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史檔案是高校建立、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歷史記錄,是傳承學校文化底蘊、彰顯學校辦學成就和構建師生集體記憶的重要資源,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和開發價值。對高校校史檔案資源進行挖掘和開發,對于在校師生、學校乃至國家和整個社會都具有顯著的積極意義。然而,校史檔案因其形成年代較為久遠、形成場景較為分散、管理機構多經變更等,在保存保管、整理基礎、數字化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使后續開發工作面臨著不小的挑戰。為了有效提升高校校史檔案資源開發成效,進一步發揮校史檔案價值,有必要針對目前校史檔案資源開發工作中面臨的難點問題,采取相應解決方法。
一、高校校史檔案資源開發的意義
(一)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
校史檔案承載著學校的建立和發展歷史,校史檔案中的人物、時間、地點組成了一個又一個鮮活而生動的校史故事。對高校校史檔案進行開發,從中挖掘不同主題的事跡內容,產出包括圖書、展覽、文創產品及雕塑造型等物質景觀在內的一系列文化資源,可以很好地滿足在校師生及其他社會公眾的學習、閱讀、觀賞等文化需求。
(二)服務學校的高質量發展
校史檔案保存了學校不同時期的制度文件,記錄了學校各個階段的辦學成果。開發高校校史檔案資源,對高校規章制度、管理辦法、學科歷史、專業設置等檔案進行編研,形成相關范本、指南等參考資料,可以幫助學校從歷史經驗中汲取養分,為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設立及修訂提供借鑒[1],并且在辦學理念的解讀、辦學特色的提煉和教學評估、專業認證中發揮積極作用[2],進而更好地服務于學校高質量發展,為學校中心和全局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弘揚積極的價值觀念
紅色是中國高校的精神底色,高校校史檔案記錄了大量我們黨領導高校師生開展革命斗爭和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感人事跡,特別是一些歷史悠久的百年學府所留存的校史檔案,無不因發軔于特定歷史背景且深深扎根于中華大地而帶有強烈的國家性、民族性和文化性表征[3]。對高校校史檔案中與民族大義、國家發展、時代精神緊密相關的歷史資料進行挖掘開發,產出各類校史編研成果,有助于弘揚積極的價值觀念,營造健康的文化氛圍,在推動構建優良校風、學風的同時,增強師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進而提高凝聚力,增進文化和國家認同。
(四)促進檔案意識的提升
高校檔案機構在開發校史檔案資源,為師生、學校乃至國家和社會服務的同時,也能夠發揮宣傳檔案工作自身意義、彰顯檔案工作重要價值的作用,即以開發促進學校整體檔案意識的提升,以最直觀鮮明的方式提醒師生在日常工作和學習生活中注意養成保存、整理和積累相關檔案的習慣,為高校檔案工作的開展營造更好的環境,爭取得到更大的支持。
二、高校校史檔案資源開發的難點
盡管校史檔案資源開發對師生、學校乃至全社會具有顯著意義,但在實際工作中,受制于歷史時期和當下檔案管理技術和水平,高校校史檔案資源開發仍然面臨不小的困難。立足于實際工作,發現目前高校校史檔案資源開發的難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校史檔案資源不豐、結構失衡
檔案開發以檔案資源為基礎,檔案資源建設情況很大程度地影響著檔案資源開發的成效。很多高校,特別是建校較早的高校,受制于早期檔案保管意識的薄弱、檔案保管技術的落后、特殊年代對檔案資料的銷毀等因素,館藏校史檔案資源并不豐富,學校各個歷史時期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所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信息記錄并未被齊全完整地保存下來。特別是一些高校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多次拆分、合并、重組、遷址等,一定程度上也給高校檔案工作的穩定性、持續性增加了難度,導致部分時期或某些學部留存下來的檔案較少,使后續進行校史展覽等檔案資源開發工作時缺乏有力的材料支撐。同時,高校校史檔案中文書檔案占比極大,尤以黨群、行政類公文居多,可供開發的老照片和實物檔案較少,無法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地反映相關歷史事件。
