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內汽車產業技術的不斷提升和品牌影響力的逐步擴大,我國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日益增強,已有不少國內車企將產品出口到了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海運作為汽車出口的主要運輸方式,憑借其運量大、適應遠距離運輸的優勢,成為了不少車企的出海首要選擇。
然而,隨著我國汽車出口量的持續增長,負責遠洋運輸的汽車滾裝船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這也導致海洋運輸的排期越來越長,滾裝船租金也隨之水漲船高。
據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一艘6500標準車位的汽車滾裝船平均價格已突破10萬美元/天(約合人民幣72萬元)。面對動輒十幾天的長期運輸,有國際物流公司估計,一臺車從中國運到歐洲,僅海上運輸成本就高達1萬元人民幣以上,這對利潤空間本就不高的中國汽車來說是無疑是一筆巨額的開銷。
排期的延長可能導致交貨延遲,影響客戶體驗;而相對較高的運費則進一步增加了車企的運營成本,降低了產品出口后的競爭力。因此,為解決這一難題,已有不少車企親自下場造船,組建了自己的“遠洋艦隊”。
有業內專家表示,如果按照目前的租船費用計算,“自主船運”每艘船一年可以節約3億多元,更為重要的是,自建船隊能保障汽車出海供應鏈的穩定,增強物流能力,提升企業在汽車出海過程中對整體成本的把控能力。在運力富余的情況下,車企船隊還可以有償承接其他車企的遠洋運輸訂單,形成一個新的盈利點。
而經過長期發展,上汽集團旗下的安吉物流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物流公司,并組建了中國最大的汽車企業自營船隊。目前擁有包括11艘江輪、9艘內貿海輪、12艘外貿海輪在內的各類汽車船32艘,并開通了東南亞、墨西哥、南美西、歐洲等7條國際自營航線。
其中,上汽集團委托中國船舶集團建造的第二艘遠洋汽車運輸船(滾裝船)已于不久前順利完成交付,并正式定名為“上汽安吉錦誠”輪。該船排水量超過4萬噸,擁有7600車位。這艘“遠洋巨輪”將與今年年初服役的“上汽安吉申誠號”一同遠赴歐洲,助力中國自主品牌加速跨洋出海。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安吉錦誠輪和上汽安吉申誠號均創新采用LNG雙燃料清潔動力,與傳統燃料油汽車船相比,進一步降低運輸成本的同時,還能夠減少約30%的碳排放、30%的氮氧化物排放、99%的硫化物排放和90%以上PM顆粒物排放。
海外業務的持續突破,是上汽大規模“買船出海”的主要原因。1-6月份,上汽海外市場終端交付量達55.4萬輛,同比增長13.9%,在中國汽車企業中繼續領跑。歐洲汽車市場上,目前上汽MG已成功超越特斯拉,進入品牌銷量TOP20。今年以來,盡管受紅海危機、歐盟反補貼稅等因素影響,但是上半年上汽MG在歐洲市場終端交付量仍超過12萬輛,“每出口歐洲10輛中國車,就有7輛是MG”。

經過長期發展,上汽集團旗下的安吉物流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物流公司,并組建了中國最大的汽車企業自營船隊。
無獨有偶,今年1月,比亞迪首條遠洋汽車滾裝船“探索者1號”也在山東煙臺正式交付離港,并在今年4月完成了其首次歐洲之旅。
而在成功返航后,探索者1號的第二次赴歐之旅也隨即開啟。根據船舶跟蹤工具Hifleet(船隊在線)定位,該船已于7月9日從中國小漠港深汕出發,裝載2132輛新能源汽車離開碼頭,并于8月中旬成功抵達西班牙桑坦德港。此后,開拓者1號將陸續前往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進行車輛裝卸作業。
和上汽安吉錦誠輪一樣,比亞迪探索者1號同樣采用LNG雙燃料清潔動力。以一個典型的中國-歐洲往返航次為例,使用LNG替代燃料,每航次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300噸,相當于種下50萬棵樹,將為我國汽車產業鏈實現雙碳目標貢獻積極力量。
截至目前,比亞迪已將7款新能源車型陸續推向歐洲20多個國家。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此前表示,公司已做好充分準備,滿足未來海外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據透露,未來兩年內,比亞迪還將陸續投入7艘滾裝船進行運營,持續對歐洲市場深耕。
相較于上汽集團和比亞迪,奇瑞集團的“遠洋計劃”顯得格外低調。盡管奇瑞汽車目前已出口到全球80多個國家,并連續多年保持中國品牌出口之首,但其卻從未公開披露其擁有的具體船舶數量。不過,從相關報道中可以了解到,奇瑞汽車已經或計劃通過多種方式涉足航運領域,包括與蕪湖造船廠合作建造汽車運輸船以及和江淮汽車、安徽省港航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汽車運輸船國際航運公司等。
汽車縱橫記者了解到,截至2023年,全球汽車滾裝船數量大約700余艘,且大部分運力都被美歐日韓企業控制,歸屬中國“船東”的數量不足10%,這也使得中國汽車企業在汽車海洋運輸領域的話語權極低。
好消息是,除車企開始自建船隊外,我國船舶事業也在不斷發展進步。據相關調研顯示,如今,受中國汽車出口火熱的影響,在全球汽車運輸船的訂單中,中國船東所下的訂單比例已達到21.1%。這些訂單中,約70%預計將在2024年至2025年間完成交付。
此外,中國三家央企也開啟了宏大的造船計劃:其中,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計劃新增約100艘大型散貨船、油輪、多用途雜貨船等船舶運力;招商局集團旗下的航運板塊計劃新增約100艘大型散貨船、油輪、LNG船等船舶運力;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旗下的航運公司也計劃大幅擴張運力,以散貨船為主,待上述船只交付后,“一船難求”局面有望得到進一步緩解。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7月10日,中遠海運特運運營的首批7500車位LNG雙燃料新型汽車船已順利在廈門命名首航。新船“遼河口”輪將搭載5000余輛來自北汽、柳汽、比亞迪、奇瑞等品牌的商品車開啟歐洲航程;與此同時,其姊妹船“閩江口”輪在上海完成裝船作業后也將搭載4800余輛商品車前往波灣。
公開資料顯示,自2022年起,中遠海運特運及其合資企業廣州遠海汽車船運輸有限公司,通過多種方式下單訂造了24艘7000-8600車位的大型現代化液化天然氣雙燃料汽車滾裝船。根據計劃,今年下半年,該公司還將有5艘新船分批交付并投入運營;明年預計交付11艘,2026年交付6艘,屆時將形成約30艘的專業汽車船隊規模,每年70萬臺的運輸能力,為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世界貢獻海運力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解決了海運難題,國內車企出海仍然有一系列問題待解。比如,運營海運船隊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船只購買、維護、管理等,這也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其次,自建海運船隊需要完善系統的管理體系和經驗,在解決了運力問題之后,隨之而來的還有人才、物流、倉儲、碼頭等整個出海鏈條。
此外,今年7月,歐盟已開始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關稅,而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則直接禁止對北美以外地區生產的電動汽車實行稅收優惠。這些政策和貿易壁壘,無疑給未來的中國汽車出口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本土車企也在快速發展,特別是歐洲本就存在許多國際知名品牌。相比之下,這些本土車企顯然更了解當地市場,也更容易獲得政策支持,這些都是中國車企出海不得不面臨的挑戰。
因此,在產品成功進入國際市場之后,中國車企仍需實現技術、品牌以及全產業鏈的國際化,方能在全球市場中穩固自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