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半年,一個“卷”字貫穿始末。車企之間不休的價格戰,讓整個汽車產業鏈都陷入了“內卷”泥潭。
這一點,在終端市場的表現最為明顯:大量新老型紛紛以“增配降價”為賣點出現,車企或對現款車型直接降價,或是給出現金折扣,“等等黨”們對此喜聞樂見;被“背刺”的老車主與汽車廠商之間同樣吵得不可開交——平均不到半年就有一款堪稱換代的車型出現,二手車價間接崩盤,亦讓二手車商叫苦連連。
然而,對于整個汽車產業鏈而言,這些或許只能算是小打小鬧。在消費者看不見的地方,還隱藏的另一場更為殘酷且無聲的較量,且如今已殺得“血流成河”。
價格戰之下,一個明顯的現象是:車企降價,供應鏈就要承壓。每當新車的價格下調,供應鏈企業之間就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在此影響下,傳統的供應鏈體系正在被重構,車企采購汽車零部件的成本也正在以罕見地速度下降。
業內人士告訴《汽車縱橫》記者,通常情況下,車企對零部件廠商的降本頻率和幅度是“年降”以及“3%-5%”。而從2023年開始,國內主機廠便愈發強勢,開始整合供應鏈,并收緊采購預算。有相關消息透露,目前已有部分自主品牌將降本周期縮短為“半年一降”甚至“三個月一降”,并且將年降幅目標定在了20%。
這一方面反映著當下價格戰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留給零部件企業的利潤空間已十不存一。據悉,為達到降本目的,車企在選擇供應商時均不約而同地跳過了代理商選項,轉而選擇直接與零部件供應商簽訂直供或寄售協議。
在此背景下,眾多零部件代理商也因此業務量驟減。今年以來,已有不少零部件代理商因為“中間商賺差價”被車企“優化”,成為了價格“屠刀”下的第一批犧牲者。
而取消代理環節后,雖然對于車企來說的確降低了成本,但實際上這番操作則是把降本壓力和資金風險全部都轉移給了供應商。這是因為失去了代理商這一緩沖地帶后,產品一旦出現任何問題,如質量問題或缺貨斷供等,都會導致后續尾款無法正常提現。而面對短則三個月,長則兩、三年的回款周期,許多中小供應商甚至等不到回款就被拖垮,這樣的案例在國內比比皆是。
如今,能夠順利回收尾款,已然是眾多中小型供應鏈企業的莫大慰藉。而一部分車企為了追求極致的成本優勢,還會進一步縮短引入新零部件供應商的周期,并且鼓勵新老供應商之間展開競爭,相互壓低價格,從而進一步壓榨供應商的利潤空間。此時,零部件供應商面臨的選擇往往只有兩個,一個是“賺的少”,一個是“沒得賺”,其背后的邏輯也簡單而粗暴——“你不愿意干,自然有他人愿意頂上”。

今年以來,汽車經銷商對車企的滿意度已經跌至56.1%,創造了歷史新低。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同期,這一指標高達64.8%,下跌8.7 個百分點,這一降幅不僅顯著,更是歷年之最。
選擇“賺的少”,往好了說,是供應商能“薄利多銷”,然而更多情況卻是:供應商還沒來到及拿到回款,下一批產品的競價又要開始。
在第一期享受“友情價”的合約到期后,部分車企還會要求供應商進一步降價,甚至還會以bom成本來估價,這種情況下,報價只會越報越低,直到不能再降。對此,除了部分Tier1有議價權以外,其余的中小型供應商對此都只得默默承受。更有部分供應商為了贏得所謂的“大廠”訂單,甚至不惜虧本接單,方便日后宣傳,這種惡性競爭更是使得車企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復雜和微妙。
據記者探訪了解到,而為確保資金鏈的穩健運作,已有不少供應鏈企業采取了精準策略,優先供應體系,優先將產品投放至信譽卓越、資質優良的合作伙伴,即便這意味著交易量的適度縮減與單價的下調。更有部分零部件制造商,在感受到行業壓力后,毅然選擇轉換賽道,退出競爭激烈的汽車制造領域,轉而探索那些雖規模不大卻利潤空間更為誘人的細分市場,如專注于汽車后市場中高端消費配件的供應,雖然轉型很痛苦,但至少目前也能過得安穩。
相比與上游的供應商,下游經銷商的處境更加難堪。相關調研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汽車經銷商對車企的滿意度已經跌至56.1%,創造了歷史新低。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同期,這一指標高達64.8%,下跌8.7個百分點,這一降幅不僅顯著,更是歷年之最,凸顯了經銷商群體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的生存壓力與不滿情緒的高漲。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價格戰導致新車價格倒掛、車企銷售目標設定過高、市場支持不足、庫存壓力增大、經銷商利潤空間被壓縮等。
根據全聯商會調研顯示,2023年調研的27個汽車品牌中,價格倒掛平均比例為23.05%;2024年一季度這一數字上升至26.26%。調研中還揭示了個別極端案例,其中部分高端車型的價格倒掛幅度甚至高達五六十萬元,即原價百萬的車型最終以四五十萬元的低價被經銷商售出,這充分凸顯了當前汽車經銷商面臨的巨大挑戰與壓力。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7 月,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縮減至25.6%,而在幾年前,合資品牌還一直占據著新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之所以價格倒掛,虧本賣車,原因在于當前的汽車經銷商普遍面臨著巨大的庫存壓力。據了解,經銷商庫存系數在0.8至1.2之間是一個合理的范圍,而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我國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已達1.5,庫存水平已處于警戒線位置。具體來看,其中捷豹路虎7月庫存系數高達2.55,庫存深度居首;北京現代緊隨其后,庫存系數達2.45,二者市場表現均難言樂觀。