(二)校史檔案整理基礎較弱、挖掘難度較高
雖然檔案工作遵循統一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理,但不同時期高校采用的檔案分類整理及編目方法并非一成不變。例如,早期多用大流水、小流水編目方法,1995年《高等學校檔案實體分類法》頒布后,多采用十大類分類方法。同時,由多個學校合并組建的高校校史檔案一般會根據來源分為多個全宗,鑒于不同高校機構設置的差異性和具體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不同全宗校史檔案的整理情況可能會存在較大差異,某些全宗內檔案目錄結構清晰并能準確反映檔案內容,便于進行校史檔案的檢索、梳理和挖掘。然而,某些全宗內的檔案目錄可能同時存在多個分類體系,甚至一些校史檔案如老校徽、設備儀器等實物檔案等并未被體現在目錄之中,導致后期校史檔案開發工作難度較高。
此外,因為形成年代久遠,很多文書類校史檔案多為鋼筆、毛筆手寫,字跡潦草并伴有墨水褪色等問題,檔案數字化及全文識別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而一些照片檔案,因為缺乏背景信息,能夠著錄的項目極其有限,極大地影響了檢索效率,不利于編研人員后期進行校史檔案的發現、挖掘和開發。
(三)校史檔案開發形式單一、影響力有限
校史檔案作為高校重要的記憶資源,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開發模式[4],開發成果主要表現為大事記、年鑒、校史叢書等文獻編纂出版物,與校史主題相關的檔案圖文或實物展覽,以及借助檔案館網頁、微信公眾號等校內媒體平臺發布的專題推文、校史紀錄片等。上述開發形式相對傳統,而且基本著眼于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主題宏大、聚焦點單一、同質化程度較高,容易造成受眾的審美疲勞,開發者未對不同群體的差異性需求進行深入分析,不能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同時,開發者多是按照時間順序對相關校史檔案進行線性排列或圍繞一定主題進行模塊化組合,在開發過程中未能充分利用知識圖譜、VR等數字技術,產出成果實物傳播范圍多局限在校園內部,校史文化輻射及影響力有限。
三、高校校史檔案資源開發的對策
針對目前高校校史檔案資源開發的主要難點,需要高校檔案館、校史館聯合學校宣傳部、校友辦等多部門力量,從加強前端資源建設基礎工作、充分結合信息技術手段、調整資源開發思路和切入點、加大開發合作力度等方面入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以提升校史檔案資源開發成效,助力校史文化的提煉和發揚。
(一)多渠道開展校史檔案征集工作,豐富館藏校史檔案資源種類
針對高校館藏校史檔案不豐、結構失衡的問題,需要多渠道廣泛開展校史檔案征集工作以填補館藏空缺。為此,高校檔案館應主動聯合校友辦、宣傳部等有關部門,借助學校網站、公眾號等線上媒體平臺,積極發動教職工、在校學生及已經畢業的老校友,提供校史檔案或檔案征集線索,搜尋具有保存價值的各類校史檔案。為了更好地調動校友的積極性,可以采取表彰、贈送檔案復制件和給予適當的經濟獎勵等形式對配合校史檔案征集工作的個人予以激勵。同時,高校檔案館也要下沉基層,深入校內各二級單位查漏補缺,將可能散存在教職工個人手中的老照片、圖書、教學工具等各類校史檔案征集進館。此外,還可以嘗試從現有館藏資料中尋找線索,前往一些同源的兄弟院校或校址所在地的綜合檔案館,查找與本校建立、發展過程有關的檔案資料。而針對留存檔案較少的歷史決策、事件、人物等,檔案館應盡早圍繞相關主題制訂口述史采訪方案,積極聯系老教授等校史親歷人員,通過開展口述史采訪的方式,形成口述檔案,以此印證、補充現有檔案材料。
(二)加強檔案數據系統建設,提升校史檔案挖掘能力
