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下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作者根據汽車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從《汽車定損與評估》課程所涉及的專業、行業、文化等多個角度,深入研究汽車專業的育人目標,對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和提煉,使《汽車定損與評估》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等方面的內容得以增加,構建《汽車定損與評估》課程思政教學。
關鍵詞:汽車定損與評估 課程思政 教學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想把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結合好,就要求老師要真正學好、學深、學透。汽車專業課程教師在教學育人的教育過程中,既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教會學生如何正確運用其來建設社會主義中國。作為一名職業教育教師,要為實現汽車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打好基礎,就需要在學習積極性上不斷增強,在課程內容上不斷優化,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改進,在學習效果上不斷強化,在綜合能力上不斷增強。
1 課程教學目標
1.1 課程介紹
《汽車定損與評估》是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的核心專業課程,總學時32課時,其中實踐學時12課時。在課程設置上,前導課程有《汽車文化》《汽車結構與拆裝》《汽車售后服務》《汽車保險與理賠》,后續課程有《二手車評估與交易》《汽車故障診斷技術》《汽車維修質量與管理》等。《汽車定損與評估》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目,它涉及了汽車構造、保險、配件管理、汽車市場行情、營銷、產業法規等等多方面知識,是在學生掌握以上汽車類主干課程后進行的一項綜合性學習和培養。它既能提高學生領悟、靈活運用汽車檢測、維修等知識,又能夠在專業課學習后,得到綜合提高、深化吸收的益處。也是學生畢業前進入工作崗位所進行的專業性、針對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習和鍛煉,對學生熟練運用知識起到很好的承前啟下的作用。
1.2 課程教學目標(表1)
1.3 思政育人目標
1.3.1 設計思路
《汽車定損與評估》對標課程標準,培養學生勤于思考、認真做事的良好作風,通過項目化教學;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謙虛好學、善于學習的能力,能夠運用各種信息媒介獲取新知識、新技術;以案例輔助教學、現場體驗教學等方式,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樹立誠信意識,通過分組完成項目任務,鍛煉溝通交流和自我學習的能力。在鍛煉與人交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主動演講,展示自我,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鍛煉計算機操作水平,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充分挖掘《汽車定損與評估》專業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在講授知識學習中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注重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實施,運用“翻轉課堂”“情景教學”等教學方式能夠促使學生體驗和反思并推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1.3.2 思政育人目標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為目標。教師隊伍、課程建設、課堂教學三者機結合起來,將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過程中構建全面質量管理的“三全”新型育人體系。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勞動精神、規范意識、安全意識、船政文化、家國情懷”等思政元素。通過全面質量管理的“三全育人”方式,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教育協調同步,相得益彰。課程教學中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培養學生卓越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科技報國的使命意識,以科技報國。
1.3.3 育人主題
《汽車定損與評估》課堂中充分挖掘課程知識和技能點,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到整個課程教學全過程中:
(1)課程中的交通事故識別與處理部分內容,通過介紹報案和保險的方式、接險流程、事故的分類培養學生規范意識、安全意識,特別是通過介紹重大、特大事故的分類,加強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通過介紹現場查勘流程,培養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有正確的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打牢專業知識基礎,培養認真細致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船政精神;
(3)特大事故車的查勘定損模塊中,通過介紹現場施救和人員傷亡處理辦法,通過理實一體化教學,讓學生熟練掌握現在急救專業知識,培養學生樹立樂于助人,救死扶傷的社會責任感;
(4)實訓課程中,通過實踐操作了解鈑金噴漆修復流程,介紹在鈑金噴漆過程中的綠色低碳助力汽車產業發展的現狀,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弘揚勞動精神,培養愛國情操,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道德修養,培養德技并修的時代工匠。
2 教學實施過程
《汽車定損與評估》課程結合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結合自編的校企合作實訓手冊,通過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式,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事故判定教學軟件,經典的教學案例,增強教學效果,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在課程教學實施理、實、線、下一體化的教學方式設計。
2.1 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圖1)
2.2 教學實施過程
選取本課程單元六中的任務1:“水淹事故車特點”作為案例,該任務為2學時,授課時間90min。
2.2.1 教學設計
基于《汽車定損與評估》課程教學要求,借鑒保險公司和車企相關保險定損崗位責任,在授課過程中,運用“任務導入→知識點講授→實踐操作→隨堂測試→課程反思→”等步驟開展任務驅動教學,講解水淹車的現場定損和評估的知識點。
2.2.2 教學實施流程
課前,學生借助混合教學的線上資源,熟悉本次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課中,通過水淹車案例進行任務導入,通過“三段式”教學模式講解水淹車的現場定損和評估的知識點。重點內容是現場定損過程中的職業道德以及定損和評估的具體操作。
搶救生命,減輕傷員痛苦,減輕和防止傷病加重和并發癥的發生,把傷病人員正確、迅速地轉送到醫院,是現場救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強調現場定損流程這一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首要任務。
第一段:以客戶委托驅動,分層教學,培養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
