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曲阜到鄒城,有一條104國道,被命名為“孔孟新道”。其實,在我看來,索性以“孔孟之道”稱之最妙。每次從曲阜到鄒城,乘車行走在孔孟之道上,我總會想,我們離著孔孟之道還有多遠?今日雖有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之國策,今日國人理解傳統、閱讀經典都還存在著巨大的障礙。這里的障礙,不僅是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的隔閡,更有古今觀念的變遷造成的鴻溝。然而,孔孟之道及承載孔孟之道的《四書》其實是最可寶貴的人文思想資源,于今日的個人生命成長乃至社會和諧進步,都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如何講清楚經典的價值,講清楚孔孟之道的現代意義,是需要學者們努力,尤其是孔孟之鄉的學者們需要努力的。
幸好,在這一片圣域之中,活躍著一批致力于研究、普及和傳播儒學的學者,分布在曲阜師范大學、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學術機構之中。多年來,著書立說、登壇講學、講經布道,不遺余力。孟子研究院的殷延祿老師便是其中一位。殷老師本身非科班出身,最早在鄒城市宣傳部門工作,后來參與籌建孟子研究院。隨后便任孟子研究院研究人員,擔任孟子書院執行院長。多年來,我在曲阜、鄒城兩地參與各種儒學會議、講座等,與殷老師一見如故。起初,只是以書法家目之,其金文書法遠近聞名,曾多次為拙著題寫書名,甚是感激。隨著交流日深,不免經常談及《孟子》,尤其是當年孟院組織《孟子》七篇講讀,邀請陳來、王志民、李存山、王中江、梁濤、楊海文、孔德立諸先生分別通講各篇,我經常帶領研究生前往旁聽,會后總與殷老師就某些問題切磋,知其對《孟子》鉆研之深入。2022年春至2023年夏,在時任孟院副院長袁汝旭先生支持下,洙泗書院與孟子書院聯合組織了“慢廬·慢讀”經典會講之《孟子》通講活動,共分40期,每周末一期,由于特殊背景,大多數情況采取線上方式進行。由殷老師、魏衍華、房偉、陳岳、劉昭、劉奎和不佞等為主,楊海文老師、劉瑾輝老師等友情支持,輪流擔任主講、與談和主持人。殷老師每次講,都能帶給聽眾以巨大的震撼和感動,原因就在于他對于所講的內容十分熟悉,古往今來的注疏信手拈來,而且很多平時很少被關注到的詮釋文本的使用,更是開闊眼界。更令人難忘的是,他對孟子文本的分析,層層疊疊,脈絡清晰,鞭辟入里,把相關文本的思想結構和內在邏輯,字面意思與言外之意都能揭示出來,鉤玄索隱、闡幽燭微之能事畢矣。事后方知,他正在撰寫一部解讀《孟子》的書,而通過講解和討論,能夠更好地加以提升和完善。那時,我便急切地盼望早日讀到這部經典解讀之作。不到半年,癸卯歲尾,華中師大許剛兄自大武漢返招遠老家,途經鄒城,而我亦自西安返,相聚鄒西草堂,劉成兄邀約小聚。殷老師亦與焉。閑談間提及殷老師新書,知其業已脫稿,正待出版。我遂提出寫一篇序,殷老師欣然允之。
不久將書稿賜下,近47萬字,為殷延祿老師和劉奎兄合撰,真可謂皇皇巨著。每章均設“經文”“注釋”“譯文”“說要”四個欄目。趁著過年值班,自大年初三到初八,花了一周時間,逐字逐句通讀一過,使我獲得了很久沒有過的閱讀體驗。每天我將讀過之后的一些可商榷之處標出,返給殷老師。殷老師看完后再修改,與我商量是否合適。這樣的一個年假,確實很充實很有意義。
通讀此書如飲甘醴,回味無窮。現在,我便把讀后感匯報給各位讀者。總起來一句話,這部《孟子心讀》給我們示范了“我們今天怎么讀《孟子》”。
我常常講儒學是生命的學問。所謂生命,首先是每個個體的具體生命,其次還包括共同體的大生命。儒家是“修己安人”之學,“內圣外王”之學,“修齊治平”之學。這樣的學問,不是思辨的學問,而是實踐的學問。而這套實踐的學問,是以生命為核心關切的。所以,儒家講修身當然是生命的學問,其實,儒家講齊家、治國、平天下,依然是生命的學問。儒家一切的工夫都是圍繞生命而展開的。這樣的一套學問,一方面載于六經、四書,一方面見于歷代圣賢、儒者之生命本身、生活本身、實踐本身。因此,理解儒學,不僅要讀經典,還要感悟圣賢、儒者之生命。當然,經典與圣賢往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從經典中體知圣賢的思想、智慧及其生命輝光,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儒學。絕非僅僅從訓詁所能得到的。因此,閱讀儒家經典,就有一個讀書法在。在歷代的經典讀書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朱子。朱子概括說:“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樣的讀書法,并不適合閱讀所有的圖書,而更適用于傳統經典尤其是儒家的經典。這部《孟子心讀》確乎體現了作者“走心”的閱讀,并把這種私人體知到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閱讀歷程都呈現出來,我們從中看到了朱子讀書法的影響,這確乎是難能可貴的。
