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徑狹長,雜草蔓向
路中央。兩冊風景熟稔
而變奏,我重拾童年的步伐。
跟隨山坡起伏的聲線
移動,牧放自己的軀殼,
在進退間,尋覓著——
我不知道那會是什么——
蛙的視角,或者蛇的節拍?
夏日溪流般蜷縮,又舒展……
除卻腳下的路,我再沒有
別的思想。森林空無一物,
只跳動著一顆容納宇宙的心。
林間小路宛如虛線,悄然更改
過去與未來。奈何順流
逆流,找不到夢中的河流。
一座小山已足夠,生活
上下平坦,偶爾需要
一場小小的波動。
(選自本刊2024年第四期“首推詩人”欄目)
張德明解讀:
看到這首詩的題目,我們會很自然聯想起海德格爾的《林中路》,也會延伸地想到存在與時間、時間與空間、個體與時間等一系列的關系來。當然,我們也不會忘了去欣賞圍繞林中小徑而次第展開的諸多風景。這首詩并不例外,它也以林中小路為觀照軸心,言述了周邊的很多風景,描繪了風景的形態、聲音和局面,讓我們清晰睹見到詩人所親臨的“這一處”林間之路。其實對于一切游歷詩而言,詩中所述的風景絕不可能是原初形態之景觀的簡單描摹,而必定會打上詩人主體的精神烙印,也就是說,它將是一種主觀化的“風景”。而這主觀化的“風景”寫照,并不一定是為著讓讀者生發“身臨其境”之感,更是為著表達詩人的內在之思。由此,詩與思在風景的映照之中達成了默契和統一,那種關于存在主義的生命哲思也在詩行之中悄然漫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