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關于實施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訓計劃的通知》強調,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精于操作、懂技術、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1];培養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現場工程師;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現場工程師,在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背景下,高職專業教師的發展機會越來越多,行業企業對專業教師的定位和要求也越來越高,文章旨在探討在現場工程師培養背景下,高職教師工程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及其實施路徑。通過分析當前高職教師工程能力現狀,結合現場工程師培養的具體要求,提出一系列教師工程能力培養的策略和方法,為高職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現場工程師的優質培養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現場工程師 高職教師 工程能力 培養路徑
1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的迅猛發展,作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橋梁,新能源汽車現場工程師的培養質量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有著直接的關系。而高職教師作為培養現場工程師的關鍵力量,其工程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培養現場工程師的大背景下,加強對高職高專教師的工程能力培養就顯得格外重要。
2 工程能力分析
目前高職高專師資聯合培養現場工程師已成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優化人才供給結構,加快培養更多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人才的重要模式[2],是當前我國面向全球、面向全球但是,在工程實踐領域,多數高職院校現行的專業教師認定標準過低、層次化規范化認定程序未建立、保障機制缺失。在學術領域,現有學術論文主要圍繞“雙師型”教師身份、培養平臺、培養原則、探索較少、不足以支撐實踐需求等方面的問題展開研究,如專業教師在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背景下的工程實踐能力認定與考核評價標準、培養路徑與發展保障機制等。因此,探索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背景下的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標準、路徑和機制成為當務之急。
現在的高職高專的師資力量,在工程能力上是普遍存在的。一是有的教師缺乏實際的工科工作經驗,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很難融會貫通;二是有些老師的工程動手能力較弱,不能對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進行有效的指導;最后,一些老師的工程創新能力不足,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難度較大。這些問題都制約了高職教師工程能力的提升和現場工程師的培養質量。
3 現場工程師對高職高專師資的工程能力培養要求
現場工程師需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并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3]。這就要求高職高專教師在培養學生時,既要注重傳授理論知識,又要注重培養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思維。所以,需要高職教師具備的工科能力主要有以下幾點:1.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在本專業領域掌握核心知識和基本原理,掌握本學科的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2.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具有一定的工程實踐經驗,能夠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實際操作能力較強。3.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和研究。
4 提出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發展路徑和機制的三個具體目標
依托我校比亞迪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項目,旨在探索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發展路徑和機制,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三個方面的具體目標:
4.1 標準研制,創建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背景下高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評價考核依據
通過建立新能源汽車類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認定標準、考核評價標準、專項激勵標準,形成循環提升的工程實踐能力范式,制定科學系統的高職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評價依據。
4.2 優化路徑,拓寬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背景下高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路徑
以比亞迪現場工程師學院建設為依托,立足高職高專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現狀,研究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模型的合理構建;以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影響因素關聯度的量化分析為依據,研究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的路徑;以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項目為基礎,研究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4]。
4.3 健全機制,促進和保障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背景下高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
通過共建協議,形成協同培育機制,出臺聯合培育制度;通過工程實踐能力考核、技術創新服務能力考核等制度,建立良好的師德師風考核評價機制;通過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制度的研究,形成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的激勵機制。
5 高職高專師資路徑培養工程能力
針對高職教師工程能力現狀和現場工程師培養的要求和目標,本文提出以下高職教師工程能力培養的路徑:
5.1 加強企業實踐
高職高專教師通過到企業實踐積累實際工程經驗的方式,深入企業了解生產工藝和技術需求。同時,企業的做法還可以幫助教師了解行業發展動態、了解市場需求,為教學提供堅強后盾。
5.2 參與工程項目
高職教師可以積極參與工程項目的研究和開發工作,通過實際工程項目的實踐鍛煉,提升自己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參與工程項目還可以促進教師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在教學、科研等方面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促進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5.3 加強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
高職教師通過學科間的交叉學習與合作,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和思維方式。學科交叉與融合不僅可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還可以為現場工程師的培養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5.4 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
高職教師可以積極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工作,探索適合現場工程師培養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通過教學研究和改革實踐,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有力保證。
6 案例分析
依托我校比亞迪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項目,開展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標準體系研究、校企雙向協同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路徑研究和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發展與保障機制研究。
6.1 《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標準體系研究》以現場工程師培養為背景的高職高專業教師
6.1.1 研究新能源汽車專業教師精細化的工程實踐能力認定標準