歷代解孟之作夥矣,自趙岐《孟子注》到朱子的《孟子集注》再到焦循《孟子正義》是古今讀孟的必讀書。現代學者的解孟之書,從楊伯峻先生《孟子譯注》到楊逢彬先生《孟子新注新譯》都是訓詁學解孟的代表作,頗受學界重視,是自然的。梁濤老師《孟子解讀》、李景林老師《孟子通釋》是近年來哲學家解孟的代表作,義理深湛,讀后啟沃良多。楊海文老師致力于孟子研究,其《新編孟子正義》雖然尚未完成,但從其已有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的世界》及若干妙文,都給予我們以更深入的啟發。殷延祿老師和劉奎兄這部書,其實也能看到以上著述的影響,尤其是海文老師的思維方式的深刻影響。我想,相較于以上的解孟之作,這部書有幾個特點值得注意。
其一,“同情”與“溫情”的立場。解讀古書,我最為服膺的就是陳寅恪先生“了解之同情”說和錢賓四先生的“溫情與敬意”說。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說:
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于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蓋古人著書立說,皆有所為而發。故其所處之環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則其學說不易評論,而古代哲學家去今數千年,其時代之真相,極難推知。吾人今日可依據之材料,僅為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殘余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說之用意與對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謂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否則數千年前之陳言舊說,與今日之情勢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
而錢先生的“溫情與敬意”說載于他的《國史大綱·引論》:“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該書作者非常自覺地有著這樣一種“了解之同情”和“溫情與敬意”的立場。他們對孟子那種發乎內心的欽服,雖然不能說沒有地緣的因素,但絕非關鍵的因素,因為身處圣域而蔑視孔孟的同樣不少,所以關鍵還是在心靈的相契。而這種相契也不是自然就有的,它來自讀者在不斷地、反復的閱讀過程中,經由“了解之同情”和“溫情與敬意”的立場而獲得的真切的體知和體驗。當年徐復觀先生去見熊十力先生,匯報讀《讀通鑒論》的心得,徐先生滔滔不絕縷舉其中的錯誤,被熊先生當頭棒喝:“你這個東西,怎么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么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鑒論》,某一段該是多么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徐先生晚年將此稱之為“起死回生的一罵”,他說:“恐怕對于一切聰明自負但并沒有走進學問之門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罵”,我也常常跟學生們、年輕的朋友們提到這段故事,希望大家在接近經典時,首先應該有一種正確的態度。如果沒有這樣一種“了解之同情”和“溫情與敬意”的立場,輕易地去指責古人,那所展現的只能是現代人的“傲慢與偏見”,而不是真知灼見。如果心中橫亙了很多“曲見”和“成見”,那么只能“如入寶山空手回”,這樣的讀書,何如不讀?
其二,“回環往復”的整體觀。《孟子》七篇,十四卷,三萬多字。雖然出自孟子之親定,但依然保留了語錄體的特征,因此沒辦法像后世的專著那樣存在一個既定的結構和義理的脈絡。這需要讀者對全書有通盤的把握和考量。不能說過去的解孟做不到這樣的整體觀,只是說殷老師這部書,非常充分地展現出這種“回環往復”,前后呼應,一呼百應,這充分說明了該書作者對《孟子》文本超級熟悉,所以才能做到信手拈來。而且,他們拈來的還不限于《孟子》本身,而且還會把孔夫子請出來,加以佐證。孟子與孔子一脈相承,“夫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縫罅,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陸象山語)。《論》《孟》兩部經典確乎存在著內在的相通。雖然,荀子也是能夠發展孔子思想的戰國大儒,但如果將《論》《孟》《荀》放在一起,那非常顯而易見的是,《論》《孟》更親近一些。殷老師非常精準地把握住了這種親近關系,并將之揭橥出來。
