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育部發(fā)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文件。文件將“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lián);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作為基本原則,提出“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tǒng)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等具體要求。據此,很多中小學校都積極響應,開始了實踐探索。
其實,“跨學科”這一概念提出已有近百年。而且,它作為明確的課程要求雖是首次寫入國家課程文件,但在中小學的課程實踐卻由來已久。應該說,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對2001年第八次課程改革提出課程綜合化要求的進一步深化。2001年國家課程方案中,設置了與語文、數學等學科并列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域,部分學科也在本學科課程設計中增加了如“實踐與綜合應用、綜合性學習”等內容模塊,以突出學科內知識的綜合運用。而此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修訂提出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在原有的獨立設置課程領域、強調學科內知識綜合的基礎上,提出了“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這個剛性要求既明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覆蓋的學科范疇,也明確了保底的課程時間即課程內容體量。由此,跨學科主題學習就從學科“選做”變成了學科“必做”,從學校的特色課程內容變成了指向全體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的常規(guī)課程內容,同時從部分教師拓展研究變成了全體教師的職責。
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新的課程形態(tài),對中小學校和教師而言,都將帶來較大的挑戰(zhàn)。學校要思考如何統(tǒng)籌規(guī)劃各學科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課時和內容,妥善處理好跨學科主題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等原有課程形態(tài)的關系,構建合理、科學的學校跨學科課程內容體系與管理機制,以充分發(fā)揮課程協(xié)同育人的價值。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新階段中小學不可回避的問題,也是今后學校在課程與教學方面,開展研究和實踐的新的生長點。
教師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具體設計者與實施者。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跨學科性和綜合性特點,決定了教師需要突破知識屏障,在原來執(zhí)教學科的學科知識理解與教學理解基礎上,擴充多學科知識儲備,發(fā)展跨學科教學素養(yǎng),這是由單學科教師向全能型教師轉變的挑戰(zhàn);而且,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真實性、適切性等,需要教師結合在地化的課程資源進行主題的開發(fā)與設計,這是由學科課程執(zhí)行者向“整合課程的設計、實施、評價者”轉變的挑戰(zhàn)。另外,增設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意義在于變革育人方式、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具身性、實踐性是其主要特征,因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與實施中,更加突出的是學生的學習歷程,需要教師突破觀念束縛,開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活動,這是教師角色與師生關系由“學科權威”向“助力成長”轉變的挑戰(zhàn)……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課改新階段的一大亮點,既給學校、教師帶來挑戰(zhàn),也使其成為中小學課程教學實踐的一大難點。加強學習、領悟理念,儲備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技術賦能、協(xié)同研究,正是迎接挑戰(zhàn)、突破難點的基本路徑。
王艷玲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育、小學課程與教學。曾任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特級教師,省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