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主陣地,更是實現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高效配置、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性力量[1]。新質生產力背景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更要求他們具備處理復雜數據、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文章旨在運用職業教育教學新技術、新手段、新措施對會計職業教育改革進行研究。首先,從職業教育視角闡述新質生產力的特征及其對會計職業教育的影響和面臨的挑戰;其次,對現階段會計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不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原因進行分析;再次,對新質生產力下會計職業教育模式革新的要求、原則與實施路徑進行闡述;最后,運用虛擬仿真技術等會計職業教育革新的具體措施,從而培養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會計人才,推動會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新質生產力; 會計職業教育; 虛擬仿真技術
【中圖分類號】 F230;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4)20-0002-05
一、引言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2]。這一概念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在全球化、網絡化、數字化的經濟背景下,知識、信息、創新的重要地位。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和數字化浪潮的洶涌澎湃,新質生產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各行各業的格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基石,會計專業教育同樣受到了新質生產力的深刻影響。
二、新質生產力與會計職業教育的關系
(一)新質生產力的特征
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更高效、更高質且應用范圍更廣的新型生產力形態,正逐漸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它涵蓋了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并在各行各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包括:
1.技術驅動性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撐。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不斷涌現,為生產力的提升和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生產過程更加智能化、自動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
2.創新驅動性
新質生產力注重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3]。通過不斷創新,新質生產力能夠不斷突破傳統生產力的束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3.知識密集型
新質生產力強調知識的價值,重視知識資源的開發和利用[4]。知識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知識密集型產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
4.環境友好性
新質生產力注重可持續發展,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新質生產力也注重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共贏。
(二)新質生產力對會計職業教育的影響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會計職業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5]。首先,新質生產力改變了會計行業的工作方式和業務流程,推動了會計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這使得傳統的手工核算和紙質報表逐漸被自動化處理和電子報表所取代,會計人員需要掌握更多的數字化技能和數據分析能力。
其次,新質生產力也對會計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會計職業教育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方式,加強數字化技能和數據分析能力的培養。同時,還需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教學、項目合作等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會計職業教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會計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首先,行業需求的變化對會計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的發展,會計行業正逐漸從傳統的核算型向管理型、戰略型轉變,對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會計職業教育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方式,以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6]。
其次,新技術的發展也給會計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正在改變會計行業的工作方式和業務流程,對會計人員的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會計職業教育需要關注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將其融入教學內容和實踐中,幫助學生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識。
三、會計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會計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傳統教育模式與新質生產力需求脫節
在當前新質生產力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傳統會計教育模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第一,理論主導,重知識傳授。傳統的會計職業教學模式往往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核心,教師通過講授法向學生灌輸大量的會計原理和概念。這種模式強調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知識的應用與實踐。
第二,教材為本,內容更新滯后。教材是傳統教學的重要載體,但教材內容的更新往往滯后于會計實踐的發展。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新的會計處理方法和技術應用層出不窮,而傳統教材往往難以及時反映這些變化。
第三,單一的教學方法。傳統會計職業教學通常采用講授法、習題練習等單一的教學方法,缺乏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互動環節。這種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傳統教學模式亟待革新以應對變革。我們應深度改革,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課程,創新教學手段,強化實踐環節,培養跨領域的專業人才,旨在鍛造具備創新思維和實戰能力的財會人才,驅動行業未來發展。
2.會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目前,會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缺乏針對性。很多高校在制定會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時,往往只是簡單地照搬傳統會計培養目標,側重于會計核算、會計準則、傳統的會計實訓等,沒有根據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來制定具體的培養目標,只是在培養方案中機械地加入一些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的課程,沒有深入地研究會計專業與新質生產力的關系,找到適合本專業的培養路徑。這導致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在知識結構、技能水平等方面與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明確會計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新質生產力的需求來設置課程、確定教學內容和方式,開展研究,開發出與會計職業教育相適應的新課程,滿足新質生產力下會計職業教育教學需要的課程,促進教學目標達成。同時,還需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包括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3.缺乏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會計職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職業教育也強調實踐教學,大多數的職業院校會計專業也構建了自己的實踐教學體系。然而,目前很多職業院校在會計實踐教學方面存在與新質生產力不匹配的問題。會計專業的特性使其很難進入真實的環境開展實踐教學,目前通用的解決辦法就是采用模擬實訓,這很難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為了解決會計職業教育校內仿真實訓脫離真實業務,實訓任務固化,更新速度跟不上社會發展以及校外實習難、頂崗實習難的問題,應通過建立“會計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把企業真實動態業務引入院校,讓學生足不出校即可參加企業核心業務的處理工作,深度融合信息技術和實訓,以實帶虛、以虛助實、虛實結合[7]。
