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編纂鄉鎮志、村志是助力文化振興的有效途徑。鄉鎮志、村志是鄉村的重要文化資源,對于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促進鄉村振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鄉村振興持續推進的時代背景下,鄉鎮志、村志蘊含的文化價值日益凸顯,是構成鄉村振興戰略的組成部分。地方志應秉持“修志為用”的發展理念,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大局,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助推鄉村全方位、高質量振興[1]。
一、方志編修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方志對鄉村的歷史文化、鄉風民俗、軼事掌故、自然風光等進行了詳細記載,對于搶救歷史資源、弘揚傳統文化、促進招商引資、啟迪鄉村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還原歷史,留住鄉愁
鄉鎮志、村志就像一扇扇窗,留住了鄉村文化的根與魂,訴說著鄉村的前世今生。鄉鎮志、村志是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歷史脈絡與發展記憶,是鄉村價值全方位、多角度的承載和展示。鄉鎮志、村志的編寫能激活群眾的參與熱情,凝聚群眾的集體智慧和力量,激發群眾對故鄉故土的懷念和追憶,是一種感情寄托和精神回歸。例如,在編纂《四合永鎮志》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在外的圍場籍、四合永籍人士的大力支持,也讓域內鄉村醫生、教師、種植大戶、基層干部、在讀大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大家不遠千里、不計報酬、不辭辛苦,共同回憶過去,挖掘傳統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史料,努力為自己家鄉的方志建設貢獻力量。
(二)傳承文化,展現特點
鄉村振興需要與鄉村人文地情的記錄緊密結合,讓村落的文化得以延續,讓村落的發展有依可尋。木蘭圍場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獵苑,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居民在這里繁衍生息,蘊藏著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千余年的遼金文化和300多年的大清木蘭秋狝文化。木蘭圍場從新石器時期有人類居住開始,到戰國時期的古墓群,燕、秦時期的長城,遼金時期的古城遺址,元朝的白塔,再到境內現存的康熙、乾隆、嘉慶三位皇帝御筆所書的碑刻等眾多的文物古跡,孕育了豐厚獨特的滿蒙文化。曾經的72圍涵蓋了全縣312個行政村,境內現存歷史遺跡60多處,歷史傳說不計其數。2017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縣”)《廟宮村志》正式出版,充分展現了廟宮和圍場的特色文化和歷史故事,讓更多人認識了清王朝幾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狝”大典的必臨之地。2021年,廟宮村入選“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監測合格名單。
(三)感化民眾,涵養正氣
鄉鎮志、村志是增強文化自信、筑牢鄉風文明根基的重要抓手。志書中記錄的先進人物、模范事跡、優秀文化及先輩們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能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服務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涵養鄉村新風尚。2024年6月,哈里哈村和八十三號村的村民們前往哈里哈村史館進行參觀,村史館里陳列著豐富的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紅色基因的傳承案例,特別是對脫貧攻堅這場“戰役”的展示,讓村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艱苦奮斗的重要性,激發了兩村村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紛紛表示要將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以志資政,服務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了解歷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這是我的一個習慣。過去,我無論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這樣做,可以較快地了解一個地方的山川地貌、鄉情民俗、名流商賈、桑麻農事,可以從中把握很多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可謂開卷有益”[2]。鄉鎮志、村志全面真實反映鄉村發展與變化的歷史進程,展現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彰顯艱苦創業的輝煌歷程,對各級領導、專家學者了解和研究鄉鎮的歷史和現狀及鄉村振興問題,制訂發展規劃、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的重要依據。圍場縣旅游康養產業建設項目的確立,就是在查看縣志和部分村志的基礎上,開展調查研究并提出對策建議,最終形成資政報告,促進了產業的形成。
二、方志編修助力鄉村振興的方式
修以致用。鄉村志中記載的資源稟賦、基礎設施、人文地理信息等,對發展鄉村旅游、規劃農業生產、推廣特色產業具有重要作用。將方志工作融入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找準結合點和著力點,做好資政應用大文章。
(一)以志聚賢,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圍場縣近年出版的縣志、鄉鎮志、村志中都記載了古今名人事跡。通過搜集、整理、宣傳名人事跡,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吸引越來越多的鄉賢回鄉創業,既激發了域內人員致富的內生動力,也為域外人才回饋家鄉提供了平臺。2023年1月,圍場縣委、縣政府在查閱圍場多部縣志、鄉鎮志、村志和年鑒的基礎上,召集圍場籍在外企業家,成功召開了圍場籍在外企業家代表座談會,并且與多家公司簽訂了投資意向書。
(二)融合文旅,為鄉村旅游提供基礎支撐