教師在優慕課平臺發布課堂學習任務和導學,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單預習單元內容,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并完成隨堂測試。教師收集水淹車事故案例創設學習情景,明確客戶委托,在完成查勘任務的過程培養學生追求卓越的工作態度。
第二段:以行動過程導向,理實一體,培養自主探究與創新能力,完成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生救死扶傷的社會責任感。
課堂中教師講解知識技能,學生查閱水淹車相關知識,按小組為單位進行頭腦風暴分析水淹車輛查勘流程,分配具體崗位,完成實訓手冊步驟的填寫。根據步驟進行現場查勘取證,并制定定損預算方案。在完成現在查勘任務的同時,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強調救死扶傷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段:以能力目標檢驗,多元評價,強化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
本階段分為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
教師評價:教師對各組查勘環節實操環節規范進行評價;教師對各組制定的水淹車定損方案進行評價;教師對各組成員職業素養的養成情況行進評價并批改實訓手冊工單。
學生互評:學對各組的實操環節規范進行評價;學生對各組制定的水淹車定損方案進行評價;學生對各組成員職業素養的養成情況行進評價,各組長根據教師和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價。教師根據總體情況填寫教學反思。
課后,根據優慕課平臺隨堂測試的結果、實訓工單的批改,分析三段式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為后續學習和運用奠定基礎,實現共同進步。
3 教學考核
改革考核評價制度,充實考核內容,注重考查內容比重。教學過程考核比重的增加,是增加了能反映綜合能力的考核指標,促使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加大投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突出“基礎層、專業層和綜合層‘三層式’考核”這三個層次的考核。“基礎層”重點考察學生的出勤率,以及平時上課時的成績等方面的情況;“專業層”重點關注學生上線的單元測試成績和實際操作表現;“綜合層”主要考察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團隊協作能力,在考試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政治思考教育,以綜合訓練和期末卷面成績為主。三層式考核的成績比例可為30%-30%-40%。
4 教學效果
4.1 案例開展的意義和價值
學校方面:在職業教育中融入政治元素,將使企業的人力資本附加值大大提高,從而提高職業教育的實際效益。然后實現高職-本科的可持續發展,有畢業生良好的社會聲譽。
行業方面:高等職業院校汽車專業教育的重點方向—思政元素的融入,為企業提供更專業、更高職業素養的應用型人才。有利于企業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應付激烈的競爭,搶占發展先機,為企業生存、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推動中國整個汽車工業更加健康有序地向前邁進。
人方面: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勞的工匠精神,愛國愛校的深厚社會責任感,嚴肅細致、公正公平的職業態度,增強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使人格得到健全的發展。同時,自身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職業生涯也將有更廣闊的空間進行規劃。
4.2 主要成效和特色
將課程思想元素巧妙融入教學過程中,通過實踐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自主設計事故車現場,通過“汽車查勘定損評估”教學軟件,實現勘查定損全過程的現場勘查、模擬現場照相、定損、理算等工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分組匯報教學環節,學生設定虛擬事故車案例,根據教學內容,完成現場查勘環節及汽車定損環節,由學生和老師共同評價考核結果。
把優秀畢業生請進校園,進行思政課堂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注重引進企業作業與生產管理制度,邀請合作企業理賠專員參與課程建設和授課環節。特別是實訓環節課程,保險公司或4s店一線保險專員可以將最新的勘查、定損工作過程帶入校園。優秀畢業生現身說法,加強學生對汽車行業的熱愛,以及職業規劃。
擴展校外實訓基地資源,開展跟崗學習的“移地教學”,帶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參觀學習,同時也豐富教學內容。按企業標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教育學生愛崗敬業,逐步提高自身素養,為后續頂崗實訓和實習以及就業打下較好基礎,實現無縫鏈接。
5 教學反思
5.1 以教師為引導,設計思政教學理念
把思政的元素融入到課程的思政教學中去,這就要求老師自己要有新的突破。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既要求專業知識能力的輸入,又要把思政的元素融入到專業知識體系中。思想教育的內容和目標是有意識地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設計出來的。在教學目標上,又增加了政治教育方面的目標要求。要求教師加強學習,從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念、社會責任、工匠精神、船政精神、家國情懷等方面深入領會,找準融合點,豐富內涵。
5.2 以學生為主體,構成柔性思政教學體系
構建合理的柔性思政教學體系,通過互聯網等教學資源豐富授課內容。優化教案的格式,在教學環節中增加課程思政觀察點,將課程思政目標內容轉化為師生鮮活的教學行為,在明確教學目標與內容的基礎上,在明確師生活動的基礎上,在教學策略與方法的基本要點上。教師通過“翻轉課堂”“情景教學法”等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也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汽車專業知識及各單元的思政知識點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消化,達到了潤物細無聲、寓教于樂的教育效果,同時也使學生樂于接受汽車專業知識、汽車專業知識。
5.3 以任務為載體,組織課程思政內容
靈活的思政教學有利于根據不同學生的學情開展針對性教學:高職汽車專業、秋季高考招生、春季高考招生、“二元制”企業招生、“3+2”中專招生、退役軍人招生等,招收的生源相對復雜。在人才培養計劃中,《汽車定損與評估》課程根據生源情況的不同制定課程思政內容教學。在具體教學中,運用靈活的思政教學理念,為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創造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必要環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5.4 以行動為導向,優化思政教學過程
教學中遵循行動為導向,“教、學、做三合一”的教學原則,按照崗位工作過程,優化教與學的思政教學過程。思政教學活動設計以行動為導向,突出實戰化訓練的特色教學模式,學生分小組組織課內實訓和實戰化訓練,按照汽車保險代理小組、理賠小組、理算小組,實行“按期輪崗”制度,讓每個學生在每個崗位上都能體會到自己的職責、任務和學習任務。
橫向課題:壓縮空氣凈化與分離產品及小型液氮機開發(H202312021)校級科研平臺:壓縮空氣凈化與分離系統研發中心。
參考文獻:
[1]朱思琦.汽車教育將課程思政融入汽車專業課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以《工程材料》課程為例[J].汽車教育,2022,05(003):64-65.
[2]胡衛芳.職業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行同向實施策略 [J]. 當代職業教育,2021,05(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