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禮堂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陣地,對新時代的鄉村文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文化禮堂在硬件、軟件等方面日臻完善,但同時存在文化活動同質化嚴重、傳統禮俗活動傳承性不足等問題。當前,應通過加強對傳統禮俗的學術研究,提升文化禮堂中傳統禮俗活動的質量,重塑傳統禮俗在鄉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鄉村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所以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文化是鄉村繁榮發展的精神動力,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從2013年開始,浙江省著手建設集學教、禮儀、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村文化禮堂,目的在于打造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并將其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陣地,對新時代的鄉村文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文化禮堂已成為村民日常交流的大客廳、文娛活動的大舞臺、傳播文明的新橋梁、弘揚優良傳統的新陣地。
禮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功能。以農村文化禮堂為平臺傳承和發揚禮俗文化,有利于加深村民對禮俗文化的認識,延續鄉村文明,助推鄉村振興。
一、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現狀
據統計,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省已累計建成農村文化禮堂20 511家,并實現了500人以上的行政村的全覆蓋。為了規范、指導文化禮堂的建設和管理,浙江省從文化禮堂的選址、規模、布局、建筑設計、運行管理、服務內容、服務人員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制定標準,提高了文化禮堂的服務質量和效率,保障了文化禮堂的有效運轉。為了拓展使用功能,各地文化禮堂積極探索“禮堂+文旅”“禮堂+文藝”“禮堂+非遺”“禮堂+創客”等模式,通過多元化、創新性的融合,提升了文化禮堂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為了凸顯文化禮堂的特色,各地結合當地的自然和人文傳統,紛紛打造“古韻”“墨香”“紅色”“活力”等主題鮮明的文化禮堂,形成了一定的區域特色。為了激發活力,確保大門常開、活動常態、群眾常來,各地文化禮堂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盡顯鄉村的“顏值”和“氣質”。隨著文化禮堂建設的持續推進,其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也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文化活動同質化
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目標,最關鍵的是繼承和創新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而非僅僅簡單模仿和機械復制。當前,雖然各地文化禮堂力爭打造“一村一品”“一堂一色”,但鄉村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特別是部分策劃人員對鄉村文化的理解不足,導致其策劃的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經常出現相互借鑒、相互模仿的情況,文化活動看似多種多樣,但鮮有自己的特色,本質上是大同小異的。另外,大多數文化活動只是片面地、機械地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呈現出來,缺乏系統深入的挖掘、整理和展現,也沒有真正理解和傳達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文化活動缺乏特色和創新,難以實現“一村一品”“一堂一色”。
(二)傳統禮俗活動傳承性不足
我國的傳統禮俗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在維護社會秩序、凝聚民心、規范個人行為、調節人際關系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但當前文化禮堂開展的各類文化活動中,一方面,傳統禮俗活動日趨減少;另一方面,有的禮俗活動中的儀式儀軌等有待考究和商榷,表現形式也需要在傳承中加以創新,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滿足鄉村居民的需求,并需要增強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提高村民的認同感和參與度。
二、傳統禮俗的內涵和價值
(一)傳統禮俗的內涵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體現了中國社會對禮儀的重視和崇尚。何謂“禮俗”?禮即禮儀,俗即習俗、風俗,從起源上看,禮起源于俗,但禮又不同于俗。俗是民眾自發形成的行為習慣,是紛繁復雜的;而禮則是自上而下的一套社會行為規范,是規整嚴密的。從發展過程看,禮逐漸從原始習俗中剝離出來,但民俗始終是禮制生存與推行的基礎。從文化習得上看,禮和俗是一體同構的,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正所謂“禮中有俗,俗中有禮”,禮俗突出了中國文化傳統的整體與結構。綜上所述,禮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語義概括,不僅體現了禮儀和風俗的結合,更突出了中國文化傳統的整體與結構特點,是人們在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共同遵循的行為模式或社會規范,它通過一定的禮節和儀式來表現,人們依禮而行,循俗而做。
(二)傳統禮俗的分類
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決定了禮俗的多樣性,禮俗是人類生活習慣的綜合,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時間維度來看,禮俗包括歲時節令和人生禮儀。歲時節令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慶祝方式和習俗;人生禮儀是一個人在一生中的重要年齡段所舉行的特有儀式,又稱生命禮儀,如誕生、成年、婚禮、壽誕、葬禮等生命中重要時刻的習俗。從社交維度來看,禮俗包括社交慶典,如傣族潑水節、畬族“三月三”節日等,是人們為了集體歡聚、相互交往而周期性舉辦的習俗活動。另外,還包括原始信仰,如某些民族的祭祀活動。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禮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傳統禮俗的價值
