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快速變革,急需培養新時代的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針對目前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短板,構建了新時代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思路與實現路徑,從人才培養理念的更新、人才培養目標的重塑、交叉融合課程體系的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打造、評價機制的變革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與時俱進創建了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新范式,提高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新時代 車輛工程 卓越工程師 培養新范式
0 引言
自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工業4.0、3D打印等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無論是19世紀的機械化時代,還是21世紀的智能化時代,卓越工程師一直都是推動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為產業的創新發展和工業的興旺發達提供了強力引擎[1]。因此,培養具有高素質、創新型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行業的共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及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均作出了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戰略部署[2-3],為推進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范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加速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因此,為了應時代之所變和國家之所需,必須積極推動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為我國成為工業強國提供強而有力的人才支撐。高校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主戰場,如何推進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探索并完善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新范式,提高其培養質量,是各大高校面臨的新任務。
1 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價值意蘊
當前我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百年大變革之中,面對大國競爭愈發激烈和科技博弈持續升級的國際環境,我國不僅需要專注于前沿領域的科學家,還需要大批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新時代的卓越工程師作為國家的戰略人才之一,擔負著時代賦予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使命,對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1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當前,由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技術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悄然到來,使全球產業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制造強國、創新驅動等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迫切需要一大批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來解決,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體現了教育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及時響應。
1.2 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以創新賦能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打造新的產業,要求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使其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者、新興產業的開拓者。
1.3 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
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國際競爭也愈演愈烈,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只有突破前沿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掌握科技發展主動權,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贏得未來。這就需要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前沿領域,攻堅克難搶占制高點,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歷經7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培養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拔尖人才,為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對標國際工程教育審視我國的工程教育,仍存在一些弱項和短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4]:(1)產教融合缺乏共識,人才培養需求側與供給側失衡。在傳統研究生培養模式中,高校主要是為各行各業培養工程技術人才,企業以聘用人才為主,未全程參與人才培養各環節,從而導致人才需求側和供給側失衡;(2)學科之間界限劃分嚴格,壁壘高筑,缺乏深度交叉融合。長期以來,高校通過劃分學院、學科、專業進行人才培養,雖然有助于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加速融合,單一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拔尖創新型的卓越工程師;(3)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不健全,人才培養過程中重校內理論知識學習、輕企業實踐工作經驗積累,學用分離、產教脫節嚴重,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亟待提高;(4)卓越工程師培養評價機制不完善,評價指標唯論文化現象凸顯,缺乏對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考量。
2 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路徑探索與實踐
汽車產業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還是體現國家競爭力的標志性產業。目前,我國汽車產業正處于全面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推動了汽車產業的深度變革和全面重構。隨著人工智能與汽車產業的加速融合以及互聯網應用的普及,汽車產業已迎來智能網聯時代,使汽車從四個輪子的鐵皮盒子“變身”為智能終端,成為集機械、電子、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多領域先進技術為一體的高新技術綜合體。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針對汽車產業的發展需求,我校與時俱進對新時代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路徑進行了探索與實踐,舉措如下。
2.1 構建了新時代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思路與實現路徑
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為了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卓越工程師,我校對國家戰略要求、湖北省汽車產業現狀、發展戰略及對車輛工程專業研究生需求狀況等進行了全面的研究,確定了新時代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思路與實現路徑,如圖1所示。
2.2 更新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理念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擔負著人才培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重要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卓越工程師”針對的是碩博層次的卓越工程師,是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高端工程人才,并將其作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通過對卓越工程師的本質內涵的深入了解,與時俱進改革和創新了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托我校國家級智能汽車產業學院,樹立了以“工程實際項目為依托,以解決復雜工程技術問題為主線”的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理念,提倡理論學習和工程實踐并舉,強調以項目為依托的工程實踐過程,注重學生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3 重塑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
為了順應當今汽車產業變革對人才的需求,基于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理念,根據我校的辦學定位,同時結合湖北省汽車產業發展、國內相關汽車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和學生的自身發展,重塑了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即掌握車輛工程領域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車輛工程及相關交叉學科專業知識,具有解決復雜工程技術問題能力和工程技術創新能力,具備崇高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工程倫理等綜合素質,畢業若干年后能夠成為所在行業領域的領軍人物的創新拔尖型人才。
2.4 構建了交叉融合、工學融通的課程體系
針對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對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的需求,對人才培養方案中涉及的學科、課程進行了梳理,構建了交叉融合、工學融通的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除了設置了公共課模塊、專業核心課模塊,以培養創新拔尖型人才為目標,打破了各學院、學科和專業之間的界限,以車輛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為引導,采取跨學院將多個學科、專業的課程進行了交叉融合,通過模塊化的方式進行了優化組合,開設了跨學院/學科課程模塊。此外,借助我校的智能汽車產業學院、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智能汽車產教融合工程創新中心等平臺,建立了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如圖3所示。加強了企業在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的參與度,開設了校企共建課及企業建設課,邀請企業專家、勞動模范、技術骨干、杰出校友等以產品開發案例、工程前沿知識講座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了課程的教學。為了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我校在相關汽車企業及工程研究院建立了多家研究生工作站,開展了密切的科研項目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優質的實習、實踐基地,保證了專業實踐的順利開展,同時使學生結合企業工程實際需求,參與工程實際項目開展技術攻關,使基礎理論性課程學習和工程實踐同向同行,凸顯新時代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特色。
2.5 打造校企“雙導師”師資隊伍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關鍵[5]。為了實現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
我校打造了校企“雙導師”師資隊伍,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通過科技副總、掛職鍛煉、項目合作等方式,積極鼓勵研究生導師進入企業,聘請了企業高工、技術骨干等作為我校的產業教授、兼職教授并擔任學生的校外導師,負責對學生在企業的工程實踐以及課題開展過程中工程實際問題的指導,邀請企業導師積極參與學生的開題、中期、預答辯等培養過程環節,充分發揮校內及校外導師的合力,實現優勢互補。
2.6 變革評價機制
為了全面考量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建立了過程考核與成果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在課題開題、中期答辯等環節,破除了純理論化、唯論文化、缺乏創新性、脫離工程實際等評價傾向,突出強調了工程內涵,要求學生的課題來源于工程實際“真題真做”,使學生立足“真問題”,踐行“真研究”,強調學生注重發明創造、勇于創新,加強“真能力”的培養,達到真卓越。
3 結語
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而有力的人才支撐,我校與時俱進全面升級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理念、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打造高質量的師資隊伍、變革評價標準,切實踐行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面對快速變革的汽車產業,如何與時俱進培養滿足汽車行業發展需求的高質量的車輛工程卓越工程師,仍需要不斷地進行探索。
基金項目: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研究生教育質量工程項目-教研項目“汽車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車輛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Y202201);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研究生教育質量工程項目“《汽車系統動力學》案例庫項目”(項目編號:Y202314)、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本科教學質量工程項目“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產學融創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Y2024074)。
參考文獻:
[1]朱姍.產教融合視域下法國卓越工程師培育機制及路徑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24(01):32-4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3]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N].人民日報,2021-09-29(1).
[4]沈毅,潘旭東,魏亮亮.新時代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之路的探索和實踐[J].科教發展研究,2023,3(01):64-75.
[5]王揚,馬駿,趙巍勝.“兩協同三變革”產教融合自主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的探索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