4.師資與新質生產力下的會計職業教育不匹配
師資力量是會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大多數的會計教師隊伍都精于傳統會計理論和實踐,對大數據挖掘分析技術不擅長。很多學校的解決辦法是聘請計算機專業的老師來講授相關課程,但這些老師又不懂會計理論,講授知識僅限于大數據本身,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獲得正確的指導和幫助,難以很好地融合新質生產力下的會計知識和技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加強會計專業師資力量的建設。首先,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學習支持,提高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8];其次,需要引進具有會計信息化專業背景的年輕老師,并加強對其培養,使其成為既懂會計知識,又具備大數據理論知識的復合型教師,滿足會計專業教學的需要;最后,還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等方式來加強與企業的聯系,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實踐機會和就業指導。
(二)會計職業教育不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原因
導致會計職業教育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深層次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傳統的會計職業教育過分偏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和傳統會計操作能力,而忽視了人工智能環境下對學生實際運用操作能力與創新思維的全面培養。這使得學生在面對新質生產力驅動的會計問題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難以有效應對。
2.師資力量亟待強化
目前,會計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中,具備新質生產力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教師數量相對匱乏。這不僅影響了教育教學的專業性和針對性,也制約了教育質量的提升和效果的顯現。
3.與行業聯系亟待加強
由于會計職業的特性使會計職業教育與行業的聯系不夠緊密,導致對市場變化和行業發展的敏銳度和洞察力不足。這直接導致教育內容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使得培養的會計人才難以適應行業的快速發展。
4.教育投入亟待增加
在資金投入、設施建設、實踐教學等方面,會計職業教育往往面臨資源緊張、投入不足的問題。這不僅制約了教育教學條件的改善和實踐教學的開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育的創新和發展。
四、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會計職業教育模式革新
(一)新質生產力發展對會計職業教育的新要求
1.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會計職業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9]。這就必須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從注重理論知識傳授轉變為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具體而言,應該通過校企合作、實習實訓等方式,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實際工作,了解企業運營的實際情況,從而在實踐中掌握會計知識和技能。
此外,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會計競賽和實踐活動,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加深對會計行業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強化復合型會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會計人才具備更加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在職業教育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結合新質生產力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中需要融入與財務相關的計算機、金融、法律等知識,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會計技能的同時,具備一定的跨專業知識和能力,特別是大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
此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在現代企業中,會計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至關重要。因此,應加強學生的溝通和協調能力培養,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與同事、客戶和上級進行交流和合作。
3.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
在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會計職業教育中,還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的以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指標的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要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如課堂表現、實踐操作、團隊合作等,來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4.注重學生自我評價和反思能力的培養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可以讓他們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和提升。
(二)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會計職業教育革新原則
1.適應變革
緊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適時調整教育內容和方式,使財會人才掌握時代前沿知識與技能。
2.因人施教
針對財會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定制個性化培養策略,激發個體內在潛能,發揮其獨特優勢。
3.注重實效
改革的著力點在于提升財會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實戰能力,確保改革成效切實轉化為企業效益。
(三)新質生產力驅動下會計職業教育革新實施步驟
1.調研分析
深入剖析當前會計人才培養的現狀,識別問題,為改革提供精準指導。
2.制定策略
基于新質生產力趨勢和企業實際,制訂詳盡的改革計劃,明確目標、內容、手段及時間規劃。
3.推進實施
按照改革計劃,有序推行各項措施,涵蓋教育內容更新、實踐環節強化、人才培養機制完善等。
4.監督評估
建立有效監督與評估機制,定期檢查改革進程與成果,及時調優,確保改革順利進行。
5.反饋提升
改革結束后,對全過程進行總結與反思,提煉成功經驗,為后續會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新質生產力對會計職業教育的改革,是一項全方位、持續性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推進。唯有不斷改革與創新,方能培養出一流的會計人才,為我國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五、新質生產力驅動下會計職業教育革新措施
新質生產力的崛起對會計職業教育有極深遠的影響力,對此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
(一)課程設置的全面革新
傳統的會計職業教育主要側重于會計核算、財務報表等基本技能的培養。然而,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這些基本技能正逐漸被自動化和智能化所取代。因此,會計職業教育必須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增設與數據分析、財務機器人、財務智能等前沿領域相關的課程,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
