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末初秋,在山西五寨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內的雜糧試驗示范基地,山西農業大學高粱研究所栽培技術研究室主任白文斌正在對新試種的高粱展開育種后的田間調查。“這是釀酒高粱,單價高、銷路好。”白文斌向《科學導報》記者介紹道。出苗率、葉片數、抗旱性……白文斌仔細地記錄著數據,“通過數據對比,看看種高粱的效益能不能超過種土豆,讓村民再多一條增收渠道。
自2008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白文斌一直致力于高粱高產高效栽培、良種良法配套、推動傳統釀造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提高高粱的產業和品質,支持高粱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生產種植的高粱品種由多重用途向專用高粱轉變,傳統釀造是目前我國高粱的主要用途。隨著我國傳統釀造業發展的需要,釀造專用高粱原糧基地建設和高粱新品種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將成為今后我國高粱生產的重要方向。現專用高粱生產中仍存在品種不明確、畝播種量大、雜草防控難、高粱栽培機械化程度低、機械化作業中精量播種和低損耗收獲技術缺失的問題。”白文斌滔滔不絕地對記者說。基于此,白文斌以推廣專用高粱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促進全山西省高粱產業鏈復工復產為目標,主要從適宜品種鑒選、雜草綠色防控技術、化肥減量科學施用技術、精量播種技術和低損收獲技術開發等方面進行了突破,實現了高粱全程機械化、輕簡化栽培、提質增效,助推傳統釀造產業經濟復蘇。
從高粱產量、品質到種植技術、水肥調控,從雜草防控到根際微生物,白文斌全身心奮斗在高粱生產的方方面面,他是山西高粱產業的風向標,他是高粱創新的先驅者,他用知識帶動起高粱產業發展,潛心研究為高粱插上科技翅膀。
為了給企業和種植戶選育適合不同生態區的品種,逐步實現品種更新換代,白文斌帶領團隊進行技術創新,針對絲黑穗病,研發生物種衣劑有效防控絲黑穗病;他提出“一封一殺”理念,從根本上解決規范化大面積種高粱的種糧大戶、合作社、企業防控高粱病蟲草害難的問題;他提出釀造高粱全程輕簡栽培技術,研發小型智能播種機,實現無人化作業降低播種環節作業成本,可使高粱栽培實現精量播種免間苗、化肥減施、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和機械化收獲等,推進了高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生產方式轉變,提高了高粱科技成果服務農業生產的水平。白文斌帶領團隊通過多年多點連續田間試驗首次明確了種植密度與高粱主要農藝和經濟性狀以及養分吸收之間的互作關系,制定了科學的“施肥+水分+精量播種”的高產、優質、防倒伏栽培技術規程,在示范推廣后增產增收效果顯著。
常年跟高粱打交道的農技人員和農民朋友都清楚,高粱對除草劑敏感,除草劑單一使用抗藥性嚴重。針對這一難題,白文斌帶領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篩選出高粱田專用增效除草劑組合3個和增效功能助劑1個,該組合藥劑的科學使用不僅可使高粱田雜草防控率達85%和90%以上,解決了目前高粱田雜草防除難及除草劑種類單一的問題,而且使農藥利用率提高了16.52%,實現了減施與增效的并重,達到了綠色防控高粱田雜草目標。白文斌帶領團隊首次構建了兼具促生和解磷效果,且可在晉雜22、晉雜2001和晉糯3號根際高效定植的復合菌系,并明確了3個主推品種的根際微生物區系構成差異,為高粱根際增產、抗病功能微生物區系構建和栽培配套產品開發奠定了基礎。此外,白文斌還集成出適宜我國華北生態區的旱作節水高產栽培技術規程,集成技術已在山西省內汾酒、東湖、水塔等知名釀造企業的高粱原糧基地廣泛推廣應用,年推廣面積50余萬畝,實現旱地高粱畝產超高產紀錄899.40千克,推動落成山西省農業生產主推技術2項和山西省有機旱作農業技術及技術模式1項。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多年來白文斌秉承“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的科研思路,默默奮戰在農業一線,他用卓絕的科研能力助力著鄉村振興、帶動著農民致富,悄悄改變著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