其三,綿密入微的義理結構分析。歷史上的解孟著作,有漢學的解法,有宋學的解法;當代的解孟著作,有訓詁式的解讀,有思想式的解讀。這部書顯然并沒有偏向某一類,而是對歷史上諸眾解讀的融會貫通。書中的“說要”部分是全書的重點,也是最有意思的部分。作者說:“‘說要’部分以經典融入生活,關注百姓日用,說理力求貼切,情義交融。”我想,這樣的自我要求,書中全然實現了。通過這一方式,能夠相當充分地講述自家的觀點,并可以就觀點做盡可能詳盡地論述和分析。就我目力所及,該書對《孟子》文本的義理解析是十分徹底和深刻的。作者善于總結《孟子》若干表述的義理意義,并把它們加以提煉概括,不僅對歷史上大家習以為常的“義利之辯”“王霸之辯”“華夷之辯”“經權之辯”等都做出了自己的分梳,而且還提出了“山木的啟示”“山水的啟示”“山徑的啟示”“口腹的啟示”等諸多新提法。當你讀了這些體貼入微的有關“啟示”的雋永的文字,我相信你必然莫逆于心,欣然有所悟!不僅如此,作者對《孟子》文本的分析是“結構”式的。他們不僅善于體貼,而且還巧于把握結構。經他們一分析,我們就猛然發現《孟子》每段文本,都是結構謹嚴、層次分明的。很多人讀《孟子》只是粗線條地感受文字,最多觀照到思想,但鮮有能夠深入義理的結構之中的。作者這樣一種結構分析的方法,我想和他們所征引的諸如李贄《四書評》、馮夢龍《四書指月》、呂留良《四書講義》、姚永概《孟子講義》、唐文治《四書大義》、程兆熊《四書大義》及蔡仁厚《孟子要義》等這些他們所常讀喜讀的古今解著作的影響有關。而作者能“更上一層樓”,以現代的語言、明白的層次、詳盡的分析,把《孟子》義理思想的結構呈現給讀者,這是極其不易做到的。
其四,對“性本善論”的堅守。我把由孔子開創的儒學,分為四個部分,即天道觀與天命論;心性論;修養論或工夫論;政治論。而儒家義理大廈的根基是心性論。孟子最大的義理貢獻端在于性善論的提出和論證。程子說:“孟子大有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性善論一經提出,便成為儒學心性論的正統,后世更成為主流。但時至今日,性善論卻遭到了極度的懷疑乃至否定。即便堅持性善論,也無法認可性本善論。諸多學者都發文加以論證,否定性本善說。公開堅持性本善說的,僅有郭齊勇師、李景林老師、楊海文老師等寥寥數人。當然我相信還會有不少,只是沒有公開的論文或主張罷了。但也不免令人感到悲涼,我曾寫過一篇小文“我們今天怎么接受孟子”,便是針對此事而發。我提出:“理解孟子,從了解戰國時代開始”,“接受孟子,從理解‘性善論’開始”兩個判斷。而我通讀這部《心讀》,發現殷老師和劉奎兄也是我的同道。他們以其獨有的方式,對孟子的性本善論進行了多方位的解析,對一些其他的說法也進行了反駁,可謂先得我心,深契我心。我覺得關心孟子的讀者,不能不對這些內容加以留意。
其五,“有我”的體知與觀照。作者對《孟子》文本的解讀,不僅揭示出《孟子》義理結構的層次性,更注入了生命的體知與觀照,而且是“有我”的那種體知與觀照。現代學術的一般要求是,面對任何文本,都要秉持一種“客觀”的態度,當作一種“對象”。這與傳統儒學的經典解讀方式有截然的不同。既然儒學是生命的學問,經典是有生命的圣賢智慧,那么如果不從讀者的生命出發,不去觀照文本內部所承載的圣賢生命,“理解”便難以達成。只有透過文字,深入文本內部的結構,窺測圣賢義理的奧蘊,并揆之以歷史這個大生命和自我這個小生命加以體知,方能有真切的理解。“我”不僅要理解圣賢,而且還應該敞開心扉,用圣賢的義理來“掃描”我全幅的生命和全部的生活,我才能獲得真切有效的生命工夫法門,從而獲得自我成長的契機。這樣的“有我”的體知與觀照,源自朱子所謂的“切己體察”,也是孟子所謂“深造自得”的產物。唯有這樣的“切己體察”,才能熠熠生輝,產生一種感染的力量。
其六,“說文解字式”的訓解。對一般讀者而言,進入古典文本,首當其沖的阻礙就是文字。所以,對經典文本中的人物、地名、名物制度等加以注解,是今天經典解讀必不可少的環節。這部《心讀》自然也不例外。但是,該書的注解有一個突出而鮮明的特點,那就是“說文解字”式的解讀。殷老師是以金文見長的書法家,而且多年來為當地的政德教育講座,都將自己的書法特長發揮到極致,并通過字形的分析,獲得字義,并層層遞進,解析其本義、引申義、后起義等。該書繼承了這一做法,并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說文解字,是殷老師通過參考大量前人著作而得出的結論,或許個別的解析會存在爭議,但是總體而言將會給讀者帶來極為不同的閱讀體驗。我相信,讀者借助這樣的說文解字的解讀,更能建立起文字背后的文明史的圖像,將思想與文字加以關聯思考。
《孟子》是一部能夠給人以力量的經典,宋明諸老說孟子有“泰山巖巖之氣象”。我雖然自研究生時代開始,便以早期儒學為業。所撰著的書與文,多以孔子及七十子為主,鮮有涉及孟子者。然而,我自忖在氣質上更接近于孟子,在性情上更鐘愛孟子。殷老師溫潤玉如,劉奎兄謙虛好學,更接近于孔子。然而,他們解讀《孟子》真正能夠精義入微,將孟子講活了,將孟子的精神激活了。我通讀這部書稿的過程,也是一種享受的過程,一種自反的工夫。“德不孤,必有鄰”,在孔孟之道上,我們是同行者。吾為此幸。秀才人情紙半張,欣逢殷老師和劉奎兄大作出版,聊述讀后心得如上。是為序。
(作者系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