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為例,通過實施“做好地方傳統文化的挖掘和課程利用工作,以地方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實踐活動中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等一系列策略,促進地方傳統文化有機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 地方傳統文化;道德與法治;初中生;課程育人
將地方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文化涵養學生精神,既是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創新,又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將文化傳承與價值追求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文化浸潤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感受文化魅力,凝聚價值追求。
一、地方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現狀與價值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主張“調動多元主體,豐富課程資源”,教師應樹立課程資源意識,積極挖掘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利用學生身邊的文化環境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地方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人生智慧和法治精神。將其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家鄉、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可以說,地方傳統文化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育人價值。當下,將地方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仍面臨一些困境與
挑戰。
一方面,一部分教師對地方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不了解相關文化的背景,無法有效地將地方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使得課堂上的融入流于形式,難以產生實際效果。此外,教師在選擇地方傳統文化素材時,需要仔細篩選、精心設計,與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形成有機互補。部分教師在備課和教學中,缺乏對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和細致梳理,導致教學內容缺乏深度和廣度,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獨特性,有些文化內容與當今社會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受制于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的限制,如何將傳統文化與學生切身經歷的社會生活有機結合,使相對抽象的地方傳統文化元素形象化、具體化,成為學生可感知、可體驗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理解和接受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是當下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地方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策略與路徑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實現地方傳統文化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融合,下面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為例,探討相關實施路徑。
1.做好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課程利用工作
教師應深入了解本地文化,積極挖掘和搜集具有育人功能的地方傳統文化資源。教師可以通過查閱歷史文獻、實地考察、與民間藝人交流等多種方式,獲取一手的本地文化資料,了解本地文化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從而為教學的有效開展做好鋪墊。
在正式開展本課教學前,筆者以駐馬店非遺文化為切入點,深入了解確山鐵花、韓氏大銅器、獅子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備課的過程中,通過視頻、圖片、實物等形式,將這些文化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在黑板上寫下“我身邊的傳統文化”,然后引導學生自由發言,分享他們所了解的地方傳統文化。有的學生提到河南的豫劇、武術等傳統文化,筆者則利用我校作為數字化校園試點的優勢條件,播放了豫劇經典和少林武術表演片段,以激發學生對本地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學生更快地進入探索本地文化的狀態。
2.以地方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守望精神家園”一課中涉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多樣,包括戲曲、太極拳、書法、旗袍,以及帶有中華文化元素的祥云火炬等。這些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它們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地方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筆者帶領學生“穿越”回2019年,這一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駐馬店市文聯、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青年聯合會聯合主辦了“最多人同時表演豫劇”挑戰賽,地點就在我校操場。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活動的精彩片段——表演者身著華麗的戲服,伴隨著激昂的鑼鼓聲,一段段豫劇名曲響徹云霄。學生腦海中的記憶被喚醒,有些學生不禁哼唱起熟悉的戲曲旋律,仿佛自己也是眾多表演者中的一員,充分感受豫劇的魅力。
對于學生而言,身邊的事情是最熟悉不過的了。教師將學生記憶中的、目睹過的、經歷過的事情作為引子,引入地方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家鄉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體驗。如此,地方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既接地氣,又接“童氣”,真正實現了融學于趣、化教于心,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3.在實踐活動中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理論轉化為行為的機會和平臺。為此,教師可以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體驗地方傳統文化的魅力,自覺形成弘揚地方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
在本課教學的中后段,為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筆者結合“守望精神家園”一課的“探究與分享”活動,設計了“地方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具有怎樣的精神價值”主題討論。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確定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探究。課后,各個小組通過閱讀書籍、網絡搜索,深入了解所選地方傳統文化的起源、藝術特色、時代影響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了地方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還感受到地方傳統文化在培養審美、凝聚人心、弘揚正能量等方面的價值。
綜上所述,地方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符合課程標準多樣性教學內容的要求,彰顯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能。教師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同時善于利用課堂之外的地方傳統文化素材,讓文化浸潤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加豐富和生動,讓道德與法治教學真正發揮課程育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翁家韶.傳統文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深度融合的價值及路徑[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24(12):5-8.
[2]叢珊珊,王友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模式總結及其推廣建議[J].中小學班主任,2022(12):12-17.
[3]湯潔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有效路徑研究[D].合肥:合肥師范學院,2023.
[4]于惠玲,劉樂,聞婧,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3,24(03):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