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現代化浪潮中,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如何在保持文化根基的同時,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成為文化領域亟待探討的重大課題。
中國傳統文化“雙創”的理論邏輯主要是在于通過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促使中華傳統文化能夠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相契合,綻放新的生命與活力,以磅礴旺盛的生命力持續引領中國的各項改革事業。
高度的文化自信主要來自中華傳統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要想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實現“雙創”發展,就必須深挖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底蘊,使得中華傳統文化能夠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始終保持自己的根與魂。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并非一成不變的,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能夠緊跟時代的發展變化,創作出獨一無二的文化歷史。因此,我們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在歷史的實踐中推動中華傳統文化不斷創新,以新的表達方式和新的歷史姿態呈現在世界眼前,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強大與魅力。
創造性轉化是指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新的理念、新的表達方式賦予中華傳統文化新的內涵。在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過程中,不但要求我們能夠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深入地研究和理解,還要結合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于傳統文化發展的實際需求,推動中華傳統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不僅有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推廣,還能夠進一步為新時代文化創業的建設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強人民群眾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情感聯系,對于增強人民群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創新性發展是指在文化尊重和文化保護的前提之下,通過創新實踐,探索傳統文化的新價值與新功能,并且創造出與社會歷史發展相契合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和文化服務。創新性發展要求我們不只是在文化形式上創新,更是要在文化內涵和文化理念上創新。尤其是在新時代,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腳步逐漸加快,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還必須積極推動其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從而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能夠以全新的姿態走向世界。
當前,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實現“雙創”發展,最重要的便是激發人民群眾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中華傳統文化在引領社會發展、凝聚社會共識、提高國民素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而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黨和國家應該積極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如文藝匯演、主題講座、宣傳活動、影視作品創作等等,使得中華傳統文化以多樣化的形式融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之中,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強化人民群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認同。
中華傳統文化資源豐富而多樣,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雙創”探索,西部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如戲曲、書法、繪畫、建筑、雕塑等,加快培育一批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人,從而更好地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另外,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開發,還應該主動將其他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資源納入其中,從而引導各民族人民都能夠尊重和弘揚自身的文化,在交流交往中實現文化繁榮,促使中華傳統文化煥發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要主動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表達,推動其不斷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實踐相結合,從多個層面加強對人民群眾的思想價值引領,使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能夠以更加直接、具體的形式呈現在廣大人民群眾眼前。再者,要不斷提高中華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推動中華傳統的“雙創”發展不能夠局限于自身的發展,而是應該主動將中華傳統文化的“雙創”發展置身于世界文化的創新發展之中,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表達方式,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與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采取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積極態度來對待外來文化,促進國際交流交往。
綜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中國傳統文化“雙創”的理論邏輯,并結合實踐路徑探討其實踐策略。通過對理論邏輯的闡釋,我們期望能夠揭示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系,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而實踐路徑的探討,則旨在為文化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具體的操作指南,推動傳統文化在創新中煥發新生,在傳承中永續發展。
基金項目:安徽省社科規劃辦公室“文化自信視域下安徽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實現機制研究”(AHSKQ2020D87)
(作者單位:安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