅是簡單的物理位置的結合,更重要的是在內容與活動上的有機融合。然而,地區的節慶活動、藝術展覽與旅游高峰期存在錯位情況,導致了資源利用率的不均衡,無法最大化地吸引和滿足游客的需求,從而限制了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充分發揮,進而阻礙了產業一體化的進程。影響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的另一個因素是產業鏈條協同機制的不健全,盡管許多地區已經意識到了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潛力,但產業鏈條各環節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合作不足且利益分配不均。從文化內容的創造到旅游產品的開發、再到市場的推廣,每一環節都需要高度的協同與合作,這些環節由不同的部門或企業負責,而由于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和協作機制,使得文化內容不能有效轉化為旅游產品;利益分配的不均則直接影響了參與各方在推動項目時的積極性,進而影響了整個產業鏈的效率和效果。
(二)文化資源開發不平衡
文化資源在不同地域的開發存在明顯差異,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具有較強的資金投入能力、較高的管理水平以及較豐富的營銷經驗,可以更有效地開發和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因此這些地區所提供的文化旅游產品更為多樣,能更好地吸引游客和資本,形成良性發展循環。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資金、專業人才相對匱乏,難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文化資源,且即使這些地區具備了豐富獨特的文化遺產,也難以找到有效的方式轉化為經濟效益。同時,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僅在地域上存在不平衡,其開發的深度和廣度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一方面,一些地區僅將傳統建筑或民俗活動作為觀光項目而沒有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所推出的文化旅游產品與其他地區雷同,難以形成文化吸引力。另一方面,很多具有潛在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未能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的旅游產品或服務,且文化資源的商業化程度低未能形成規模效應,從而影響了文化與旅游產業的一體化發展。
(三)旅游市場需求和供給不平衡
現代旅游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多樣化,旅游者已經滿足于傳統的觀光旅游,開始更加追求個性化、體驗化的旅游活動。然而,許多旅游目的地在產品開發上缺乏足夠的創新性,仍然以傳統的觀光和購物為主要內容,未能有效整合當地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來開發更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同質化的旅游產品與內容直接影響了旅游目的地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同時,旅游資源的地域分布差異也是導致旅游市場供需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歷史背景和文化積淀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旅游資源的類型和吸引力也存在不均衡的情況。一些地區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利用這些資源發展成了旅游熱點,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觀光消費,但這些地區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也出現了環境破壞和文化失真的問題,從而影響了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而對于資源較少或未被充分開發的地區,盡管擁有潛在的旅游開發價值,但由于知名度不高、基礎設施落后或市場營銷不足難以吸引足夠的游客,造成了旅游資源的供給過剩,從而導致了旅游市場整體的供需失衡問題。
五、基于鄉村振興視角的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策略
(一)加強產業鏈條整合與優化
需要建立跨部門協作平臺以促進各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資源互通。對此,文化部門與旅游部門可以共同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定期開展工作會議和聯合項目來共同制定旅游開發計劃,協調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策略。在這一過程中,還要加強產業鏈內各環節的鏈接,即將文化資源的挖掘、產品的設計、市場的推廣、服務的提供以及顧客反饋等各環節緊密連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后使用項目管理工具來跟蹤項目進度,評估項目效果,從而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能高效運作。另一方面,還需要對文化與旅游資源進行全面的調研和評估,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技術手段對資源分布進行精確繪圖,分析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態,為資源整合提供科學依據。基于此,將文化元素和旅游活動有機結合,圍繞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主題開發一系列的旅游產品和服務,鼓勵私營企業積極參與,從而增強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和文化深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而推動產業鏈的全面升級。
(二)平衡區域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
平衡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需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對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的評估與分類以明確哪些資源適合開發,哪些資源需要保護。在此基礎上,設計融入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可以借助節慶活動、工藝展示、文化體驗活動的開展讓游客在享受服務的同時,增加對當地文化的理解和認可。文化資源的保護機制是實現資源開發與保護平衡的重要一環,需要建立健全的文化資源保護法規和實施細則以明確保護責任,設定合理的保護標準和操作流程。這要求加通過教育推廣、媒體宣傳等多種途徑增強社區居民和游客的文化保護意識。社區居民是文化資源的直接受益者和守護者,其在文化資源保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強對他們的培訓和教育,提高他們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和保護能力,從而使其成為文化資源保護的積極參與者。在這一過程中,也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監控系統等現代科技手段監督和管理文化資源的使用情況,防止過度開發和非法侵害行為,從而保證文化資源的長期安全。
(三)提升市場響應能力與供給質量
市場洞察和需求預測是提升市場響應能力的重要基礎,在這一過程中,鄉村地區需要構建一個綜合信息系統,這一系統通過利用最新的大數據技術對游客的偏好、消費習慣及反饋進行實時分析,可實現對旅游產品和營銷策略的迅速調整,當數據顯示游客對鄉村文化體驗有較高興趣,那么就可以增加此類產品的開發與推廣,從而吸引更多游客。同時,提高服務質量以優化供給。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對游客的滿意度產生了直接影響,并且還關系到旅游地的良好形象建設。因此,鄉村地區應確保旅游服務人員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和高效的服務能力,即旅游服務人員除了要具備基本的接待和導游技能以外,還需要具備對本地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傳播能力,在這一方面,應定期開展培訓,不斷強化他們的專業能力與服務能力。鄉村地區還應投資于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升級,不斷改善住宿條件、餐飲質量以及交通設施,確保游客在享受鄉村旅游的同時能獲得舒適和便捷的體驗,從而通過提供高質量的旅游體驗來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六、結語
綜上,本文主要深入分析了鄉村振興視角下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優化策略,即加強產業鏈條整合與優化、平衡區域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以及提升市場響應能力與供給質量。這些策略的實施將有助于解決鄉村旅游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從而為鄉村地區帶來經濟上的直接效益,并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播、社會結構的優化及環境的可持續利用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薛長勝.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優勢、問題與對策——以天津市武清區為例[J].求知,2023(10):45-46.
[2]張文靜,湛凱晴,洪小璐.鄉村振興視角下非遺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研究——以獅峰村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3(18):100-102.
[3]曹慶華.新時代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路徑探析——以廣西為例[J].旅游論壇,2023,16(05):110-118.
[4]郝菲菲.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以大慶市為例[J].黑河學刊,2023(05):14-20.
[5]姜雯露.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思考——以漓江西岸大山背區域為例[J].廣東蠶業,2023,57(07):145-147.
[6]張洪,楊杉杉.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3,40(05):8-12.
[7]岳慶英,肖涵.鄉村振興下桂北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策略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0):21-23.
[8]廖晶晶.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1,1(05):84-86.
(作者單位:安徽小崗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