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我們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更是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課程。《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在中小學德育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全方位的中華文化課程體系。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學智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又可以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因而二者具有德育目標的相似性、教學資源的相融性以及教學方法的相通性。正是基于二者的內在聯系,才使得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成為可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來重視“理想人格”的養成,推崇“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大同”等思想,希望通過道德教育使人達到“內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大學》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可見,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注重個人修養和道德自律,培育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至善者。《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在于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其中,道德修養是立身成人的根本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都重視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發展良好的道德行為,塑造健全的人生,樹立崇高的道德修養。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備相同的道德教育,即德育目標的相似性。
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精忠報國思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等尊老愛幼的倫理道德可以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具有愛國情懷、責任擔當、道德素養的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化智慧,擴展其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邏輯理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個人修身養性、道德教化,提倡長幼有序、家庭和睦,維系人際關系、社會安定,推崇忠君思想、報國敬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則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培養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涵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愛國主義情懷。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都以個人修身為出發點,以個人、家庭、社會與國家四個層面為邏輯主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旨歸,二者具有教育邏輯上的一致性。由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邏輯上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即教學資源的相融性。
孔子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他認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資質,教育者要依據不同學生的個體條件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力求每個學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習、思考、明辨都必須與實際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智慧。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著眼于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堅持知行合一、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認為教育者應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典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強調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做到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堅持榜樣教育法。《論語》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育者應開導、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堅持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的教學方法。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因材施教、言傳身教、學思并重等教育方法。而《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做到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需求;要堅持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等教學建議。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學智慧,即教學方法的相通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是“新課標”下提升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但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中還存在融入意識淡薄、融入內容單薄以及融入方式單一甚微等現實之困。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立足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突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革命傳統和法治教育,有機整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主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關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但在現實的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如學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較低,缺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育環境建設。教師沒有特意在教學中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資源,沒有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學資源來開展課程教學。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較淺,學習的積極性較低,較多學生旨在完成課程任務。因此,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運用較少,學校與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學缺乏關注,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存在融入意識淡薄的現實困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教學資源。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資源不夠豐富、教學內容單薄的問題。具體而言,教師一般偏向于把傳統思想與傳統文藝作為教學資源融入教學,較少把傳統習俗、科學技術以及傳統建筑等傳統文化智慧作為教學資源融入課程教學。教師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引用大部分來自于教材的案例及網上的圖片、視頻與材料,很少去挖掘本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也很少圍繞本土文化開展理論與實踐教學。教學文化資源的選取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教學內容不夠豐富。此外,教師在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僅僅是停留于文化的表層闡釋,沒有深入挖掘相關文化素材的背景、內涵與精神實質,導致教學的實效性較差。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存在教學文化資源不豐富,闡釋不充實、不充分的實然樣態,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有待提升。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明理導行的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需要豐富教學文化資源之外,還應該創新教學融入方式。但實際教學卻存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方式單一的現實問題。具體而言,一是教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的方式上,大多選擇課堂教學,比如多媒體教學、視頻播放、案例引導等,較少帶領學生走到課外進行實踐感知與學習,缺乏對“第二課堂”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探索,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脫離,使得融入的教學效果較差。二是教師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常用的是講授法,較少運用實踐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更好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存在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實踐教學缺失、課內課外雙管齊下的融合性不足的實然之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是“新課標”下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立足于新時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教學需要不斷增強融入意識,豐富融入資源,創新融入方式,以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高效高質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需要不斷增強融入意識,明確教學目標。具體而言,一是要以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政策導向,深刻解讀文件精神,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提供政策支撐。在教學實踐中,牢牢貫徹課程標準,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的融入意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教學目標,并作為重要教學資源。二是要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價值旨歸,深刻認識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以德育素材陶冶學生,培養學生崇高的道德品質。三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方法論為思想引領,以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為邏輯指導。馬克思強調:“每一個社會中的生產關系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的過程中,借以聯系與發展的哲學邏輯,不斷增強學校與教師等對文化資源與文化智慧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意識,并引導學生自覺將優秀傳統文化與自身實際相結合、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在潛移默化中涵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在教學的過程中提升融入的科學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需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本土文化、校本文化,并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方面,要在課程教學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如傳統思想、傳統建筑、傳統習俗等,將其納入教學內容,作為有效教學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同時也要立足時代發展與學生學情,適度合理采用時政熱點與社會素材作為教學資源,提煉出背后隱藏的文化智慧,以時政熱點來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性發展。在此基礎上,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讓學生感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從進一步培育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獨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校本文化與地方資源也是重要的教學素材。以民風民俗、民間建筑、民間藝術等承載著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元素為教學載體,有助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新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親和力與感染力。還可以實現本土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增強師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除此之外,還要依據“新課標”關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五大核心素養的要求,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要求,充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內容,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廣度與深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需要創新融入方式,堅持有形課堂與無形課堂相融合,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首先,要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既要注重“有形課堂”理論教學,更要創新“無形課堂”的實踐性教學模式,即開展多姿多彩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將課上知識的學習與課下的實踐體驗結合。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涵養知行合一的時代新人。只有不斷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的方式方法,通過理論教學“有形課堂”與實踐教學“無形課堂”的雙管齊下,才能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厚度。其次,教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融入方式的多樣化,創新教育教學方法。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緊跟時代腳步,探索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課堂。除了采取傳統的講授法之外,還可以運用案例分析法、探討交流法、小組合作法以及娛樂式教學等行之有效的融入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溫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既是推動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建設文化強國的需要,又是響應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積極教學實踐。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需要不斷增強融入意識,明確教學目標;豐富融入資源,充實教學內容;創新融入方式,完善教學方法,從而確保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高質量高效率開展。在此基礎上,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實現自身全面發展,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增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溫度與厚度,并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邁向新的高度。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數字賦能職業教育‘三教改革’路徑優化研究”(編號:JG202301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市北新巴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