考慮到各歷史時期遺留的諸如檔案分類體系不統一、整理基礎較差、照片檔案缺乏背景信息等問題,檔案館一方面應充分發揮能動性,對學校各歷史時期檔案實體和數字化情況進行系統的清查、梳理和統計,做到對館藏檔案數量及內容均心中有數,必要時在尊重檔案原始狀態的前提下對整理不到位的案卷進行重新調整;另一方面結合當下新興的信息技術,建立專門的校史檔案數據庫,用于存放全文數字化的歷史時期檔案和后期征集得來的校史檔案。在此基礎上,重點加強檔案相關數據系統的建設。例如,可以嘗試開發新的聲像檔案管理系統,利用人臉、標志性建筑物和特定場景的抓取、分類及識別技術輔助明確老檔案的時間、地點、人物等關鍵要素,以新技術的智能彌補歷史檔案背景信息的缺失,提高檔案資源發現的效率和準確率,為后續校史檔案開發人員進行校史檔案的深度挖掘提供便利。
(三)豐富校史檔案開發視角,兼顧不同受眾需求
高校校史檔案資源開發形式傳統、主題宏大、聚焦點單一,從根本來說是思維模式固化導致的結果,從中可以看出校史檔案開發人員文化創新意識的淡薄和對受眾需求的不了解。高校肩負著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的艱巨使命,高校校史檔案資源開發工作服務于學校立德樹人的首要任務,這一天然使命決定了校史檔案開發重點是具有突出育人價值的重要決策、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但這并不意味著開發工作只能以此為切入點;相反,高校校史檔案資源開發應當考慮受眾多元的、個性化的文化需求,開展風格多樣的校史敘事,避免千篇一律的說教式開發。高校檔案館須在繼續關注校史中重要決策、事件和人物的同時深入群眾,以師生、校友乃至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為導向,從國家到地方、從文化到經濟、從群體到個人等多個角度切入,既要充分挖掘校史中先輩們響應國家戰略、服務經濟建設、推動行業發展、促進文化交流等振奮人心的故事,突出展示學校辦學定位、辦學成果,也要關注與普通師生、校友密切相關的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美好校園生活的溫馨記憶。例如,可以選擇校門的變遷、校名題詞背后的故事、校園景觀的變化等開展檔案編研,形成一系列趣味性、可讀性較強的推文、專題片或文創產品,向校內師生和社會公眾推送,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同時,敢于尋求突破,積極創新開發成果的表現形式,在出版物、展覽、視頻、網頁等形式之外,結合可視化、VR、AR、數據關聯、知識圖譜等數字人文技術,進一步拓寬校史檔案開發的深度和廣度,為受眾提供多感官的校史文化體驗。
(四)推進校史檔案開發合作,實現檔案史料活化利用
相較于綜合檔案館,高校檔案機構在建制、規模、資金、設備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部分高校沒有專職的校史研究人員,也沒有足夠的專項經費對開發工作予以保障。因此,要想解決高校檔案資源開發所面臨的資源匱乏、挖掘難度大、開發形式單一等問題,有必要積極推進校史檔案開發合作,最大限度地整合可利用的人員和物質條件。一方面,高校可以與綜合檔案館、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或其他高校開展合作,通過館藏資源的互相補充實現檔案資源共建,通過聯合推出檔案展覽、檔案文獻匯編等作品實現檔案資源共開發。另一方面,在國家文化發展戰略轉型、數字技術進步、社會歷史文化素養提高等因素合力作用下,高校可以在開發校史檔案資源、進行校史文化宣傳工作時預留穩定的反饋通道,充分發揮廣大觀眾的智慧和力量,方便觀眾在利用校史檔案資源開發成果的同時,為校方提供其他尚未掌握的開發線索、資源和思路,即在檔案開發過程中融入受眾群體思想,進而增益檔案史料的價值,實現檔案史料的活化利用[5]。
參考文獻:
[1]王卓.高校校史檔案對校園文化建設作用探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8.
[2]李麗環,龐永真.高校特色校史資源開發路徑研究[J].浙江檔案,2021(5):52-54.
[3]魯昆洪,毛菊.面向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校史檔案記憶再生產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3(6):119-127.
[4]劉偉.新時代高校校史檔案資源開發新視角與新路徑[J].陜西檔案,2021(5):44-46.
[5]楊光.檔案史料的活化與民族敘事的創新[J].檔案與建設,2024(1): 37-43.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