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指出,要重點關注績效評價的過程、方法、對象等方面,且評價對象要由“項目支出”向“部門整體支出”進行擴展。使用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對部門整體支出的預算績效水平進行評價,能夠理清績效管理問題,監督財政經費。但為構建一個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組織應分析整體支出績效管理、預算管理及績效考核的關系,提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優化策略。
【關鍵詞】整體支出;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75
一、引言
《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要求政府部門應將實踐與研究的重點,轉向部門的整體支出,以轉變傳統只注重項目而不注重整體的觀念,從而提高組織經營、管理及績效的總體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擴大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的范圍,進一步突出績效管理在預算管理中的地位及功能。因此,我們應“遵循投入—過程—產出—效果”的邏輯,強化預算績效評價的長期性及綜合性特點,構建并優化指標體系,從而幫助政府、企業及行政事業單位,提高預算績效管理質量,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整體支出績效管理、預算管理及績效考核的關系
整體支出績效管理是相對于單個項目績效管理而言的,它是以部門預算資金為對象,以部門所有支出所達到的結果與產出為主要關注內容,以促進部門履行職責為目標所進行的一項管理活動。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圍繞職責、發展規劃,以資金管理為主線,統籌兼顧各項業務活動與資產,將部門預算收支全部納入到績效管理的范圍中,進而從可持續發展能力、社會效應、履職效能、管理效率、運行成本等維度,衡量組織核心業務及整體實施效果,促進整體績效水平的提升。深入分析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科學理解整體支出預算績效評價工作,提高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設質量。
首先,在組織運營管理及財務管理中,整體支出管理發揮著“引領作用”,能夠為各項預算管理工作的開展明確目標和方向,確保每一筆資金的支出都圍繞組織的發展利益及戰略目標來進行。組織不僅能明確資金應該投向哪些領域,哪些項目需要進行投資,哪些項目會帶來風險,還能確保組織資金使用的戰略性、針對性及有效性,保障組織在有限的預算內能夠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預算管理是實現整體支出績效管理目標的重要手段。它通常涉及到財務資金的籌集、分配、使用和監控等環節,每個環節相互呼應、緊密銜接,共同推進組織實現既定的績效目標。而通過合理的資源分配,預算管理可以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又能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組織效應。而實時監控則可以幫助組織及時發現資金使用中的問題,以便及時調整和優化預算方案,保證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和高效性。
最后,績效考核則是對“整體支出績效管理”和“預算管理效果”的綜合評判及衡量。它不僅是對員工或團隊工作成果的評估,同時也是對整個支出績效管理和預算管理流程的全面反饋。通過績效考核,組織能夠客觀分析各項工作的完成情況,識別出問題和不足,優化工作流程,強化工作績效。此外,績效考核也是對優秀員工的激勵與肯定,可以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持續促進整體支出績效管理和預算管理工作的優化及改進,提升組織經營管理的實效性。
三、整體支出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原則
“整體支出預算績效管理”是組織發揮財政資金效益,推進組Xkxq5lYO08Uz8OmSPW86AA==織發展、改革的重要抓手。而構建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能為績效評價量化提供基礎和前提,還能為績效評價的規范化與科學化提供保障。但由于“整體支出預算績效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復雜而細致的過程,所以應遵循一系列的原則,提高指標體系的實用性與科學性。首先是科學性原則。組織在選擇和確定每一個指標時,必須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撐。不能憑空捏造或隨意選擇指標。而是要保障其能真實、客觀地反映財政支出的實際情況。其次是全面性原則。通常來講,財政支出涉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多個方面內容,所以,在指標體系建構中,組織應確保每個領域都能得到全面、有效及充分地評估。譬如通過深入調研和分析,了解各方面的需求和期望,隨后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指標,來反映這些領域及內容,提升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和公正性。最后是可操作性原則。組織必須確保每一個指標的數據,都方便獲取、有效計算、可以促進評價成本與評價結果相均衡。
(二)指標體系框架
整體支出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組織應在遵循可操作性原則、全面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的基礎上,從投入維度、過程維度、產出維度、效果維度出發,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框架。
1.投入維度。投入維度強調的是預算配置的合理性和資金使用的合規性。通常來講,預算配置的合理性要求組織在分配預算時,深入分析各項目的具體需求及其對整體效益的潛在貢獻,從而把握預算分配的重點和方向,確保預算資金能全面滿足整體效益。同時,組織還要構建一個有關“預算分配”的量化評估模型。通過模型建構,綜合分析項目的需求、效益貢獻、風險因素等內容,從而為預算分配工作提供科學、客觀的依據。為了確保資金使用的合規性,組織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通過構建資金使用管理制度,明確資金使用的程序和規范,確保每一筆資金的使用都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
2.過程維度。過程維度著眼于預算執行的效率、預算管理水平和資產管理的規范性。預算執行的效率關乎到資金的使用效果,要求組織應建立一個關于“預算執行進度”的實時跟蹤系統,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對每個項目的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控,確保資金按照計劃及時投入。或者制定一個預警機制,當預算執行進度滯后或超速時,系統會自動發出預警,提醒相關人員及時調整。而評估預算管理水平則可以幫助組織對現有的預算管理制度進行梳理,識別可能存在的漏洞和不足,通過開展預算管理培訓活動或者構建反饋機制的方式,提升預算管理質量。在資產管理評估中,資產管理的規范性通常關乎到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通過評估資產在采購、使用和處置等環節中的合規性,能防止組織出現資產流失或浪費的情況。
