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退伍大學生在軍隊接受了嚴格的體能訓練,體能較佳;但是退役后,他們面臨著社會環境、生活方式、學業壓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其體質健康狀況有所下降,該群體退役后如何保持良好的體質健康成為了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測試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旨在通過分析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現狀,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提升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退伍大學生 體質健康 現狀分析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19-098-3-LXY
1、前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退伍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他們在軍隊中接受了嚴格的體能訓練,體質狀況理應較為優秀。然而,退伍后,由于環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變化,他們的體質健康狀況可能會出現變化。因此,研究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對于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提高高校體育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選題的依據
退伍大學生從軍隊退役后,他們面臨著社會環境、生活方式、學業壓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其體質健康狀況值得關注。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現狀,分析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改善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提供科學依據。
1.2、研究意義
本研究通過深入研究和探討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有助于引起社會各界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關注和重視,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為退伍大學生個人的健康管理和自我提升提供指導。
1.3、國內外現狀
體質健康是指人體在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身體素質、心理適應能力和對內外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狀態。大學生體質健康則特指大學生群體在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健康狀態。
(1)國內現狀。
近年來,我國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研究逐漸增多。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存在著體能下降、肥胖率上升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與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鍛煉習慣等密切相關。針對這些問題,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例如,加強體育課程設置、推廣陽光體育活動、提高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等。
(2)國外現狀。
國外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體系相對完善。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如體能下降、肥胖率上升等。針對這些問題,國外學者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多種干預措施。例如,通過制訂科學合理的體育課程和鍛煉計劃、加強體育設施建設、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等,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同時,國外的研究還注重從多學科角度綜合探討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如心理學、社會學、生物醫學等。
綜上所述,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都受到了廣泛關注。然而,針對退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體質健康研究尚顯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為我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改善提供參考和借鑒。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文獻綜述法、問卷調查法和實地訪談法等方法,以延安大學2021年、2022年入伍的34名退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數據來源于高校武裝部門、健康管理中心以及問卷調查和訪談所得。通過收集和分析數據,深入了解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現狀。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了解退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研究現狀和理論基礎,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測試法。
對選取的退伍大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等方面的指標,如身高、體重、肺活量、1000m/800m跑、立定跳遠等。
(3)問卷調查法。
設計問卷,對退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鍛煉習慣、飲食習慣等進行調查,了解他們回歸校園后的生活狀態。
(4)訪談法。
對部分退伍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了解他們對自身體質健康狀況的認知和感受,以及他們在校園生活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
(5)數理統計法。
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運用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以揭示退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現狀和問題。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
(1)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總分達標狀況分析。
截至2020年公布的《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報告》,高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總分達標率僅為70%,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本次研究為被測對象準備了以下測試:身高、體重、肺活量、1000m/800m跑、立定跳遠等。高校大學生體測成績等級分為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
數據顯示:被測人員中,體測成績達到優秀等級的有12人,占總比的35.29%;體測成績達到良好等級的有21人,占總比的64.71%;體測成績是及格、不及格等級的有0人。
結果顯示: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總分達標率略高于全國水平,但仍有待提高。但是隨著退伍年限的增加,退伍大學生的體測成績達標情況開始有所下降,優秀級別的學生人數開始減少。這表明退伍大學生在退役后,由于缺乏系統的體能訓練和指導,體質健康水平出現了下滑趨勢。
(2)高校大學生身體形態指標分析。
根據調研數據顯示,高校大學生的BMI(身體質量指數)超標率達到了37%,其中退伍大學生的BMI超標率略高于普通大學生:低體重有6人、正常體重有27人、超重人數僅有1人、沒有肥胖的人。此外,退伍大學生中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肌肉量減少和脂肪含量增加的問題。
(3)高校大學生身體機能指標分析。
身體機能是指身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狀態。調研數據顯示,高校大學生的心肺功能、耐力和柔韌性等身體機能指標普遍較差,這些身體機能指標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4)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指標分析。
調研結果顯示,高校大學生的力量、速度和敏捷性等身體素質指標普遍較低,這些身體素質指標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趨勢。
3.2、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眾多,退伍大學生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同樣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本研究主要從學校、自身、家庭和社會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1)學校因素。
