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全民健身發展的新階段,以居民體育鍛煉的必要性為出發點,分析居民體育鍛煉的現狀,提出優化策略。居民體育鍛煉的現狀:對體育鍛煉的功能認知有所提升,體育鍛煉的形式也越加豐富。但因體育鍛煉的方式較單一,資源配置相對不足,從而影響人們鍛煉的持續熱情。優化策略:加強居民體育鍛煉的宣傳教育;完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基礎體育設施建設力度;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體系;重視青少年體育教育工作;建設以學校為依托的社區體育中心。
關鍵詞:全民健身 體育鍛煉 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19-016-3-TBB
引言
體育強國戰略正在穩步推進,我國體育事業也邁入新征程,步入全民健身時代。“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中,再次明確倡導主動健康理念,提出以體育促健康理念。全民健身已成為國家戰略,在具體實踐中,居民對體育鍛煉的認知逐漸提升,體育鍛煉整體水平也有所提升,參與形式也更加豐富,但由于資源配置不足和體育設施滯后等問題,影響居民的鍛煉熱情,需進一步采取優化對策。
1、居民體育鍛煉優化的必要性
國民體質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根基,也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所在。國家歷來重視居民健康問題,早在“十三五”時期,便明確提出健康中國戰略部署,要求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不斷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經過一系列改革,當下國民健康水平較以往已有提升,然而,距實現健康中國目標仍有一段距離。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的通知,提出以體育促健康理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深化體衛融合,舉辦全民健身主題示范活動,倡導主動健康理念,普及體育鍛煉促進健康知識。構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公共體育場館和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共享,擴大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場所覆蓋面。保障學校體育課和課外鍛煉時間。落實國民體質監測制度,推動國民體質監測站點與醫療衛生機構合作,在有條件的社區醫療衛生機構設立科學健身指導中心。針對特殊人群開展體育健身指導,加強非醫療健康干預,建立完善運動處方庫,推進處方應用。至此,全民健身已成為國家戰略,并讓越來越多人達成共識。積極對居民體育鍛煉進行優化,不僅是對國家相關戰略的落實,更重要的是服務于居民日常生活。定期運動可以有效提高個體的身體素質,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預期壽命。逐步引導居民建立正確的體育鍛煉意識,增加體育鍛煉時間和頻率,提升全民身體健康水平。居民參加體育鍛煉,不僅能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在心理健康上也有極大的助力作用,減少焦慮和抑郁情緒。居民開展體育鍛煉,可為身心健康提供助力,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積極向上的全民健身環境氛圍,努力達到“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目標。
2、居民體育鍛煉現狀分析
2.1、體育鍛煉方面
分析居民體育鍛煉的現狀,必須從居民參與日常體育鍛煉的情況出發。據相關調研顯示,在2010-2021年,我國城鄉居民體育鍛煉頻率同步增加。居民越來越重視體育鍛煉和身體健康,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推出和實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到各種體育活動中,參加體育鍛煉活動的意識逐漸增強。但由于工作壓力的增大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難以找到足夠的時間進行規律的體育鍛煉。加之一些地區的體育設施和資源分配不平衡,影響了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和機會。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有所差異,部分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是為了增強體質休閑娛樂,也有部分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是為了達到減肥健美或減壓等目的。居民鍛煉主要以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為主,雖然目前多數體育運動項目群眾喜聞樂見,但不同體育運動形式適應人群有所差異。從體育鍛煉的目的和形式來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體育鍛煉的功能認知有所提升,體育鍛煉的形式需求也越加多樣。但由于資源配置相對不足,從而影響人們鍛煉的持續熱情。
2.2、資源配置方面
在居民體育鍛煉現狀分析中,除了個體體育鍛煉的相關要素外,應著力從資源配置方面考慮。從目前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健身設施來看,一般以公共設施為主,如社區內部的健身步道、騎行道,全民健身中心等普通器材。也有少部分居民為謀求更豐富的健身方式,采用家庭購買健身器械,或前往社會營利機構健身。但多數群眾因資源配置不足,難以獲取有效的健身資源,使得體育鍛煉積極性不強,產生懈怠心理。目前社會層面上的體育鍛煉設施設備有待完善,許多小區配備的全民健身設施存在老舊破而無法使用。當前鍛煉設施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運動需求。應加強政策引導和監督管理,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體育設施建設和運營,促進城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健康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體育健身需求,推動全民健身事業向縱深發展。
