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作為我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具有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作用。豫劇的展示舞臺在當下發生了變化,面臨著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本文聚焦豫劇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與實踐,梳理豫劇藝術的發展歷程、特點及傳統表現與傳播方式,探討新媒體的特點與優勢,闡述豫劇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結合豫劇藝術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實踐,針對現存問題提出解決建議,以期為豫劇藝術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助力,推動豫劇藝術與時俱進,煥發出新的活力。
一、豫劇藝術概述
(一)豫劇藝術的發展與特點
1.豫劇藝術的發展
豫劇又名靠山吼、土梆戲、河南高調、河南梆子。豫劇之名,起于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才普遍使用。在清代中后期,河南梆子戲逐漸開始興盛,并成為中原地區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豫劇有20世紀五六十年代紅遍全國的興盛期,也有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低潮期,進入21世紀以來,豫劇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表演形式、內容和傳播方式,并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豫劇一度面臨“老年觀眾多,年輕觀眾少”“到農村演出多,到城市演出少”“到農村包場的多,到城市賣票的少”等挑戰。面對這些挑戰,豫劇從業人員需要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以滿足現代受眾的審美需求。
2.豫劇藝術的特點
豫劇唱腔上,旋律優美,韻味十足;表演上,演員身段、手勢和眼神的運用,能夠生動地展現人物性格和情感;題材上,涵蓋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現代生活等內容,貼近民眾生活。豫劇的語言通俗質樸,充滿鄉土氣息,容易引起受眾共鳴。豫劇的伴奏樂器豐富多樣,包括板胡、二胡、鑼鼓等,為表演增添了強烈的節奏感和氛圍感。正是這種獨特之處,使得豫劇在戲曲藝術的廣袤天地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瑰寶。
(二)豫劇藝術的傳統表現形式與傳播方式
1.表現形式
在表現形式方面,豫劇以其獨特的唱腔和表演風格引人注目。其唱腔豐富多變,表演注重動作的精準與細膩,豫劇演員通過手、眼、身、法、步的協調配合,生動地展現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例如,在《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中,穆桂英的英姿颯爽通過剛健有力的動作得以展現。演員通過精湛的唱功和精準的動作,將情感融入戲曲表演,使觀眾陶醉其中。
2.傳播方式
早期豫劇主要依靠鄉間廟會、集市的露天舞臺進行表演;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進入城市的茶園、戲樓,擁有了相對固定的演出場所。此外,戲班的流動演出、民間的口口相傳也是重要的傳播途徑。借助這些傳播途徑,豫劇的故事和唱段得以在百姓中廣泛流傳,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這些傳統的表現形式與傳播方式,共同構成豫劇藝術質樸無華、通俗易懂、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文化底蘊,使其植根人民,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新媒體及其對豫劇藝術的影響
(一)新媒體的特點與優勢
第一,信息傳播的即時性。通過網絡傳播,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與豫劇藝術相關的新聞、演出資訊等最新動態瞬間傳遞給全球用戶,第一時間被大眾知曉。
第二,用戶參與的互動性。觀眾不再只是被動的接收者,其可以通過評論、點贊、分享等方式與豫劇藝術家、劇團以及其他觀眾進行交流。這種互動能夠激發觀眾了解和學習豫劇的興趣,促進豫劇藝術的傳播和發展。
第三,內容呈現的多樣性。除圖文等形式外,豫劇藝術內容還能通過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示。例如,以精彩豫劇片段制作的短視頻,或者進行線上直播演出,為觀眾帶來更豐富、更直觀的觀賞體驗。
第四,內容傳播的廣泛性。無論是繁華都市還是偏遠鄉村,只要有網絡覆蓋,人們就能接觸到豫劇藝術。這為豫劇開拓了更廣闊的市場,使其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
第五,新媒體平臺具備的數據分析功能,將用戶畫像具象化,能夠幫助精準定位豫劇藝術受眾的需求。通過對用戶行為和偏好的分析,可以使豫劇創作和推廣更有針對性,滿足不同受眾的口味,提升豫劇藝術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二)新媒體給豫劇藝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1.機遇方面
首先,新媒體極大地拓寬了豫劇的傳播渠道和受眾范圍,豫劇能夠突破時空限制,讓世界各地的民眾都有機會接觸和欣賞這一藝術形式。其次,新媒體為豫劇從業者提供了更多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知名度。最后,新媒體的互動性使觀眾能夠更直接地與豫劇藝術家進行交流,反饋意見,促進豫劇藝術的創新。
2.挑戰方面
