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瑩是中國交響樂團的駐團作曲家,一直在民族音樂領域進行探索與創新。她于2010年從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專業畢業,獲得碩士學位,并加入上海民族樂團擔任駐團作曲。2013年,姜瑩被調至中央民族樂團,任駐團作曲。2018年,姜瑩轉至中國交響樂團,繼續擔任駐團作曲。
《敦煌》是一部富含我國西北地區特色的民族室內樂作品,由上海藝馨民族樂團演繹。作曲家姜瑩選擇了獨樹一幟的音樂創作手法和語言風格,成功地將敦煌的歷史和文化精髓深深嵌入民族室內樂之中。整部作品擁有深厚的民族音樂風格,深遠的歷史價值,并且獲得了上海文藝創作優秀單項成果獎。本文將以民族室內樂《敦煌》為研究對象,對其曲式結構、旋律、織體、樂隊編制進行深入研究。
一、曲式結構
民族室內樂《敦煌》是由竹笛、琵琶、阮、二胡、古箏演奏的重奏作品,分為四個部分,共73小節,如表1所示。
引子部分由竹笛、二胡、琵琶依次演奏,二胡演奏時,竹笛與二胡形成復調旋律。調性為#G角調,整體旋律以#G角音為中心,在#G角音上進行了盤旋式的旋律創作。中阮與古箏一直以輪指的技法重復演奏#C羽音。
第一部分由3小節引入與3個樂句組成,整體結構較為方整,調性為#C羽調式,速度為慢板。主題第一次出現在a樂句,由二胡演奏。a1樂句與a2樂句的主題由a樂句的主題變形發展而來,由竹笛與二胡演奏。a2樂句的節拍變換使主題的表達更為宏大,也為第二部分的音樂情緒作了鋪墊。織體以琵琶、古箏、阮三個聲部來演奏十六分與三十二分音符,阮聲部一直重復主題動機B-#C大二度來演奏a與a1樂句。
第二部分由4小節引入與4個樂句組成,整體結構為非方整性,調性為#C羽調式,速度為快板。主題除了第一部分的變形式發展,在第二部分還運用了變奏式發展,織體也由疏到密,由簡到繁。
尾聲部分由5小節組成,延續了第二部分的快板速度,并進一步加速,將全曲推向高潮。在音樂內容上,尾聲部分對引子和主題進行了呼應,以一個簡潔而有力的結尾結束全曲。最終調性停留在#C羽上。
全曲的發展呈現出由慢到快、由疏到密、由旋律化到音響化的動態變化趨勢,展示了作曲家精湛的創作技藝和深刻的音樂理解。這種發展方式不僅使作品在結構上擁有清晰、明確的層次感,還通過樂器之間的和諧演奏和音色變化,為聽眾帶來了豐富的音樂體驗。
二、旋律與織體的西北音樂特征
我國西北地區音樂最大的特點是連綿不斷的波浪形進行以及豐富的裝飾音襯托著旋律進行。旋律聽起來像是在訴說心事,又曲折又好聽。當這個聲音在耳邊回蕩的時候,就好像看到了一幅顏色豐富鮮艷的畫。作品《敦煌》在旋律部分的創作中,運用了獨特的螺旋形旋律,展現了作曲家深厚的音樂造詣和獨特的創新思維。
在第22—24小節竹笛聲部,弱拍里的十六分音符以波浪形的旋律圍繞著主題動機展開,使得原本的主題更加豐富多彩,充滿了變化和層次感。
在第10—14小節,琵琶聲部在引入部分演奏旋律時用右手在相把演奏,左手按住譜面音,并使用揉弦技巧來模仿西塔爾琴的音色,這樣的演奏方式較為自由,不僅為后續的主題出現作了鋪墊,還為音樂添加了些許色彩。
在第57—58小節,琵琶與二胡聲部(見圖1)為織體部分。琵琶與二胡聲部巧妙地運用了波浪形的織體結構,以凸顯西北地區的音樂特點。這種織體結構使整體的音響效果更加豐富多樣,充滿了動感和活力。同時,這種結構也使音樂作品在情感表達上更加深刻和動人,讓人感受到激情。
姜瑩憑借獨到的見解,將西北的音樂元素借助樂器的非凡表現力演繹得絲絲入扣。她深入探索并汲取了西北音樂獨特的旋律與節奏,運用琵琶這一傳knc4ES8ASCTt1VOOQ902jA==統樂器精妙地模仿出西塔爾琴的韻味,使得作品充滿濃烈的異域風情。
三、樂隊編制
民族室內樂的構成在樂器上不設硬性規定,樂器的數量與種類皆可靈活調整,既有同類樂器的和諧搭配,也有異類樂器的融合。作曲家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組合框架,而是依據作品傳達的主題嘗試更加多樣的樂器組合方式,從而不斷增強民族室內樂的藝術表現力。
