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是多年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重點。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中,提問的方式、效果等不一定盡如人意。主問題設計具有整體性牽引力、生本性凝聚力、高效性主導力、擴張性生成力等特點,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開辟了一條新路徑,能有效改善低效的課堂提問現(xiàn)象,讓課堂靈動、高效起來。本文旨在對主問題教學的原因、概念、特點等進行探索,以期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 主問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初中語文新課改倡導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呼吁學生閱讀權的回歸。為此,閱讀教學中提問的方式、理念及思路等都需要革新。主問題在語文課堂上能展現(xiàn)其獨有的教育科學性和教育藝術魅力,合理的主問題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有助于學生學習文本、發(fā)散思維,最終讓學生的閱讀思維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一、主問題的內(nèi)涵
特級教師余映潮指出:“能夠?qū)虒W內(nèi)容‘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提問’‘問題’或‘話題’,就是‘主問題’。”特級教師陳劍峰指出:“主問題是引導課堂教學進程的問題,它應該是提綱挈領、可以指揮‘千軍萬馬’、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牽引力大、覆蓋面廣的好問題。”研究者們從不同角度界定主問題,都給出了相近的說法。其實,主問題的核心在于對“主”的理解,這里的“主”可理解為“最重要”“主干”“主線”,區(qū)別于“全部”“輔助”“次要”“子(問題)”“一般性”;主問題的關鍵落地點是有效的“問題”。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主問題是教師根據(jù)文本、生本確定教學目標后,在課堂教學中,能串起教學任務、深入探究生成的主干問題或中心問題。
二、主問題的特點及設計探索
1.整體性牽引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要明確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和功能,準確理解每個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nèi)容和教學提示。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依托學習任務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資源,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教學的核心要義之一就是發(fā)展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任務群中整體把握課文框架,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課文主要內(nèi)容。主問題不同于一般的提問,它作為課堂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教師從教學全局、宏觀出發(fā),多角度研讀文本后對文本進行的整體性凝練。主問題旨在引發(fā)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深度思考和探究,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效。換言之,主問題就像蜘蛛網(wǎng),由點到線,再到面,串聯(lián)起眾多知識點,形成體系,使學習過程更清晰、更聚焦、更輕松、更愉快、更有效。
對于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一文,尋蘇州園林之美,這是學生思維的“引爆點”,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難點。教師可以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開門見山地提出主問題:蘇州園林到底美在哪里?這個主問題的設計立足課文整體,引領學生走入文本,字斟句酌,探尋并品味蘇州園林的美。學生在主問題的引導下不難發(fā)現(xiàn),蘇州園林之美主要美在風景,美在葉圣陶先生的文字。
2.生本性凝聚力
課堂理應屬于學生。真正的課堂要讓學生擁有多種體驗和經(jīng)歷。主問題凝聚力強,覆蓋面廣。設計主問題并開展教學,要考慮到實際學情,盡可能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得到充分鍛煉,由此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的主陣地。主問題的設計應緊緊圍繞學生的學習展開,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所有學生充分享受學習的自由,充分體悟語文學習過程的成就感和創(chuàng)造感。教師以主問題為抓手,營造積極參與的課堂綠色生態(tài),形成團隊凝聚力,吸引學生持續(xù)探究。
對于七年級上冊《誡子書》一文,在學生課前預習及當堂朗讀熟悉文本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主問題“諸葛亮告誡了兒子什么”。于此,筆者組織學生再次潛心閱讀文本,思考、探討、提煉相關信息。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氛圍積極活躍,匯報展示精彩紛呈——“告誡兒子要珍惜當下大好時光”“教誨兒子要修身養(yǎng)性”“期望兒子要志存高遠”“告誡兒子要刻苦學習”“提醒兒子要靜思反省”……這個課例的主問題設計旨在給予學生思考及表達的空間,以便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如此,學生在課堂上有話說,話敢說,說得好。
3.高效性主導力
教師要突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思維的窠臼,展示主問題設計教學的魅力,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主問題有著豐富的知識暗示,體現(xiàn)了教學思路、教學層次,對開發(fā)學生智力、發(fā)展學生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展現(xiàn)出教師的教學智慧。
在教學九年級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時,筆者設計了“鄒忌采用一種什么方法向齊王進諫的?請用一個字回答”的主問題,引導學生抓住“諷”字進行學習。牽一“諷”而動全篇,由“諷”切入,抓“諷”探意,接著品“諷”之藝,感受士人之風骨,最終悟“諷”之效,明其現(xiàn)實之義。整個課堂以“諷”字串聯(lián)始終,提綱挈領,主導全篇,一氣呵成。
4.擴張性生成力
設計有價值的主問題,既直接指向文本精神內(nèi)核,也具有強大的拓展性、延伸性,能夠促使學生細心閱讀、積極探索、大膽思辨。主問題的設計能傳授給學生程序性知識,發(fā)散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此,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有效培養(yǎng)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九年級下冊《孔乙己》一文的教學,在“品讀·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學生提問活躍,有學生提出:“‘孔乙己’是中心人物的真實姓名嗎?人們?yōu)槭裁慈绱朔Q呼他?”此時,筆者順勢而為,靈活地將這個提問作為本課教學中的主問題,提出課堂學習任務“請同學們一起回到課文中尋找‘孔乙己’名字的由來”。經(jīng)過適時引導,學生們交流發(fā)現(xiàn)“孔乙己”原來是別人“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似通非通文字里,給他取的綽號。于是,筆者進一步追問:“他竟然沒有屬于自己的姓名,這可以讓我們看出什么?”通過兩次適當?shù)淖穯枺瑢ⅰ翱滓壹骸边@一被人們鄙視、地位低微的讀書人形象展示出來,同時也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腐朽、黑暗、病態(tài)的封建社會中小人物悲慘的命運。面對學生課堂上對學習內(nèi)容深入探究而產(chǎn)生的疑問,筆者緊扣文本,挖掘其中有探討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引導學生思考,組織推進教學。如此,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
[參考文獻]
[1]鄭桂華.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有效教學設計的前提之一[J].中學語文教學,2008(03):27-29.
[2]余映潮.“主問題”的教學魅力[J].中學語文,2011(07):3-5.
[3]陳劍峰.名師工程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系列·中學語文:名師問題群教學模式構建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