首先,信息的海量和快速更新,使得豫劇藝術容易被淹沒在眾多內容之中,傳播內容需要更加突出和有特色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網絡上傳播度較高的戲曲視頻片段,多以高難度的技術技巧呈現,如《鎖麟囊》中的綠珠墜樓、折子戲《打棍出箱》等。其次,多種新媒體形式的涌現對豫劇藝術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沖擊。雖然以李樹建為代表的一大批豫劇領軍人物、梅花獎獲得者、知名演員等為豫劇劇目創作和宣傳作出了突出貢獻,但與影視明星相比,豫劇表演藝術家在知名度、粉絲數量以及商業價值等方面的影響力還有待提升,所能帶動的市場資源也相對有限。
此外,隨著受眾的審美需求更加多樣化與個性化,如何在創新中不丟失豫劇的本質和韻味,同時又能吸引觀眾,也是一個難題。豫劇傳統的表演形式和內容需要不斷創新和調整,以滿足新的市場需求。
三、豫劇藝術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
(一)內容創新
1.題材的拓展與更新
一方面,將現代生活中的各種熱點話題融入豫劇,如年輕人的創業奮斗、城市中的鄰里關系等。以年輕人的創業為例,通過豫劇的表現形式,展現他們在追求夢想過程中的堅持與挫折,能夠引起當代觀眾的共鳴。例如:展現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過程中心路歷程的現代豫劇《都市陽光》;以父子兩代人守護和治理黃河為主線,展現黃河文化對中華民族精神塑造作用的《大河安瀾》等。另一方面,關于歷史題材也有新的挖掘角度。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帝王將相,創作聚焦于歷史長河中的小人物,展現他們的喜怒哀樂和對生活的憧憬,同樣能夠引發觀眾共情。
2.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
豫劇作為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其在題材上十分豐富,涵蓋了各種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能夠反映不同時代人們的思想和情感。許多經典劇目所傳達的價值觀,與現代社會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如豫劇名家李樹建推出的“忠孝節義”四部曲(《程嬰救孤》《清風亭上》《蘇武牧羊》《義薄云天》),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凝練的概括,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同中國當代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
此外,豫劇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情感和愿望。在現代社會,豫劇依然發揮著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是人們表達情感、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二)形式創新
1.舞臺設計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
豫劇藝術在當代發展中,舞臺設計與新媒體技術的結合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和藝術魅力。例如,首部采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VR)技術拍攝制作的豫劇《七品芝麻官》,于2023年9月在鄭州發布。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元”用VR技術重新打造這部拍攝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經典戲劇,運用計算機圖形系統技術進行三維空間合成,真實還原了600年前的浚縣古縣衙,使豫劇更加形象化,拓展了戲劇傳播的新方式。而且,VR技術還能讓演員與虛擬角色或物體進行互動,為表演增添奇幻色彩。這種結合不僅豐富了豫劇的表現形式,還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觀賞體驗。
新媒體技術為豫劇舞臺創造了豐富多樣的背景效果。例如,通過高清投影可以展現逼真的自然景觀,如壯麗的山川、寧靜的田園,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增強故事的氛圍感。在豫劇舞臺場景轉換方面,多媒體技術也發揮了巨大作用,以往需要依靠復雜的道具和人力來完成的場景轉換,現在只需要通過數字技術就能實現瞬間切換,大大提高了演出的流暢性和節奏感。此外,新媒體技術還使豫劇舞臺光影效果的運用更加靈活。在新媒體技術的輔助下,根據劇情的需要,可以營造出神秘、悲傷、歡快等不同的氛圍,強化角色的情感表達。如在表現悲劇情節時,運用暗淡的光影突出角色內心的痛苦。
2.豫劇藝術線上演出形式的探索
在新媒體時代,直播成為豫劇藝術線上演出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各大直播平臺,豫劇能夠突破地域限制,讓更多觀眾實時欣賞到精彩的表演。演員與觀眾還能在線互動,增強觀眾的參與感。比如,觀眾在線上觀看豫劇表演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發彈幕的形式實時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演員也能夠在演出間隙回應觀眾的提問和支持,有助于觀眾更好地理解劇情和豫劇文化。
此外,線上豫劇還出現了“云劇場”的形式。將不同的豫劇劇目整合在一個線上平臺,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點播觀看。2024年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聯合騰訊共同發起主題為“當科技遇見戲曲之美——甲辰龍年小年夜戲曲煥新”的直播活動,吸引了超700萬人在線觀看。直播期間借助人工智能、6DoF等數字技術,近50部經典劇目以全新樣貌,展現科技助力中國戲曲文化的傳承、教學和科普,并推動戲曲文化面向大眾層面的創新傳播,拉近了戲曲與當代年輕人的距離。
