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資本對于提升村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體育賽事是村民社會資本建設的重要工具。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等方法,梳理南粵古驛道體育賽事提升村民社會資本的實踐經驗與啟示。研究認為,南粵古驛道體育賽事提升結構性社會資本、增強關系性社會資本、豐富認知性社會資本。借鑒實踐經驗,帶來以下啟示,即優化網絡結構,促進社區合作與集體行動;加強合作與信任,構建互惠支持體系;促進認知共享與知識傳播,遵循規范與認同。
關鍵詞:南粵古驛道體育賽事 結構型社會資本 關系型社會資本 認知型社會資本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19-040-3-ZL
居民社會資本指的是存在于個人或群體之間的關系網絡、信任、規范、互惠行為等無形資源的總和。作為社區活動的一種重要形態,體育賽事不僅是一種體育競技活動,更是社會資本建設的一種重要工具。目前,學界主要關注社會資本的結構特征,包括網絡的密度、廣度、中心性,以及這些結構特征如何影響資源的流動、信息的傳播和社區的凝聚力,側重于社會資本的動態變化、社會資本的價值功能等。在體育賽事與社會資本的關系方面,側重于大型體育賽事對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影響,而對農村居民社會資本的影響機制研究相對較少。
南粵古驛道作為嶺南地區歷史悠久的交通網絡,不僅承載著古代商貿、文化交流的功能,也見證了歷史變遷,是重要的文化遺產。近年來,全民健身、鄉村振興、文化旅游日益興起,體育賽事作為一種新的形式,開始與古驛道相結合,如定向越野賽、徒步、馬拉松等,不僅吸引體育愛好者,也活化了古驛道,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活力,成為社區參與、文化展示、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動器。南粵古驛道體育賽事在擦亮地方文化品牌、促進鄉村振興、提升居民社會資本等方面,提供了標桿。有鑒于此,本文以南粵古驛道體賽事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提升居民社會資本的實踐經驗及其相關啟示,以期為培育居民社會資本、促進體育賽事和全民健身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1、社會資本與體育賽事
1.1、社會資本的內涵與分類
社會資本理論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在其經典著作《自殺論》中提到社會團結和社會規范對社會秩序的重要性,標志著社會資本理論的萌芽。到了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社會學家布迪厄、科爾曼、普特南等對社會資本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
社會資本可分為粘結型社會資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與橋接型社會資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兩大類。其中,粘結型社會資本指的是在相對同質性的群體內部形成緊密聯系和強聯結關系,如家庭成員、親密朋友、同一社區或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聯系,具有關系強度高、信任度深、高度的共同身份感和相互依賴等特點。橋接型社會資本則涉及異質性較大的群體或個體間的較弱聯系,如不同社會階層、職業、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往。這類社會資本跨越了固有的界限,構建起不同群體間的橋梁。考慮到村民社會資本的特殊性,本文延伸了普特南社會資本的分類方法,將村民社會資本分為結構型社會資本、關系型社會資本和認知型社會資本三大類。
1.2、體育賽事對社會資本的影響
首先,社會資本的構建與強化。體育賽事作為一個社會活動平臺,能夠促進不同群體間的互動與合作,增強社區內部成員間的信任和凝聚力;其次,促進信息與資源的流動。體育賽事作為信息和資源匯集的節點,能夠吸引外部資源流向賽事舉辦地,如資金、技術、專業知識等,這有助于提升當地的基礎設施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再次,文化認同與傳承。體育賽事往往與地方文化緊密相連,通過賽事的舉辦,可以展示和傳承當地的文化特色,增強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再次,社會規范與價值觀的傳播。體育賽事強調公平競爭、團隊合作、尊重規則等正面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的傳播有助于提升社會規范意識,促進社會和諧,這也是社會資本在社會行為規范層面的體現;最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廣。體育賽事強調體育鍛煉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通過賽事活動的舉辦,可以提升公眾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認識和參與度,促進社會整體的健康水平提升,這也是社會資本在健康領域的一種體現。
2、南粵古驛道體育賽事概況