3.產出維度。產出維度主要考察的是職責履行情況和目標完成情況。職責履行情況反映了各部門是否按照預算和職責要求完成了工作任務,能夠幫助組織準確衡量各項工作的開展質量及效果。而目標完成情況則注重對活動或項目的設計效果進行衡量,有利于組織了解活動或項目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從而通過設定可量化目標、建立信息反饋和目標跟蹤系統等方式,確保預算資金的合理使用。
4.效果維度。效果維度是對項目的整體效果的綜合性評估,通常包括工作成效評估和社會效益評價兩方面內容。其中工作成效評估是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層面對項目成果進行量化評估,能夠幫助組織全面了解項目的實際效果;而社會效益評價則注重項目對社會、環境等產生的效益及影響。譬如一個環保活動或項目雖然能為組織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組織還應分析它能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為此,組織應借助社會調查、專家評估、環境監測等手段,對其進行全面、客觀地評估。
(三)權重分配
權重分配在整體支出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科學的權重分配,能保障各項指標的重要性得以體現,使評價結果更加準確、客觀。并且通過權重分配,組織可以明確各項指標的優先級,為決策者提供更加科學的決策依據。即在權重分配中,組織應明確整體支出預算績效評價的維度和具體指標,選擇出諸如德爾菲法或層次分析法等權重分配方法,隨后根據相關方法所收集、獲取的數據,進行指標“權重值”計算,從而得到相應的指標權重系數。
四、整體支出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優化
(一)提高評價指標體系時間空間的多維度應用
首先在時間維度上,組織應將預算績效評價過程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階段。在預算編制階段,為提高預算管理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組織應引入“績效目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等評價指標,或者設立預算編制準確性指標,評估預算與實際需求的契合性與匹配度,從而避免資源的浪費或利用不足等現象的發生。而當預算開始執行時,組織應監控預算執行進度,通過引入“預算執行率”和“預算調整頻率”等評價指標,來評估其執行情況。或者制定風險預警機制,發現并應對各類潛在風險。當預算執行完成后,組織應制定預算完成率和資金使用效率等指標,來全面評估預算執行的最終效果。
其次在空間維度上,組織應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綜合性的考慮。在宏觀層面,要借助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掌握組織整體的績效情況,從而為政策制定和調整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或者通過對比不同組織的績效數據,及時識別出行業、產業的共性問題和發展趨勢,為管理者提供一系列可靠的決策依據。而在微觀層面,組織應持續細化績效評價指標,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責任和目標,從而使組織中各部門及各崗位職工能夠積極參與到整體支出預算績效評價工作中,提升組織的經營效應。
(二)營造管理環境推動預算與績效管理一體化
整體支出績效管理,本質上是對預算管理和績效管理的深度整合,目的是實現組織財政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組織的業務水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持續優化、完善管理環境,推進預算管理及績效管理的一體化發展,轉變傳統管理模式,打造一個以績效為導向的新型管理模式,從而使績效管理與預算編制、預算執行、預算監督等多個環節,緊密、充分、全面的結合起來。首先在預算編制階段,組織應引入績效管理理念,不僅要分析資金的分配和使用,還要評估資金的使用效益,將可行性、相關性、合理性審核納入考核框架中,提升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其次在預算執行階段,組織要拓展資金使用視角,通過構建完善的評估機制,對各項資金的使用效益進行全面、綜合、科學性的評估,從而使各類項目或活動的資金應用,更契合組織或社會發展的需求。最后在預算監督階段,我們不僅要關注內部資金的使用、執行、支出情況,還要關注組織的外部責任,對其服務質量、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監督。此外,組織為營造良好的管理環境,還應加強信息化建設,確保績效管理與預算管理數據得到實時共享及動態監控。
(三)對現d013c1f734fa5e53583c57855ded3aefef0a09cc0bc3b301fe3ef3d66b05c7bd有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有針對性的再完善
整體支出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需要隨著內部需求和外部環境的演進,進行動態調整與優化。通過定期評估指標體系的有效性、及時發現并修正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或者通過關注行業發展趨勢和研究成果,確保指標體系與組織需求保持一致,從而為組織的財務管理和績效評價提供有力支持。首先,要定期驗證“評價指標體系”的“有效性”。即全面審查、驗證對各項評價指標的相關性、可操作性、以及是否能真實反映組織績效。其次,及時修正和改進“評估中發現的問題”。例如,如果某些指標比較復雜或難以量化,組織應簡化指標或尋找替代指標。再次,企業應關注行業發展趨勢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時調整和更新“評價指標體系”。例如,增加與數字化相關的績效指標,如數據分析能力、線上業務占比等。最后,為了保障指標體系與組織需求保持一致,應定期與各部門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期望和需求,并結合這些需求和期望對“整體支出預算績效指標體系”進行調整。同時,也要收集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反饋信息,全面、充分、有效地了解組織的績效表現。此外,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調整,某些評價指標可能不再適用,而新的政策導向又要求組織引入新的評價指標。因此,組織應著重關注政策動向,確保指標體系與政策保持一致,從而反映政策變化對組織績效的影響。
五、結語
整體支出績效管理是一個以部門預算資金為對象,以促進部門有效履職為導向的績效管理活動。能夠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整體效益,對組織經營管理及長期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又能提升預算績效管理的針對性、全面性,使預算績效評價更加規范化、科學化、有效化。所以,應結合國家政策性文件、行業經驗及模型依據,不斷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賦能各項績效管理工作的開展,提高組織發展及決策效益。
主要參考文獻:
[1]吳秋生,馬婧媛,江雅婧.利率市場化與企業應計盈余管理遏制[J].國際商務財會,2023(09):12-21.
[2]戚琴霞.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績效的研究——以海爾智家為例[J].國際商務財會,2022,420(18):42-46.
[3]張雪,張楠,吳武清.數據資產的會計計量問題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22,403(01):72-78.
[4]劉守鵬.新時代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國際商務財會,2023,430(04):57-60.
責編: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