方志中記錄的名勝古跡、民俗風情、非遺傳承、歷史傳說等是促進文創產業發展、衍生新興業態的基礎,為推進旅游宣傳、促進精品旅游線路開發、實現旅游資源共享提供了充足的資料支撐,推動了文旅深度融合。圍場縣通過方志平臺開發并推廣了“印象木蘭圍場七十二圍”“滿族風情小鎮”“冬捕節”“詐馬宴”等一系列特色文化旅游項目,助力圍場縣先后被評為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河北省生態旅游示范區。
(三)借鑒智慧,為鄉村治理提供參考依據
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在研究“三農”問題、制訂發展規劃、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時,都會借鑒史志,通過史志的翔實記載,挖掘當地的治理智慧,用歷史經驗構建鄉村治理體系,完善鄉村治理制度,提升鄉村治理效能[3]。在今后的鄉村志書中,將鄉村的先進人物、模范事跡等記入史志,進一步弘揚好人好事、友鄰互助、公序良俗等正能量,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四)挖掘特色,為鄉村振興夯實產業基礎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特色是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通過認真梳理志書中關于資源稟賦較好、具有地域特色、擁有一定規模、經濟效益高的助農增收產業資源[1],圍場縣委、縣政府理清特色產業發展脈絡,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引導群眾從村志中找靈感,找出了產業發展新路子。近年來,全縣涌現了“一林生四財”“一地生四金”等多個新興特色產業,既拓寬了群眾的增收途徑,也釋放了生態紅利。
(五)弘揚精神,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動力
方志在教化民心、引導群眾德治自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圍場縣是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在林業部直屬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建立之前,全縣人民響應當時圍場縣委、縣人民委員會的號召,經原河北省人民委員會批準,于1958年11月在壩上大腦袋山建立了圍場縣塞罕壩國營機械林場,為林業部直屬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為有了方志的記載,這段寶貴的記憶才能留在圍場人民心中。如今,圍場人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弘揚塞罕壩精神,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走出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新路子。
三、怎樣做好方志編修工作
目前,縣級以上行政區域方志編修都已按要求嚴格落實,鄉鎮志和村志編修仍存在短板。
(一)爭取領導重視,創新工作機制
方志編纂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機構改革后,檔案方志工作由地方黨委直接分管,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檔案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視,給方志編修工作帶來了難得的時代契機。方志工作者應牢牢把握機會,爭取黨委、政府對地方志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堅持黨委領導、黨史方志部門組織實施、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各方支持、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的工作格局。通過加強頂層設計,積極組建編纂團隊,制訂編纂方案,申請專項資金,統籌協調鄉鎮、村大力宣傳方志的意義和價值,提高村民編纂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打通方志編修“最后一公里”,為鄉鎮志、村志編修工作開創良好的環境。
(二)選好試點單位,強化以點帶面
受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鄉鎮志、村志編修大面積、統一推進的難度較大。可依據“試點先行、打造標桿、總結經驗、逐步推進”的工作思路,考慮經濟發展水平、軟硬件基礎、編修的迫切性、地方文化底蘊等多方面因素,選取試點地區優先開展編修工作。將編修較好地區的先進做法和典型經驗廣泛宣傳,引領其他地區學習借鑒,形成以點帶面、成熟一個跟進一個、分步實施、梯次推進的局面。
(三)加強隊伍建設,夯實編修基礎
高質量的志書要有人才保障,通過辦班培訓、以會代訓、以研代訓等方式,提高修志隊伍的整體素質。首先,選拔具備修志知識、寫作能力強、熟悉當地情況的主編;其次,組織業務培訓、點對點指導,動員專家學者、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等積極參加編纂,并且進行業務培訓,提升整體業務水平,解決記述難題;再次,贈送成品,廣泛閱讀,將成功出版的鄉鎮志、村志發給廣大編纂工作者,讓大家通過閱讀了解方志編纂體例和要求,學習行文規范;最后,加強審稿把關,將初稿交由縣級以上專家審閱,提高方志質量。
(四)落實保障機制,激發編纂動力
加強表彰與獎勵,對優秀的方志作品要廣泛印發,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優秀成果。同時,對方志編纂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加大物質和精神獎勵,推動方志工作再上新臺階。最后,加強考核,制定考核辦法,進行考核通報,調動方志編纂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曾艷.雅安地方志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探索[J].巴蜀史志,2022(3):114
[2]周錦紅.鄉賢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以福建省漳州市為例[J].三晉基層治理,2021(5):35-40.
[3]楊海峰.充分發揮地方志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N].光明日報,2023-02-16(6).
基金項目:承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課題編號:CDSZYKT-2024092)
作者單位: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