(二)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拓展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推動了會計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拓展。在線學習、遠程教育等新型教學模式的興起,為學生提供了更加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和途徑。同時,虛擬仿真等先進技術的應用,為會計職業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效果和質量。
(三)實踐環節的強化與提升
新質生產力對會計實踐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會計職業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實踐環節的設置和實施。通過加強校企合作、開展實習實訓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了解新質生產力的應用和發展趨勢,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四)人才培養目標的轉型與升級
在新質生產力的影響下,會計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除了培養具備基本會計技能的人才外,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數據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會計行業的發展需求。
(五)運用虛擬仿真技術助力會計職業教育
1.虛擬仿真技術提升實踐能力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會計職業教育應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鑒于會計工作的特性,建設虛擬仿真教學環境成為推動會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措施之一。通過搭建高度仿真的會計實務操作平臺,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模擬真實的會計工作流程,從而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具體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虛擬仿真技術構建逼真的會計工作環境。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模擬會計工作的各個環節,如賬務處理、財務分析、稅務申報等,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實踐操作。
第二,開發豐富的虛擬仿真教學資源。結合會計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實際需求,開發涵蓋各個領域的虛擬仿真教學資源,如案例庫、實訓項目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學習機會。
第三,建立虛擬仿真教學評價體系。通過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對學生在虛擬仿真環境中的學習成果進行客觀評價,以檢驗其實際操作能力和技能掌握情況。
2.虛擬仿真技術強化會計技能培養
模擬實訓是會計職業教育中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10]。通過利用虛擬仿真技術開展模擬實訓,可以讓學生在模擬的會計環境中進行實踐操作,從而更好地掌握相關技能。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設計具有挑戰性的模擬實訓項目。結合真實會計案例和業務場景,設計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模擬實訓項目,讓學生在項目中體驗會計工作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第二,引導學生自主完成模擬實訓任務。在虛擬仿真環境中,學生可以根據項目要求自主完成實訓任務,包括建立賬套、編制憑證、編制報表等,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及時解決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設立在線答疑系統或建立師生交流群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實時的指導和幫助,確保實訓活動的順利進行。
3.虛擬仿真技術創新會計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會計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虛擬仿真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可以創新會計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具體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將虛擬仿真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在課堂上,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展示會計實務操作過程,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會計工作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第二,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通過線上提供虛FE1aMDYRZ85vkPS6zvR+Ng==擬仿真教學資源,線下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和討論交流,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第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制訂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和方案,利用虛擬仿真技術為學生提供定制化的學習資源支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地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手段推動會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這將有助于培養更多具備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會計專業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結語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會計行業的持續變革,會計職業教育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關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和會計行業的新需求,探索更加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會計職業教育模式和路徑。同時,可以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經驗,共同推動會計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佛朝暉.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職業教育往哪兒走[J].教育家,2024(17):17-19.
[2] 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EB/OL].新華網,2023-09-10.
[3] 周芳.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融合互動的實證研究——以蘇州高技術企業為例[J].企業經濟,2015,34(7):88-91.
[4] 趙光遠.新質生產力空間形態芻論[J].科技智囊,2024(3):1-7.
[5] 宋富娟,李紅軍.職業教育在新質生產力形成發展中的促進效應和認知重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16):11-19.
[6] 黃丹蕾.《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研究[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
[7] 孟靖皎.關于“1+X”財務共享證書在會計專業教學中運用的思考[J].青海交通科技,2020(3):46-49.
[8] 董鎮雪.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困境與對策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4.
[9] 徐俊生,鄧旭升.職業教育新質生產力:內涵解讀、理論框架與實施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19):21-27.
[10] 唐書蘋.高職會計實訓教學中的ERP沙盤模擬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3(13):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