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雪地、爬風機、戰酷暑、斗風雪……面對風電場的高海拔和惡劣氣候環境,王葉忠始終以“迎難而上、敢于創新”的態度砥礪前行于新能源行業,為新能源的高質量發展盡著一份科技人的綿薄之力。
王葉忠,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山西電力建設第一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事業部經理兼書記。從職場新人到新能源工程“領頭羊”,他完成了個人身份的蛻變;從初出茅廬的“新手小白”到項目經驗豐富的“大拿”,他攻堅克難、成績斐然。他先后參建過武鄉電廠,塔山一期、二期電廠,大同二電廠,同煤同熱一期,通遼開魯EPC總承包項目,中廣核山西太谷范村風電場一期工程等項目建設。
與此同時,王葉忠還結合工程建設實際和專業短板,積極組織各在建項目開展“科技創新”行動,成功上報QC成果4項,其中太古范村風電項目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得中電協優秀獎技術論文4篇。
8月底,《科學導報》記者見到王葉忠時,他穿著工作服、戴著絕緣手套正準備為風機“體檢”。太古范村風電場建在少有人煙的黃土地上,王葉忠和同事頂著北方涼爽的秋風,來到25號風機前,打開位于塔筒底座的小門,進入塔筒內部。“風機就像人的身體,需要日常定期的維護,任何一個零件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它的正常運行,保障設備安全就是保障人員安全。”王葉忠說。通過一條狹長的過道,王葉忠打開電器柜旁邊的電腦,不一會兒,一份包含著溫度、壓力等近30個數據的“體檢報告”自動生成,王葉忠警覺地發現,齒輪溫度偏高。
雖然已過暑熱,但塔筒艙內空間封閉且狹小,導致溫度高達31攝氏度以上。經過3個多小時檢修,完成旋轉機械部件的潤滑,齒輪箱油濾、空濾等零件更換工作后,走出塔筒,大家的衣服幾乎全部濕透。風機“體驗”是對王葉忠及同事身體極限的考驗,在王葉忠團隊精心“照顧”下,太古范村風電場故障率逐年下降。
山西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的變化,導致風電設施維護相對復雜。作為風電后期維護的“全科醫生”,比“體檢”更重要的是給出調整、維護方案,進一步“強健”風機體魄,提高運轉效能。
干好在建項目是王葉忠永遠不變的工作宗旨。“通過改變變頻器的磁電流,應該可以提升在特定風況條件下的發電效率。”他帶著團隊技術人員扎根在風電機下反復琢磨、試驗,哪怕一次微小參數的調整,都要工作人員爬進筒內實地試驗3次以上。一套完整的實驗數據往往需要一整天,而磁電流的整套數據多達上百組。
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后,王葉忠團隊成功將風機磁電流功率由原來的1500瓦提高至1600瓦。經集團事業部項目運行統計,僅太古范村風電場一年就可以增發2000多萬千瓦時綠電。
“王葉忠對工作要求高,是個工作狂,哪里有項目,他就出現在哪里。”團隊技術員對記者說。等項目一結束,王葉忠就收集各種零部件大包小包運回大同的辦公室,辦公室面積很大,下腳的地卻不多,里面堆滿了各種項目的零件,都是供教學用的葉片、光伏板、太陽光熱模擬器、項目建設的沙盤等。事業部同事指著這些碼放整齊的零部件向記者介紹道,這些都是王葉忠的“寶貝教具”,供團隊年輕員工操作練手。
一枝獨秀不為貴,百花齊放才是春。王葉忠不僅為團隊成員開辟了獨有實操的場地,他還請教集團技術部老師,學習開發線上的課程項目,讓團隊成員既擁有豐富的一線操作技能,又能學到扎實的理論知識。充分發揮“師帶徒”作用,尤其針對市場開拓人員,包括項目跟蹤、投標及相應市場行業協會的技術員。著重加強青年干部、經營投標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的實操專業能力培訓,抽取一批積極上進青年典型作為重點培養對象,開展沉浸式學習,徹底解決“專而不強”的問題。
斗轉星移,春華秋實。轉眼間,王葉忠在電力事業上度過近三十個春秋,風雨兼程、矢志不渝是對他多年來工作的真實寫照。事業部的同事說:“經常可以在施工一線看到他,和他談心、探討交流工作上的問題,特別受益,也特別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