基于現場工程師培養項目對新能源汽車專業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頂層設計,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內涵。一是根據教育主管部門明確的職業標準需求與職業教育實踐者的學歷要求相匹配,制定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專業標準,遵循職業導向、開放、適度的原則,確立職業底線。二是按照新時期職業教育的新要求,把“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認定標準,明確教師建設流程的核心環節,從師德、知識、技能、創新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三是根據行業、專業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嚴密的論證,完成真實企業環境的檢驗,呈現以新能源汽車、跨界融合、智能網聯為特征的新業態,確保前瞻性的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認定標準。
6.1.2 研究系統化的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專項激勵標準
以ERG理論為指導,基于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認定,明確其與普通教師的差別,在職稱評定、課酬績效、聘用晉升等方面向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專業教師傾斜,對工程實踐能力出眾、專業技術技能扎實、社會服務能力突出的專業教師授予技能大師、骨干教師、產業導師等稱號,為其建立大師工作室或工匠工作站,構建涵蓋工資福利、社會地位、行企實訓、崗位津貼等多維度的系統化的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專項激勵標準。
6.2 現場工程師培養背景下高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路徑研究
6.2.1 研究合理構建工科實踐能力模型,供高職高專教師參考
大部分高職高專教師畢業后直接進入大學工作,缺乏實際教學過程的工程實習這一必要的中間環節。項目借鑒本科院校“新工科”專業人才工程實踐能力的結構分析,基于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現狀和能力維度,從工程設計能力、工程應用能力、工程操作能力和工程項目管理能力4個方面構建高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演化機理的SD模型,分析和確定模型中的重要反饋回路和重要變量關系,結構高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影響機理,繪制系統因果關系圖和系統流圖,根據實際調研確定變量方程,揭示其改善路徑,對形成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高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6.2.2 研究高職高專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路徑
高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受到復雜多變的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研究工程實踐能力的影響因素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工程。項目分析高職高專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現狀及企業需求分析一是擬從高校、企業、社會培養、個人四個層面開展高職高專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二是利用灰色關聯模型開展高職高專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影響因素關聯度大小的實證研究,對高職高專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影響因素的關聯度大小進行進一步的量化分析;三是在對高職高專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研究假設前,明確影響因素體系中包含哪些變量,構建高職高專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影響因素的概念模型[5];四是以實證分析為基礎,運用結構方程技術,修訂形成高職高專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SEM模型;五是利用SEM模型深層次研究高職高專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影響因素的作用關系,通過SEM模型對各專業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進行有效提升路徑的優化和形成,分析各指標對工程實踐能力認定指標體系的提升途徑。
6.2.3 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指導與支持體系的研究,供高職高專專業教師參考
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實踐活動,項目依托我校比亞迪現場工程師學院建設。一是研究與現場工程師培訓實踐相結合的系統化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訓體系,與企業現場問題橫向研究課題相結合,與區域產業發展社會服務相結合,與教師梯次培訓、校內培訓相結合,組建培訓隊伍、確定培訓方案、開發培訓項目、編寫培訓教材、形成支撐體系;二是針對高職高專教師分層分類培養的要求,研究前沿性、跨學科性、產業性以工程實踐技能為主的培訓內容,使新進教師、青年骨干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上的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社會服務型、專家型教師都有不同層次的提高。
6.3 現場工程師培養背景下高職專業教師工程能力發展與保障機制研究
6.3.1 研究高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校企協同培養機制
傳統的校方作為單一主體的辦學模式下,校企共同培養教師的目標一致性較弱,企業在產教融合中參與職業教育內生動力不足。在比亞迪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工程的大背景下,雙方聯合進行人才培養、聯合進行工程技術攻關、聯合參與社會服務、共同提升師資能力和水平等,主要由學校和企業承擔辦學主體,成為校企雙方的共同目標和共同使命,為促進校企聯合培養師資打下良好基礎。實踐中,基于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項目對教師的保障機制要求,以價值理論為基礎,圍繞高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過程在校企雙方的價值構成,研究校企雙方協同高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涵蓋組織構成、職責分工、資源投入等內容的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協同培養機制。
6.3.2 研究高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考核評價機制
在高職高專“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以及傳統的校企合作項目對學校教師的達標考核中,均未對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提出明確的考核標準和規范程序。校企合作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考核評價體系,大多是各學院結合學校實際建立的考核評價標準和工作規程,參考有關文件、學術研究、考核評價標準和教師職業技能素養判定等方面的零星要素和原則。在這種情況下,各院校考核評價標準不完全統一,維度上不符合現場工程師學院對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和素養的要求。教師在師德、知識、實踐能力、技術創新服務等方面的能力和價值是否充分體現、教師為學校發展實績貢獻是否有效衡量等,都離不開考核評價機制的建立。因此,在比亞迪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多維度、分層次、標準與程序相對統一,高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考核標準化、制度化的教師工程能力考核評價體系,形成考核評價的工作機制,有待深入研究。
7 結論
在現場工程師培養背景下,加強高職教師工程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本文通過分析高職教師工程能力現狀和現場工程師培養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高職教師工程能力培養的路徑和方法。這些路徑和方法旨在幫助高職教師提升工程能力水平和實踐能力水平,為現場工程師的優質培養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本文也呼吁更多的高職教師積極參與到工程能力培養的工作中來共同推動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基金項目:2023年度陜西省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發展研究項目(編號:SJS2023ZD025);
2021年陜西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1GG011)。
參考文獻:
[1]李博.我國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培養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實施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07).
[2]邱亮晶.論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培養的四重邏輯[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11).
[3]林徐潤.組織生態學視角下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發展的邏輯解析、現實困境與推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3(13).
[4]帥海燕.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學院建設路徑研究[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23,25(03).
[5]曹留成.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高質量培養價值、問題與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