作曲家姜瑩創作的《敦煌》樂隊編制包含中國樂器的四大組“吹”“拉”“彈”“打”,該作品的樂隊構成在遵循傳統的同時,努力呈現獨特的民族韻味與音樂形象,通過多樣的樂器音色搭配與音響效果,豐富了音樂作品的色彩層次,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使其更加絢麗多彩。
吹管樂器組:竹笛擔任整首作品的主要旋律,作曲家在作品中采用貼膠布的曲笛與梆笛。貼膠布的曲笛音色更為厚實,更適合西北風格。
彈撥樂器組:琵琶為整首作品的主要彈撥樂器,中阮與古箏則提高了中低聲部的飽滿度。在數量上,彈撥樂器使用次數最多,三件樂器主要演奏織體伴奏,使作品具有飽滿的音響效果和較強的戲劇性。
拉弦樂器組:二胡既演奏主旋律,也演奏織體伴奏,在演奏主旋律時主要與竹笛相互呼應,演奏織體伴奏時與琵琶進行同節奏演奏。二胡的使用提升了整首作品的層次感。整首作品并沒有使用打擊樂器,但是作曲家為了使作品的節奏感更強,使用琵琶、中阮、古箏、二胡來模仿打擊樂器的音色。
圖2中,作曲家運用巧思,安排琵琶與中阮拍面板的技法、二胡弓桿擊琴桶的技法、古箏拍弦的技法,來模仿打擊樂器的音響效果,并且通過使用不同的節奏與重音,體現多元的西北風格。
四、演奏技法的運用及音色特點
隨著西方音樂及其創作技法的傳入,中國的民族室內樂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漸專業化,并且創作技法更加嚴謹多樣。如今,民族室內樂的演奏技法和創作手法都得到了創新,使得樂器的音色特點更加鮮明。
(一)竹笛的演奏技法
在第5—6小節竹笛聲部是作品《敦煌》的引子部分,姜瑩運用了倚音技法,并與長音相結合。這種技法經常出現于姜瑩作品的開篇,如其民族管弦樂《絲綢之路》《印象國樂·大曲》的開篇。
第50—51小節竹笛聲部,在弱拍部分運用了花舌的技法來重復演奏主題,朱曉谷先生在《民族管弦樂隊樂器法》提到花舌音“多用于北方風格的樂曲中,時值可長可短,可同音可多音,常用在熱情或詼諧的音樂形象中”。姜瑩運用同音花舌技法使原本簡單的旋律變得更加詼諧,使主題的呈現更加多樣化。
第55—57小節中,竹笛演奏者運用跳音的演奏技法讓音樂旋律更加生動活潑,音響效果層層遞進,為接下來主題的出現作鋪墊。
(二)彈撥樂器的演奏技法
在第18—19小節,彈撥樂器組都使用滑音技法來演奏作品的伴奏聲部,將單音與滑音技法相結合,通過改變滑音技法的節奏位置,使作品的織體部分更具多樣性。
第48小節,彈撥樂器運用拍面板、拍弦等特殊演奏技法來模仿西域極具代表性的打擊樂器——手鼓的音色,體現了彈撥樂器組的表現力,也使作品的音響效果更加豐富有力。
(三)二胡的演奏技法
在第34—35小節與第48—49小節,作曲家為了使作品更有層次感,運用二胡拍蛇皮與弓桿擊琴桶的演奏技法模仿打擊樂器的音色,與彈撥樂器組模仿打擊樂器的演奏技法相呼應。
姜瑩運用倚音與長音相結合的技法、花舌重復演奏主題、竹笛跳音技法、彈撥樂器滑音技法、特殊演奏技法模仿打擊樂器等方式,營造出特定的音樂氛圍。這些技法和特殊效果不僅增加了音樂的多樣性和層次感,還成功地展現了作品的主題和情感。
五、結語
民族室內樂《敦煌》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的作品,對該作品的曲式結構、旋律與織體特點、配器等進行分析,可以看到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和內涵,以及作曲家姜瑩對民族音樂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詮釋。《敦煌》的成功不僅在于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更在于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作品中所運用的演奏技法、旋律與織體等都充分展現了作曲家對民族音樂的創新思維。這部作品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視角,啟示我們在創作中要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同時也要不斷探索新的表現方式和創作手法,為民族音樂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