3、居民體育鍛煉優化策略思考
3.1、加強居民體育鍛煉宣傳教育
從以上現狀分析來看,想要切實促進居民參加體育鍛煉,首先應從居民體育意識層面入手,強化居民主體意識,逐步引導民眾自發參與群眾體育,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為了引導居民正確認識體育活動的重要價值,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自主融入全民健身活動中來,應加強宣傳工作,切實激發居民對運動的參與熱情。國家針對全民健身,也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從以往的調研情況來看,民眾對這些政策措施的了解仍不足,證明宣傳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大。為此,應在居民周邊開展有計劃、有質量的體育運動宣傳工作,切實增強居民體育鍛煉意識。另外,要積極發展群眾體育,為群眾增加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提高活動的創新性,切實增強群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相關部門應借助合適的契機,加大宣傳力度,著力提升民眾的健身熱情。如全國范圍內的體育活動或者地區范圍內的體育大事都可作為宣傳全民健身引導民眾科學健身的重要機會,在全社會全面普及科學健身知識,逐步引導民眾,養成科學健身習慣,用現有的體育資源,不斷為民眾開展和策劃具有吸引力的體育賽事活動,提升民眾參與熱情,讓民眾參與趣味賽事,為群眾體育打下堅實基礎。
3.2、完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從完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入手,為居民體育鍛煉奠定基礎,達成體育促健康的目標。從日常最簡單的體育鍛煉方式入手,將體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保證滿足居民的健康需求。從社區內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入手,不斷加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力度,完善內部服務體系和機制。社區內部的公共服務構建資金支持,除了依靠政府提供保障外,也可嘗試從社區融資獲取保障,共同為群眾體育發展貢獻力量,為居民健身提供有力的基礎保障。在探索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應著重分析社區內部的人員構成,并根據人員形式,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盡量滿足不同人群的體育運動需求。以往社區體育活動多以老年人體育活動為主,無法滿足大部分群體的主動健身需求,為擺脫這一困境,社區體育活動應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架構下,加以創新升級。在社區內部成立專門的群眾體育組織,通過調研分析,貼合居民的自主健身需求,實現健身活動社區化。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打造更加健康、更有活力的社區體育環境。
3.3、加大基礎體育設施建設力度
使用體育設施健身是居民健身的重要途徑,良好的體育設施可以提高居民的鍛煉興趣,為居民體育健康做貢獻。為切實改變居民體育健康現狀應加大基礎體育設施的建設力度,保證居民參與群眾體育的基本條件。從現有居民周邊的免費體育設施構成來看,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所能滿足的體育運動需求有限。日益多元的體育運動形式不斷涌現,以往建設的體育場地和設施,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居民很難開展新型體育運動,影響了居民參與群眾體育的積極性。加大基礎設施的保障,不斷引入新型的體育運動設施,確保居民能夠多元化開展鍛煉。另外,在不斷完善體育公共設施的過程中,應制定與之相匹配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從而為居民體育鍛煉營造更好的環境。公共體育資源和社會上的相關資源,都應遵循國家制定的有關法律規定,能夠保證體育資源供給服務,邁入法治化進程。為提升基礎體育設施的建設服務水平,利用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嘗試為居民體育鍛煉提供網絡健身平臺支持,完善各種網絡信息。加大體育公共設施建設的專項資金支持,不斷優化和補充公共體育設施構成,為居民體育鍛煉提供有效健身條件供給,也進一步促進居民健康目標達成。
3.4、完善社會體育指導隊伍體系
積極推動社會組織等非政府主體的發展,全面構建新發展格局,重視社會體育運動組織的培養,逐步吸納各類體育需求人群融入體育鍛煉活動中。不斷探究適應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體系,有利于提高居民體育鍛煉的科學性,解決居民體育健身中因專業性不強、專業能力不足導致的鍛煉傷害事故問題。有了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能進一步在全社會層面形成公共體育供給服務長效機制,這將不斷促使居民參與體育運動,提高健康水平。近年來體育事業發展迅速,但群眾體育的開展效果仍有待優化,是一項漫長且系統性的工作。為了保證居民群眾體育鍛煉期間的健康水平,避免出現意外事故,設置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應盡量貼合民眾身邊,切實為民眾提供體育鍛煉指導意見。如在社區內部設置若干名體育鍛煉指導員,并提升指導員的專業能力,為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在體育事業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公共體育逐漸得到深化,有了更多豐富的形式,通過完善社會體育指導隊伍體系,能進一步實現服務到位、結構合理、多層次的健身指導服務效果,切實滿足居民實際鍛煉服務需求。