與此同時,經銷商層面也出現了“旱的旱死、澇的澇死”的兩極分化現象。其中,自主品牌經銷商營收不斷上漲,但利潤空間小,客戶回款周期長、銷量指標高;合資品牌經銷商處境則更加艱難,不僅要面對車價下跌,更經歷著銷量銳減,庫存壓力日漸增加。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7月,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縮減至25.6%,而在幾年前,合資品牌還一直占據著新車市場的半壁江山。而銷量任務完成情況來看,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僅有18.4%的經銷商順利了銷量任務,34.8%的經銷商任務完成率超八成,更有13.5%的經銷商完成率不足五成。
由于銷量目標難以達成,近兩年來眾多汽車經銷商都陷入了盈利困境,不少經銷商不得不退網關店。據了解,汽車經銷商入網后,需要自投資金建設4S店。盡管主機廠會向經銷商提供建店補貼,但這些補貼并非一次性支付,而是按年補貼,面對動輒千萬元的建店成本,提前退網關店也就意味著前期的投入打了水漂。
賣又賣不出去,退網又退不起,于是,“硬著頭皮也要干”成為了許多經銷商的現狀。即便是手握多個籌碼的大經銷商集團,也正面臨著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最新財報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排在前幾位的頭部經銷商集團均出現了利潤的大幅下降,其中中升集團去年凈利潤同比下跌超20%,永達集團凈利潤同比下跌超60%,美東汽車凈利潤更是跌超70%。
由于經銷商模式是屬于重資產模式,一旦經銷商出現問題,就會產生所謂的“灰犀?!毙?,帶來庫存車輛及售后備件處理、主機廠返利、客戶權益、員工遣散等一系列現實問題。而自去年以來,為實現進一步“降本增效”,部分車企還下調了對經銷商的返點,這導致經銷商虧損更加嚴重,經銷商與主機廠之間的矛盾沖突也進一步升級。在今年年初,甚至出現了保時捷經銷商集體逼宮主機廠的現象。
當下,為保證生存,已有不少經銷商選擇了與海外貿易商合作,選擇低價把車輛賣給貿易商,以此減輕庫存壓力。也有一部分經銷商轉行做了二手車商,雖然日子同樣不好過,但至少不用再看他人臉色。
車企、供應商、經銷商有著共同的利益,本應榮辱與共,同甘共苦。然而,從零部件供應商和經銷商的現狀來看,汽車行業的內卷似乎讓人一眼望不到頭。在當前的行業大勢之下,人人都是泥菩薩過河——在自身利潤難保的情況下,又談何顧及其它?
但古人又云,“傾巢之下,豈有完卵?”記者看來,內卷之下,消費者確實能以更低的價格買車,但通過壓榨供應商的方式,“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之類的無序競爭實不可取。長此以往,整個汽車產業鏈都可能因此陷入崩潰的深淵,進而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影響行業健康穩定發展。
“我們要在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品質、保證產品質量、提供優質服務、塑造品牌方面開展競爭。而不能采取價格戰等‘內卷式’惡性競爭的短視行為影響長期可持續發展。”中國電動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呼吁。
“上游汽車主機廠在價格戰的影響下,勢必會要求下游供應商低價供應。如此一來,供應商或通過裁員、降低薪酬的方式尋求企業存續,或使用低端的材料、粗糙的工藝以壓縮成本,或不再尋求技術革新、突破,以避免因技術研發投入過高的成本。毫無底線的價格戰,傷害的是中國汽車行業的明天?!睄箞D汽車CEO盧放如是說。
在近日舉行的2024年中國汽車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亦對當前的無序競爭現象發表了見解。他表示,目前國內汽車消費需求不夠旺盛,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出現無序競爭現象,不少企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企業間拖欠賬款情況增多。這些現象影響和沖擊了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
而對于未來國內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他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堅持創新驅動,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持續加大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力度,為全球汽車產業變革貢獻更多的原始性創新技術,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多地惠及各國人民;二是堅持可持續發展,(企業)要立志做百年老店,胸懷敬畏之心,守正創新、行穩致遠,堅決抵制不當競爭行為,維護風清氣正的市場環境;三是堅持開放合作,產業鏈分工合作是實現汽車產業提質、降本、增效的必然選擇,要尊重產業發展基本規律,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加強與各國企業的交流合作,取長補短、共贏發展。
“卷”是一種競爭,亦是市場經濟的本質,利潤也不僅僅是售價和成本相減,更需企業綜合考量。如今,汽車行業的淘汰賽已然打響。當我們再次審視行業“內卷”時,更不妨將其看作是一場大洋上的遠航,狂風大浪在所難免,車企、供應鏈企業以及經銷商,無一不是船上的水手——只有力往一處使,才能駛出陰霾,看見更遼闊的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