學校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學校的體育課程設置、體育鍛煉設施、體育文化氛圍等都會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產生影響。調研發現,一些高校在體育課程設置上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和技巧的傳授,而缺乏實踐性和趣味性,導致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不高。
(2)自身因素。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鍛煉習慣等都會對體質健康產生直接影響。調研發現,部分大學生缺乏體育鍛煉意識,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導致身體素質下降。退伍大學生由于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也容易出現體質下降的情況。
(3)家庭因素。
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圍、家庭經濟條件等都會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產生影響。調研發現,一些家庭缺乏對孩子的體育鍛煉意識的培養,過度溺愛孩子,導致孩子缺乏鍛煉的習慣和能力。
(4)社會因素。
社會環境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社會的文化氛圍、價值觀念、就業壓力等都會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產生影響。調研發現,一些大學生因為就業壓力較大,忽視了體育鍛煉和健康管理,導致體質健康水平下降。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退伍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在體制健康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差異并不是絕對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訓練方式都不同。此外,即使是退伍大學生,如果在退役后沒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鍛煉方式,其體質健康狀況也可能會逐漸下降。因此,無論是退伍大學生還是普通大學生,都應該重視身體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鍛煉方式,以提高自己的體質健康水平。
退伍大學生作為特殊群體,其體質健康水平對于他們的未來發展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高校退伍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的分析,揭示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希望這些對策能夠為提升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提供參考和幫助。
4.2、建議
針對退伍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退伍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高校應建立完善的體質健康管理體系,對退伍大學生進行定期的體質健康檢測和評估,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2)制訂個性化的鍛煉計劃。高校應根據退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的鍛煉計劃,幫助他們恢復和提升體質健康水平;
(3)加強健康教育。高校應加強對退伍大學生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識和科學健身方法,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建立健身社團或興趣小組。鼓勵退伍大學生參與健身社團或興趣小組,通過集體鍛煉和互相監督,提高鍛煉效果;
(5)加強與社會的聯動。高校應與社區、健身房等社會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為退伍大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資源和機會。
5、研究展望
本研究雖然對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現狀及對策進行了初步探討,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未來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1)擴大樣本量,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本研究由于時間、經費等限制,樣本量相對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局限性。未來研究可以通過擴大樣本量、擴大調查范圍等方式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2)加強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綜合探討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本研究主要從體育學的角度對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進行了探討,未來研究可以加強心理學、社會學、生物醫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綜合探討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3)關注退伍大學生退役后的長期體質健康變化。本研究主要關注了退伍大學生退役初期的體質健康狀況,未來研究可以追蹤調查退伍大學生退役后的長期體質健康變化,為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干預措施提供參考和借鑒。
退伍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在體制健康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差異并不是絕對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訓練方式都不同。此外,即使是退伍大學生,如果在退役后沒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鍛煉方式,其體質健康狀況也可能會逐漸下降。因此,無論是退伍大學生還是普通大學生,都應該重視身體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鍛煉方式,以提高自己的體質健康水平。
總之,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議題。通過深入研究和探討退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并采取綜合措施進行干預和改善,有助于提高我國大學生的整體體質健康水平,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和國防力量的持續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朱立新,趙洪波.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與高校體育資源配置聯動機制研究 [J].西安體育學院報,2018,35(6).
[2]肖紫儀,熊文,鄭湘平,等.體育中考體質健康測試:基本理論問題檢視與調適[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3).
[3]王軍利,項立敏,張松奎,等.兒童青少年超重與肥胖的成因及社會網絡干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3(5).
[4]陳斌,周永利,黃建團,等.新發展階段中小學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困境與紓解[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4,44(01).
[5]李率.體育課后服務中有氧耐力運動處方對中學生體質健康影響的研究[D].阜陽:阜陽師范大學,2023.
[6]徐芳伶.健康中國視域下“脆皮大學生”的審視與化解[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24,34(02).
[7]侍崇艷,沈鶴軍,陳艷,等.高中生健康素養水平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24,45(03).
[8]翟哲,闞軍常,謝繁卉等.校園冰雪運動參與行為意愿研究:行為態度的中介效應與遮掩效應[J/OL].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8[2024-03-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097.G8.20240326.1017.002.html.
[9]宋云峰,李凱欣,譚思潔,等.基于等時替代模型的大學生24h活動行為與健康體適能的關系[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52(03).
[10]吳慧攀,尹小儉,陳福樂,等.青少年心肺耐力與執行功能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24,45(03).
基金項目:1.2024年度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青年項目,編號:2024QN245;2.延安大學2023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YDJG23-52。
作者簡介:郭振東(1983-),男,漢族,陜西延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訓練學;
任賀杰(1998-),男,漢族,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