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初中語文學科具有強烈的人文特性,因此在課程育人方面的功能和重要性是獨特的。初中語文教師要善于把握生命教育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以實現(xiàn)學科教育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用生命教育去溫暖生命,用生命教育去激活生命,用生命教育去潤澤生命。
[關(guān)鍵詞] 生命教育;初中語文;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學科育人
教育的過程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精神的成長和發(fā)展?!读x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每一個學段都提出了“生命”這個關(guān)鍵詞,從第一學段的“關(guān)心自然和生命”,到第二學段的“用文學語言表達自己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再到第三學段的“認識生命的價值”,無一不透露出國家對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視。因此,把握生命教育的契機并有效實施生命教育,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一、以閱讀教學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照亮青少年成長之路
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有限、唯一、不可逆轉(zhuǎn)的。近年來,媒體報道的青少年輕生事件呈現(xiàn)上升趨勢。對此,喚起學生重視生命、認識生命價值迫在眉睫。以生命教育為理念去審視語文課本,解讀這些作品,能夠自然而然地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意識,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
1.看見生命之光
在部編版教材中,《春》《秋天的懷念》《散步》《再塑生命的人》《貓》《大雁歸來》《老王》等課文從植物、動物、人的視角,展現(xiàn)了各種生命綻放之姿,這對于剛剛進入中學階段,告別童年走向青少年的學生來說,是認識生命最鮮活的素材。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的小草,姹紫嫣紅在枝頭綻放的花兒,哪怕是吹面不寒的楊柳風,都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然而,這些也不是生命唯一的存在方式,癱瘓的史鐵生、散步的母親、病入膏肓的老王,他們的生命在凋零,可是正是這樣的生命凋零,也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生命的價值。教師從這樣的正反兩面引導學生,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領(lǐng)悟生命的真諦。
2.正視生命之重
七年級上冊《秋天的懷念》一文講述了作者史鐵生在雙腿癱瘓后,母親如何用她的無私和堅韌支撐起他的生活。盡管母親自己身患重病,但她始終隱瞞病情,用微笑和關(guān)懷來鼓勵兒子勇敢面對困境。教師在開展生命教育過程中的關(guān)鍵是激發(fā)學生對于生命的思考。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與母親的感人故事,我們要認識母愛的偉大,并努力實現(xiàn)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滴水見太陽光輝,細節(jié)處可見教學藝術(shù)。在教師充滿深情的解讀、真摯的激勵和熱烈的鼓舞下,學生自然能夠理解作者對于生命的哲思并感同身受。
3.領(lǐng)悟生命之美
部編版語文教材編選了許多蘇軾的作品,蘇軾的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思想。他通過描繪自然、表達哲理、抒發(fā)情感等方式,將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為此,教師在講解蘇軾作品的過程中,要注重啟發(fā)學生自己對于生活的思考。由此,學生就會思考并抒發(fā)一些富有哲理的生活感悟,如青少年時期所遭遇的困難與挫折,可能反而是一種鍛煉我們的機會,像這樣進行課文解讀,正是將生命教育有機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之中。
二、以寫作之思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啟迪青少年成長之路
當前,部分初中生在寫作時,文章主題往往過于單一,而通過引入生命教育的寫作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在寫作時融入對生命的思考。這樣,不僅能夠擴大他們的寫作范圍,還能增強他們的生命觀念。具體的實施主要有以下兩個方向。
其一,指導學生用比喻或者象征的方式來描繪“生命”,這樣能使作文題目更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在寫作過程中體驗喜悅和痛苦。其二,開展話題作文練習,案例如下:一個年輕人問蘇格拉底關(guān)于世上什么是最重要的。蘇格拉底并沒有立即回應(yīng),而是帶著他拜訪了很多不同的人。人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但有一個共同之處——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那些馬上就要消失或是已然消逝的事物。請根據(jù)“擁有和失去”這個話題撰寫一篇作文。在開展寫作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正確審題,在學寫作文的同時學做人。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觀察日記的方式來記錄、內(nèi)化、升華自己對生命的思索。這不僅包括對于大自然的動植物或家庭寵物等的關(guān)注,也涵蓋對于一般生物的生活歷程的研究。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筆墨表達自己對于生命的感觸與思考,這樣一來,學生在提高寫作技巧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壯麗、寶貴及尊嚴。
三、以生活情境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成就青少年成長之路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要讓學生真正領(lǐng)悟生命的真諦,就要把握真實的生活情境,促使他們成長。
1.適時引入生活情境解決成長問題
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植樹的牧羊人》一文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入下面這個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汲取解決困難的路徑和方法。原本荒蕪的高地如今已然成為肥沃的土地,文章中提到“這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跡”,在困境和奇跡中間是老人的勞作。奇跡的起點就是這里缺少樹,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場主,在失去親人以后,對生命的尊重和渴望,這便是行動的開始。在不懈地堅持之下,荒山最終變成了綠洲。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學生明白人生難免會遇到低谷,遇到瓶頸,我們在有了付出卻沒有回報的時候,要以平靜的心態(tài)對待坎坷和美景,過程也許很辛苦,但是堅定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開花結(jié)果。總之,教師要讓單一的說教和傳授變成在生命教育的情境中讓領(lǐng)悟自然發(fā)生。
2.以反思之力搭建成長階梯
對于八年級上冊《人琴俱亡》一課的教學,這篇文言文將主人公對于失去摯友或親人時的悲痛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將他們重情重義的性格塑造得非常生動逼真,仿佛近在眼前一樣。但是當子敬逝世、子猷摔碎樂器并長時間哀傷之后,“月余亦卒”的結(jié)果讓人陷入沉思:尋找知己是多么困難的事情啊!兄弟間的感情有多么珍貴!生死離別后的悲傷、失望甚至到最后選擇以身相殉,不禁讓我們反思:這些是我們應(yīng)該向?qū)W生傳授的內(nèi)容嗎?
生死是人生不可回避的一節(jié)課,與其措手不及,不如冷靜深思。因此,在課堂教學的尾聲,筆者向?qū)W生傳達了自己的觀點:我們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也可能面臨生離死別的情況。當我們艷羨于子敬、子猷對于無比美好靈魂的追求時,我們也要學會珍惜美好、珍愛生命。這是因為,對于你們來說,尤其要記住,靈魂的高貴正是基于生命,源于生命。當你未來遭遇生離死別之苦時,希望你能勇敢面對并尋找緩解痛苦的方法,尋得生命的信心源泉。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課題“基于2022版課標的初中語文‘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教學單’設(shè)計與實施的研究”(項目編號:E/2022/10)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劉萍.論語文教學的生命價值取向[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