南粵古驛道,即廣東省古驛道,是指在1913年前廣東境內用于傳遞文書、運輸物資以及人員往來的通路,涵蓋了水路和陸路,官道和民間古道。近年來,廣東率先在全國開展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促進了古驛道沿線地區的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的發展,助推全域旅游、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生態文明建設。南粵古驛道體育賽事的舉辦,進一步推動了古驛道的保護和利用,同時也為公眾創造了一個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線性文化空間。
南粵古驛道體育賽事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古驛道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風光,結合現代體育運動的多樣性,形成了獨特的賽事體系。從賽事類型上來看,主要分為現代體育賽事和傳統體育賽事兩大類。現代體育賽事主要有定向越野跑賽事,如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結合定向越野跑與尋寶游戲,參與者需在古道沿線尋找檢查點,結合歷史文化點,體驗歷史與體育競技的雙重樂趣。傳統體育賽事主要有武術、醒獅賽、龍舟競渡、麒麟白馬舞、人日節表演等,結合傳統體育,展現嶺南文化,促進傳統體育的傳承與國際交流。
3、南粵古驛道體育賽事提升居民社會資本的實踐經驗
3.1、提升結構型社會資本
結構型社會資本是指社區中個體之間形成的網絡結構及其特征,這些網絡包括人際關系網絡、組織間的聯系網絡等。南粵古驛道沿線村民結構型社會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由于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這些地區的社會網絡結構較為單一,主要局限于村莊內部和鄰近村落,與外部聯系相對較少。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信息閉塞與資源獲取困難;第二,基礎設施落后;第三,社會網絡單一;第四,缺乏長期合作機制。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采取以下解決措施。第一,建立信息共享平臺。開發賽事專屬的數字化信息平臺,整合資源信息,通過資金援助、技術培訓、市場對接等,確保信息的快速流通與獲取;第二,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投資改善交通,確保賽事期間交通順暢,同時長期惠及村民出行;加強通訊設施建設,在賽事沿線增設4G/5G基站,確保賽事現場的網絡通信質量;第三,促進多元合作網絡構建。舉辦賽事合作交流會,邀請企業、非政府組織、其他社區代表參與,促進跨區域、跨行業的合作;建立“友好村”計劃,促進沿線村莊間的互動與資源共享;第四,建立長期合作與反饋機制。設立賽后發展基金,支持賽后社區發展項目,確保外部資源的持續輸入;實施賽事效果評估與反饋系統,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合作策略,確保合作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建立“古驛道振興項目”,利用賽事盈利和外部捐贈設立專項基金,用于古驛道維護、文化傳承、生態建設等長期項目,并定期發布項目進展報告,接受社區與社會監督。
3.2、增強關系型社會資本
關系型社會資本是指社區居民間基于信任、互惠、共同價值觀和規范建立起來的緊密關系和互助網絡。在關系型社會資本方面,南粵古驛道沿線村民之間通常保持著較強的傳統互助和鄰里支持關系,特別是在農業生產、家庭慶典、緊急救援等活動中表現出較高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意愿。這種緊密的社區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經濟條件的不足,但隨著年輕勞動力外流,村莊老齡化問題加劇,關系型社會資本的活力和深度有所下降。面臨的問題主要有:第一,社區內部隔閡;第二,鄰里合作意識薄弱;第三,跨社區合作缺乏;第四,賽事期間的短期效應。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組委會采取以下解決措施:第一,建立賽事籌備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包含各年齡段和不同職業的村民,共同參與賽事規劃、執行,增強內部溝通與協作;第二,組建社區志愿服務團隊。鼓勵村民參與賽事志愿服務,如賽道指引、文化講解、環保清潔等,通過共同的活動增強村民間的互信與互助;第三,文化與體育交流活動。組織跨社區的文化表演、體育友誼賽等,以體育賽事為契機,加深不同村落間的文化交流與理解;第四,建立長效合作機制。賽事結束后,延續賽事期間形成的良好關系,通過定期聯席會議、共同項目等方式,鞏固和深化社區間的合作。
3.3、豐富認知型社會資本
認知型社會資本是指社區成員共享的認知框架、價值觀念、規范和信仰體系,這些共同的認知基礎促進了居民之間的溝通、理解和合作,是維系社區社會秩序、促進集體行動的重要非正式規則。在認知型社會資本方面,南粵古驛道沿線村民往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鄉土知識,村民間共享著對本土歷史、習俗和自然環境的認同感。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感可能有所減弱,影響了文化傳承和社區凝聚力。存在以下問題:其一,文化認同感缺失;其二,環保意識不足;其三,賽事價值認識局限;其四,信息傳遞不暢。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采取的解決措施主要有:其一,文化教育與傳承活動。賽前成立工作坊、舉辦一系列的文化講座,邀請歷史學者、文化傳承人向村民講述古驛道的歷史故事,提升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與自豪感;其二,環保意識提升計劃。結合賽事,實施環保教育項目,設置垃圾分類回收站,開展環保知識講座,鼓勵綠色出行,使環保成為賽事文化的一部分;其三,多渠道信息傳播。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包括社交媒體、鄉村廣播、宣傳欄等,廣泛宣傳賽事意義、文化價值及環保理念,確保信息覆蓋全年齡段村民;其四,建立長效的認知提升機制。賽事結束后,繼續通過社區圖書館、文化展覽、學校教育等方式,將賽事期間積累的文化和環保教育資源固化下來,形成長期教育體系。建立古驛道記憶館,展示賽事歷程、文化遺產、環保成果等,成為村民和游客了解和學習的固定場所,同時與學校合作,將古驛道文化融入校本課程。