3.5、重視青少年體育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必須在不斷完善群眾體育的過程中,重視青少年的體育教育工作,從而培養青少年體育運動意識,主動參加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在群眾體育賽事中,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不僅有利于提高體育技能水平,而且可以通過青少年來影響群眾體育的發展,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我國對青少年的體育健康重視度極高,青少年作為健康中國的未來、國家發展的希望,其體育健康問題不容忽略。從近年來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來看,呈現下滑趨勢,其本質原因與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鍛煉機會較少有很大關聯。提升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必須在社會層面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教育的工作,發揮好教育載體以及其他社會單位的積極引導作用。如學校內部應著力改變體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盡量以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為核心,社區也應擔起重任,在安排社區體育活動中,照顧到青少年的體育運動需求,豐富體育活動形式,提高創新度,引入時下青少年喜愛的運動項目。重視青少年體育教育工作不僅對青少年個人發展至關重要,也對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政府、學校、社會和家庭應共同努力,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體育教育資源和機會,實現青年全面發展的目標。
3.6、構建以學校為依托的社區體育中心
在發展群眾體育的過程中,必須解決群眾體育的場地設施問題,除了要加大現有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外,應構建以學校為依托的社區體育中心,利用校園豐富的體育運動設施器材及體育場地,為群眾體育提供重要支持。尤其在國家體育強國戰略的指引下,校園內部現有的體育場館設施正在向著現代化方向發展,積極發揮學校體育設施及場地的作用優勢,更好地服務居民鍛煉需求。學校與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共享是解決我國當前群眾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有效途徑。場地共享不足,學校體育場地補償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有關部門應和學校共同制定詳細的方案,如居民實名制進校鍛煉或成立專門的居民進校管理小組,保障校園安全的同時發揮學校場地的優勢。構建以學校為依托的社區體育中心,進一步擴大群眾體育活動場所,為群眾體育健康奠定堅實基礎。
4、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國民健康不僅僅是個人幸福的關鍵,更是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基礎。探究體育鍛煉活動對居民健康的促進作用,以促進全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不斷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居民認知,提高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水平,提高基礎體育設施建設成效,切實提升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參與積極性,從多維度促進居民體育鍛煉行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共同推動居民體育健康事業的發展。只有通過不斷努力,從多個方面推進居民體育事業,才能夠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目標。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基礎體育設施建設力度、完善社會體育指導隊伍體系、重視青少年體育教育工作、構建以學校為依托的社區體育中心以及多維度推進體育健身活動,實現全民健康的目標,實現體育促健康理念,為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16).
[2]鐘華梅,王兆紅.我國大陸居民體育鍛煉參與決策及體育鍛煉時間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2016年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03).
[3]魯肖麟,繆曉雷.中國居民體育鍛煉城鄉差異的內在機制與變化趨勢(2010—2021)[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4,47(03).
[4]彭英,唐剛,位可娜.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社會開放的安全風險規避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02).
[5]孫成林.我國全民健身體育場地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38(05).
[6]楊灼芳,梁麗輝.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及其機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06).
[7]牛嘉琦,張偉波,楊蕾.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分析及改善策略[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21).
作者簡介:韓光璞(2000-),男,漢族,山東淄博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