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中,如何處理史實與虛構的問題,歷來是一個復雜而豐富的題目。通過藝術虛構的手法能將枯燥乏味的歷史事件轉化成引人入勝的故事,使讀者在文學審美中獲得更為深刻的歷史認知和人生感悟。但是歷史小說不能脫離史實、信馬由韁,還應尊重歷史、忠實史料。因此,無論故事情節地構現,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旦處理不好虛與實的關系,可能就會引發爭議。正如古人所言:事事皆虛,過于誕妄;事事皆實,失于平庸。
長篇歷史小說《問鼎》,講述了武則天從后宮走向帝位成為殺伐果斷傳奇女皇的不凡經歷,為讀者展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磅礴的成長歷程。雖然作品“于史有據”,但虛實結合,不僅注重對歷史真實的還原,同時巧妙運用“因文生事”“無中生有”的藝術虛構手法,將文學話語與歷史話語結合在一起,用優美的文字書寫了武則天傳奇人生中關于權力、愛情和個人成長的故事。在敘事之間不乏事理、情理和哲理,娓娓道來,令人閱之而忘倦。
書中用“因文生事”的虛構想象,增強了作品的文學性和藝術魅力。歷史小說不能虛構歷史,但可以結合史實在細節上建構文學想象的敘述空間。比如《資治通鑒》中記錄獅子驄事件只是一種歷史敘事的呈現,而作品中“因文生事”不僅增飾虛構了媚娘馴服烈馬的果敢行徑,而且描摹出14歲少女面對李世民時的惶惑和茫然。寫她和李治在李世民眼皮子底下暗生情愫的現實可能,則通過虛構的細節寫出了收獲愛情時的歡喜羞澀,前路未卜時的迷茫惶恐,剃度枯守時的沉寂孤苦。寫她面對不擇手段血腥殘忍的宮廷斗爭,則在史料的基礎上,通過對歷史人物生活的時代環境、成長經歷,加以合理化的心理分析,寫出了從冷靜隱忍逐漸發展到冷漠決絕的心態變化。作者以其情感體驗、道德掙扎和個人抉擇,盡可能地還原歷史人物本身的復雜性,展現不畏苦難、不畏殘酷現實,永遠向上奮進的人性之光。作品中那些“因文生事”的藝術虛構和文學想象,使作品既有歷史感又具有文學性,取得引人入勝的效果。
書中用“無中生有”的文學策略,虛構歷史場景和歷史人物內心世界,為讀者提供了理解歷史和人性的多元視角。歷史往往是為成功者而寫,那些失敗者則被湮滅在歷史長河中無人問津,但是失敗中蘊藏經驗教訓和感悟洞見,因此作品中作者不僅通過“無中生有”的文學想象描寫失敗者的心態,還順勢進行評價和議論,引發讀者對人性和歷史的思考。例如王皇后在政治斗爭中的失敗,史書只是平淡的記載“冬十月己酉,廢皇后王氏為庶人,立儀武昭氏為皇后,大赦天下”,而小說中則細膩地描寫了王皇后在被冤枉謀殺武則天女兒后,從惶恐到驚恐,從痛苦絕望到精Jm7zAzklRuSoZ26LC4Wz8g==神崩潰的變化過程,甚至虛構出王皇后如何利用巫蠱之術迫害武昭儀的場景和打入冷宮后的場景,令讀者既深刻感受到政治斗爭的殘酷無情,同時也為在宮廷斗爭中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女性心生同情。
雖然歷史小說是對歷史真相的虛構還原,但若完全背離歷史,就喪失了歷史小說的特質。那么,在虛構的還原中,必須合理且恰當的“以虛顯實”,也就是說虛構和想象要符合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尤其是一些歷史懸而未解之謎,在歷史文獻中因語焉不詳而導致后世各種揣測。而作品中借題發揮加以虛構想象,一方面抽絲剝筍加以分析事件脈絡,另一方面就此展開議論,通過對歷史的獨特解讀,為讀者提供更深層次的歷史理解和人文關懷。比如“武則天捂殺親生女”,歷史上頗有爭議,作者在小說中不僅指出歷史上的紛紜之說,而且展開對歷史迷霧的剖析和評論,這種“以虛顯實”不僅展現了歷史的復雜性,同時也引導讀者透過歷史現象去思考人性本質。
歷史小說的創作具有一定難度,因為需要作者在史實、史識和藝術虛構三方面具備一定的素養和能力。青年作家劉建林在新歷史小說的創作上不斷嘗試和探索,先后創作了《篦子道》《徐淮記》等多部優秀的歷史長篇小說。這部《問鼎》延續此前發表的歷史長篇小說《徐淮記》的風格,體現了作者的歷史素養和文學素養。在史詩般的歷史敘事中,不僅可以了解武則天那段歷史的全貌,而且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在撲面而來的歷史煙塵中蘊含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是一部可以“省睡魔而廣智慮”的優秀作品。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