這些線上演出形式的探索,為豫劇藝術的傳播和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
四、豫劇藝術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實踐
(一)成功案例分析
在豫劇藝術于新媒體環境下的實踐中,有不少成功案例值得分析。以豫劇《朝陽溝》的線上直播為例,其吸引了大量觀眾。通過線上平臺的廣泛傳播,突破了傳統劇場的座位限制,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直播中,演員們精湛的表演與線上互動環節相結合,觀眾可以實時留言、點贊,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留住了更多觀眾;豫劇名家李樹建開通個人抖音賬號“豫劇人李樹建”,通過在直播間進行表演以及邀請老藝術家參與直播等形式,吸引了抖音平臺上的眾多用戶,并收獲了大量的互動反饋,實現了傳播的裂變;有著豫劇“馬連良”之稱的劉忠河的直播間,人數長期居高不下,觀眾們積極評論交流,使得傳播效果進一步擴大;“95后”豫劇演員、豫劇大師馬金鳳的親傳弟子謝彥巧,在抖音上開展“學院派”戲曲直播,邊唱邊講,與觀眾頻繁互動,吸引了一大批年輕觀眾,實現了傳播的裂變;“00后”豫劇演員聶玉芳,通過抖音直播記錄臺前幕后,結合漢服元素展示,在普及豫劇知識的同時,精彩演繹《白蛇傳》《大祭樁》《抬花轎》等經典唱段,與觀眾實時交流,大大提升了傳播內容的趣味性和觀賞性,滿足了受眾的審美需求,也加強了互動反饋,實現了裂變傳播。
這些成功案例表明,在新媒體環境下,只要創新形式、精準定位受眾、加強互動,豫劇藝術就能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二)實踐中的問題
1.新媒體技術應用不足
新媒體時代,高質量的音視頻制作和傳播至關重要。然而,一些經典豫劇影音資料受早期拍攝、剪輯等方面技術水平的影響,將其直接上傳到新媒體平臺可能導致線上呈現效果不佳。例如,一些資料的網絡視頻畫質粗糙、聲音不清晰,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同時,新媒體平臺的多樣性和技術更新換代快,也讓豫劇在適應上顯得力不從心。比如,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AR)等新興技術在豫劇演出中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成熟的案例和經驗。
2.復合型人才不足
在人才方面,目前行業內既缺乏精通新媒體技術的專業人才,又缺少能夠將豫劇與新媒體有效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傳統的豫劇演員和創作者大多專注于舞臺表演和傳統創作,對新媒體的了解和運用能力有限。
一方面,懂新媒體技術的人員可能對豫劇藝術的內涵和特點理解不深,難以在技術應用中充分展現豫劇的魅力。另一方面,豫劇領域自身培養的人才在新媒體知識和技能方面存在短板。此外,由于豫劇行業在新媒體領域的發展尚不成熟,難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待遇和發展空間,導致人才流失嚴重。而且,新媒體環境下的市場競爭激烈,豫劇在人才吸引方面也面臨著來自其他娛樂形式的巨大壓力。
(三)相關建議
豫劇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實踐中,技術和人才問題相互交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和發展。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大對技術的投入和人才的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解決:
1.技術方面
首先,建立專門的技術團隊,對早期經典豫劇影音資料進行數字化修復和優化,提高線上呈現的質量,為觀眾提供良好的觀看體驗。例如,廈門大學-愛奇藝電影修復聯合實驗室對1958年江南電影制片廠出品的豫劇戲曲片《穆桂英掛帥》原始影片進行了全自動劃痕修復和人工數字修復,并舉辦全國首映儀式。其次,積極探索VR、AR等新興技術在豫劇演出中的應用,組織相關的技術研討會和交流活動,學習借鑒其他成功案例的經驗,逐步積累并形成成熟的應用模式。如豫劇名家李樹建的沉浸式小劇場戲曲《程嬰救孤》《清風亭上》等演出,讓觀眾身臨其境般地感受故事的魅力,引發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
2.人才方面
一方面,邀請新媒體技術專家為豫劇演員和創作者開展培訓,提升他們對新媒體技術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另一方面,鼓勵豫劇領域的人才學習新媒體知識和技能。此外,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培養既懂豫劇又精通新媒體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通過豫劇新媒體創作大賽等活動,吸引更多人才關注和參與,增強豫劇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
通過以上多方面的努力,逐步解決豫劇在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問題,使其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
五、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的豫劇發展,更要貼近時代,貼近受眾,深刻理解黨的文藝方針,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發揮文藝最大能量。期待通過新媒體的助力,培養既懂豫劇又精通新媒體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提升豫劇在新媒體平臺的制作與傳播水平。加大對豫劇創新的投入,鼓勵創作更多反映時代精神、貼近民眾生活的新作品,使豫劇藝術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