4、南粵古驛道體育賽事提升居民社會資本的啟示
4.1、優化網絡結構,促進社區合作與集體行動
首先,構建與優化網絡結構。體育賽事不僅限于賽事期間,更應鼓勵跨社區、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學術機構和居民的多元合作,形成廣泛的網絡,通過賽事平臺,實現資源、信息的多向交流與共享,增強社區與外界的互動。并且通過建立穩定的溝通機制,同時保持網絡的彈性,適應不同情境變化,靈活應對突發情況,加強賽后的社區重建與維護;其次,加強社區組織能力建設,實現協同治理。賽事為社區組織提供成長的土壤,建立志愿者、居民團體,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賽后轉為社區服務;再次,優化和整合賽事資源。賽事為社區提供整合與優化資源的契機,如交通、公共設施,利用賽事投資,同時確保資源長期惠及社區,避免賽后遺棄置之;最后,鼓勵合作與集體行動。賽事動員社區力量,提升居民參與度,賽后轉化為社區活動的持續參與,如環境保護、文化傳承。
4.2、加強合作與信任,構建互惠支持體系
首先,建立信任與合作。體育賽事作為一種公共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了面對面互動的機會,通過共同參與和目標建立信任基礎,賽事籌備、競賽和慶祝活動中的相互支持加強了這種信任感;其次,形成互惠關系。賽事期間的互助,如村民間的物資、信息分享、技能支持,形成互惠的互助網絡,賽后轉化為社區的日常相互幫持,如健康咨詢、教育互助小組;再次,構建支持系統。賽事構建的支持系統,如賽事危機響應、心理健康、社區關懷,賽后轉化為長期支持系統,強化社區韌性,如災害應對、健康援助;最后,維護和拓展社會網絡。賽后的網絡維護,如賽事群組、社區組織,保持和維護賽事期間活躍的社交網絡,為社區節日、教育、文化活動提供平臺。
4.3、促進認知共享與知識傳播,遵循規范與認同
首先,共享認知與知識傳遞。以賽事為平臺,通過工作坊、研討會、展覽等形式,傳播古驛道的歷史文化、體育知識,提升村民對本地歷史文化的認知,賽后轉化為持續的教育項目;其次,形成共識與價值觀。通過共同參與環保行動、文化保護等,形成對社區重要價值觀的共識,賽后轉化為社區公約。賽事強化團隊協作、公平競爭的體育價值觀,賽事后轉化為社區公平、尊重對方的規則,并內化為社區精神;再次,形成規范與社會行為。賽事活動期間,明確的規則、文化展示和參與規范,如尊重歷史、環保行為準則,形成社區共識,逐漸內化為村民日常行為規范;最后,認同與歸屬。通過賽事文化活動,增強居民對南粵古驛道的認同,賽后轉化為對慶典、藝術等文化活動的認同。通過共同經歷,培養了村民的社區意識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趙云輝,李亞慧,郭毅.社會網絡結構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的影響研究——看門人角色的中介作用[J].中國軟科學,2018(05).
[2]蔡慶豐,程章繼,陳武元.社會資本、家庭教育期望與階層流動——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實證研究與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20).
[3]林婉琳.內生的制度運行和變遷——博弈論的分析視角[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0(04).
[4]周玲強,周波.社會資本、知識轉移與社區居民旅游支持態度:基于三個鄉村社區樣本的實證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8(02).
[5]崔晶,鄭戈溪.都市圈地方政府整體性協作治理機制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19(04).
[6]李小蘭.現代大型體育賽事的內涵、特征與社會功能[J].體育文化導刊,2010(04).
[7]張峰筠,劉東鋒,吳殷,等.體育賽事舉辦地居民的體育賽事涉入度、心理收益與支持態度之間的關系研究——以“上海網球大師賽”為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33(03).
[8]陳磊,陳元欣,呂萬剛.城市商業綜合體體育場景:生成邏輯、內涵特征與價值表達[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01).
[9]梁玉成,賈小雙.體育鍛煉、社會資本對城鄉居民身心健康的影響機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04).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GD20CTY04)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技特派員項目(KJTP202407)。
作者簡介:袁青(1978-),男,湖南邵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賽事與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