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英美文學作品,有助于形象直觀地了解英美文化的特點,洞察并樹立作者及讀者的世界觀及價值觀。對此,此次研究將遵循立足時代背景、明晰文化差異、注重文學內涵等基本原則,從英美文學作品語言風格、表達方式以及立意內涵三方面對其語言藝術予以分析,獲悉中國及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差異及文化差異,以達到全面深入的解讀效果。
文學作品創作時的社會文化和思想意識,會對作者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賞析英美文學作品及語言藝術時讀者要立足于作品設定的時代背景,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地域背景及其人生經歷、思想情感,對作品進行深入剖析,以了解其內涵所在。如在閱讀及賞析政治小說《一九八四》時,只有了解作品基于二戰后這一背景,結合戰爭之后英國社會的政治氛圍,才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奧威爾揭露政治操控和權利濫用的行為,并對其語言藝術的產生緣由有一個清晰認知。
在分析和品鑒英美文學作品語言時,不僅需要對其語言風格、特征予以說明,還需要從中歸納出語言邏輯,進而感悟語言的魅力所在。此魅力不僅僅體現在豐富多樣的修辭手法和辭藻修飾之上,更蘊含于嚴謹縝密的語言邏輯和深刻的思想底蘊之中。因此,分析和品鑒英美文學作品的內涵需要關注到作品的整體結構安排和段落劃分情況,領略作者借由語言組織這一載體構建框架的智慧與巧妙,并對文本中的轉折、條件和因果等各種邏輯關系有一個全面把握。
由于中西方地域及環境差異,所造就的文化也存在較大的不同,具體表現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等方面相差甚遠,如東方文化以集體主義為核心,而西方文化則偏重于個人主義。因此,基于跨文化視角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賞析時,需要讀者代入作者視角,用思辨的眼光,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比發現作品中的文化差異,從而全面理解英美文學作品想要表達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如美國個人主義精神及英國紳士理念及風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對作品風格、人物形象及語言表達等有重要影響。
首先,富有韻律和節奏。英美詩歌文學作品詞匯豐富、表達凝練、情感細膩、語言優美,且常以對偶和重復等方式進行,使其如同音樂一般具有流動感和韻律美,從而可以增強讀者閱讀時或輕松愉悅或沉重壓抑的直觀體驗。如作品《塞納克利的毀滅》采用抑抑揚格的形式,描繪出了古代亞述人圍攻耶路撒冷遭受瘟疫時肅殺壓抑的氛圍。
其次,常用幽默諷刺的表現手法。英美文學作品經常借助夸張的手法對社會中一些特定的人、事、物進行批評、暗諷、嘲笑及揭露,字里行間讀來往往帶有絕望和滑稽之感,期望能夠借此來改善社會風氣。著名作家歐·亨利在此方面有重要建樹,其作品《帶家具出租的房間》中便借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房子比作空洞,以房東比作蠕蟲,房客是即將被吞食掉的堅果,以此形象生動地說明當時社會中房東與租客之間的關系,諷刺和揭露其中存在的黑暗面,從而使讀者產生內心深處的共鳴與震顫。
首先,與中國文學作品相比,英美文學作品的戲劇化屬性及特征較為明顯。如在作品《哈姆雷特》之中,常常以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內心獨白將其迷茫和糾結的情緒狀態和思想活動描述出來,展現出其在面對生存與毀滅等矛盾問題時表現出的矛盾心態,這種寫作手法和語言藝術能夠幫助讀者更為深刻地理解人物內心,感悟人物形象的立體性和性格的多樣性。
其次,英美文學作家善于引用經典故事,這些經典的故事情節和片段常以一種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方式出現,經由作家妙筆生花般的巧妙處理后,與作品的主題相呼應,與情節內容相聯系,進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最后,英美文學作品具有生活化特征。英美作家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獲得靈感,就地取材,最終形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學作品。因此,要能夠以小見大,善于從作者筆下的一件小事中透視文學作品想要表達的深刻社會現實。
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邏輯服務于主題,與思想內涵緊密關聯。作者靈活組織語言體系,向讀者傳達出其深刻的情感,并以象征和隱喻的方式,化繁為簡,使抽象難懂的概念變得更為具體形象,以條理分明的方式理清復雜的思想情感和人物關系,從而使讀者可以直觀感受其蘊含的深意,進而增強了作品的思想性、可讀性和藝術性。
綜上所述,在當前文化大交融的時代背景下,讀者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受各種文化形態。而在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時讀者要善于以跨文化思維及沉浸式角度對其語言藝術予以品鑒及賞析,從而拓寬作品閱讀廣度、拔高閱讀深度,洞察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蘊,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所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辯證的世界觀。
(作者單位:鹽城工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