梁漱溟先生認為,中國社會之所以稱為中國社會,根源即在于固有的文化傳統——禮俗。禮俗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或文化成果。禮俗不僅關乎個人的行為舉止,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精神命脈,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還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傳遞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培養了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也對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因此,傳承和守護禮俗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三、傳統禮俗在農村文化禮堂中的傳承措施
傳統禮俗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時代價值,當前,如何通過農村文化禮堂這一平臺繼承與發揚傳統禮俗已成為重要命題。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探究其在當代社會實踐中的傳承之路。
(一)加強學術研究,傳承優秀古禮文化
許多記載傳統禮俗的文獻較為晦澀難懂,加大了其傳承的難度。筆者認為,延續優秀傳統禮俗的前提條件是開展扎實的學術研究和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優秀古禮復原。首先,基于歷代禮學文獻梳理出傳統禮俗的歷史發展脈絡,厘清其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展開研究,縱向研究主要關注優秀禮俗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承與演變,呈現禮俗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和發展軌跡。橫向研究則聚焦優秀禮俗在不同地域、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表現,展示禮俗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其次,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數字技術對優秀古代禮儀進行復原和再現,為人們呈現更加生動、直觀和準確的古代禮儀現場,從而讓人們直觀感受古代優秀禮儀文化,體驗古代禮儀魅力。再次,發動鄉村中的鄉賢能人和行家里手對學術研究和優秀古禮復原的成果進行聯合考證,鄉賢能人和行家里手是鄉村文化的內生性力量,具有深厚的鄉土情懷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的參與有助于提升學術研究和優秀古禮復原的準確性和落地性。通過聯合考證,可以將學術研究與鄉村實踐相結合,推動優秀古禮在鄉村的復原與傳承,同時有助于培養鄉村人才,激發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
(二)通過文化禮堂弘揚家禮文化
在鄉村社會中,家禮扮演著維系社會秩序與強化倫理道德的重要角色。家禮是人生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家禮,又稱家儀、吉兇禮,包括冠禮、笄禮、婚禮、喪禮、祭禮等,是與家族相關的風俗禮儀,主要展現族人在成年、婚姻、喪葬、祭祀等重要活動中的儀禮儀軌。
通過文化禮堂這一平臺,可以定期舉辦與家禮相關的儀禮、講座、研討會和相關體驗活動,延續中國傳統家禮文化,將家禮的知識和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具體來說,文化禮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傳播家禮文化:
1.開展禮儀體驗活動
定期開展家禮實踐活動,如每年適時在文化禮堂舉行冠笄之禮,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行笄禮,冠笄之禮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成人禮儀。冠禮的儀禮程序有迎賓、就位、開禮、一加、二加、醮子、答謝和禮成等,各程序都蘊含著豐富的儀軌和象征意義。笄禮的禮儀程序大致和冠禮相同。村民們通過體驗家禮的儀禮儀軌,感受家禮文化的魅力,進而守護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遺產。
2.舉辦講座和研討會
邀請專家學者或鄉賢能人,就家禮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等方面進行講解交流,加深村民對家禮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提升村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同時,村民可以將所學到的家禮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促進家庭和諧、社會文明進步。
3.展示家禮文化
在文化禮堂內設置家禮文化展覽專區,展示與家禮相關的圖片、文物、書籍、古禮復原視頻、家禮現代演繹等,讓村民在參觀中了解家禮的發展歷程、儀禮儀軌和文化內涵,激發村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三)通過文化禮堂傳承禮儀習俗
文化禮堂作為鄉村的文化中心,是傳承和弘揚傳統禮俗的重要場所,由于其空間開敞、功能齊備、設備齊全,尤其適合開展歲時節令等集體性禮俗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能讓村民們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還能陶冶他們的情操,加深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在歲時節令的重要時刻,文化禮堂可以組織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禮俗活動。例如:春節期間,可以舉辦春聯書寫、剪紙、傳統年夜飯制作等體驗活動,讓人們感受新年的喜悅和家庭的溫暖;清明節時,可以組織掃墓祭祖的儀式,讓人們緬懷先人,也可以開展踏青郊游活動,讓人們享受春天的美好;端午節,則可以舉辦龍舟賽、粽子制作等活動,以紀念屈原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秋節,則可以組織賞月晚會、月餅制作和品嘗活動,弘揚家庭團圓和和諧美好的價值觀。通過舉行禮俗類活動,文化禮堂不僅能成為人們了解和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還能增強村民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