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乃至國家的安全。面對新形勢,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加強對糧食安全的管理??紤]到國內外的環境和農業發展態勢,以及未來的風險挑戰,在新時代,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和世界形勢,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和實施策略,文章從農業強國建設的需求出發,分析了當前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矛盾與障礙,并從多維度提出對策。
關鍵詞:糧食安全;農業強國;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20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ASH004)。
Research on food security ens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Wu Huan,Shi Yali
(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
Abstract: Food security is among China’s most fundamental interests, affect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ven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face of new situatio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stated that the foundationppzGNUYdEagrXqjuCpe/1b8g+klJTWWbUVqWI9QYScQ= of food security should be consolidated in all aspects, and it is important strengthened the management of food securit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end, as well as future risk challenges,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with the world situ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importanc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food security. Based on the needs of building a strong agricultural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tradictions and obstacles faced by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Key words: food security;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rural revitalization
糧食安全是農業強國建設與農業強國建設戰略的重要基礎。保證糧食安全也是“底線思維”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1],特別是在受到俄烏沖突影響引發的國際政治危機與糧食安全危機的形勢之下,夯實糧食安全,確保中國人民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當下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
1 糧食安全的意義及新時代取得的成就
糧食安全是指確保生產足夠數量和質量的糧食,并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安全可靠的糧食供給。對于一個國家而言,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前提條件。在學術領域,有關糧食安全的研究已經涉及多個學科,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農學等,這些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糧食安全的內涵、特征、影響因素和應對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糧食安全是政治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重要基礎,是民生問題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
糧食安全從始至終都是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并以此作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核心。新時代以來,我國年均糧食產量增加75億千克,并且連續7年保持在6 500億千克以上,這使得困擾中國人民多年的“吃不飽”問題已徹底成為過去式。我國政府已經逐步完善了糧食的儲備和應急機制,儲存的糧食不僅數量龐大而且質量過硬、存儲條件安全可靠。在包括但不限于中大型城市的重點地區,我國已經建立了可供應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半個月的應急儲備糧。且相應的糧食安全系統與覆蓋了城鄉的大街小巷和社區的供應鏈體系已經基本建立,這對于應對各類極端天氣、環境災害和突發的重大社會事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在新的國際形勢和氣候變化條件下,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道路,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當下我國糧食安全的需求與困境
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糧食安全都是實現農業強國建設的基礎。將糧食安全與農業強國建設有機結合是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必由之路。在此過程中以糧食安全為核心,在黨和政府的引領下,在社會多群體的聚力下,我國必將有力地實現農業強國建設目標,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擁有十幾億人口,糧食需求龐大,這是我國最為顯著的基本國情。盡管糧食安全的基礎已經相對穩固,但仍需解決一些結構性問題。在新的國際局勢沖擊下,確保糧食安全的任務更加緊迫,因此必須重視糧食安全,要將新的糧食安全觀落到實處,堅守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同時加強耕地保護和科技進步,進一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供給保障能力,以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穩步實現以上戰略目標,則必須正視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領域所面臨的隱患與制約因素。
2.1 糧食增產與生態保護的矛盾
我國要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占全球18%的人口,對生態保護日益提高的要求與不當實施糧食安全、增產戰略的矛盾正在日益顯現。耕地的分配在我國十分不均衡,不同地區的土地生產力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在我國的東南濕度區、半濕度季風區、西北半干旱區、干旱內陸區和青藏高原中西部這五大區域中,前兩個區域的耕地面積占據了全國的大部分,而西部地區的耕地較少,且分布十分零散。隨著工業化的全面推進,大量耕地被轉用為工業用地,農業用地面積正朝“18億畝的耕地紅線”快速逼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是顯著的。且許多工廠為了降低成本,向農村排放廢水和廢氣,這使得土壤遭受了重金屬的嚴重污染,從而導致了糧食產量的減少,甚至引發了食品安全問題。此外,相較于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的治理更為不易。農業污染的治理相比工業污染更具挑戰性,因為大部分農業勞動力來自小型農戶,實施針對工業污染的懲罰措施變得十分困難。過去為了滿足人口需求,人們過度強調糧食產量,導致大量使用化肥,進而引發土壤退化、水體富營養化以及大米質量下降等問題。此外,過度使用氮肥還破壞了生態環境,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過度施肥和施肥不足都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如水污染、空氣污染、溫室效sp/ma8HRKzOt35gr9Bfh56S4cz5WvEZ9/WTq+nALysQ=應、生態系統多樣性減少以及土壤酸化等。如果施肥不足,土地會變得更加貧瘠,糧食產量會受到影響,進而威脅到糧食安全。因此,將糧食安全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勢在必行。
2.2 國際形勢與氣候災害的不利影響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國際貿易和信息交流的頻繁,全球糧食供需狀況也在持續調整。這種調整對我國的糧食儲備產生了重要影響。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波動對我國糧食儲備的影響顯著。當國際糧價上漲,我國的進口成本將增加,對國內供應和價格穩定帶來負面效應。全球化進程中,國際供應鏈的依賴度逐漸提升,任何國家的經濟波動或糧食生產能力變化,都可能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深遠影響。比如由于俄烏沖突導致糧食減產,引發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漲,進而影響我國糧食的供應。
糧食生產受到自然氣候和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加頻繁和強烈,這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災害性的天氣如強風暴、洪水和旱災等已經成為了全球農業生產中的常態。這些災害不僅會對農業產生直接的破壞和減產,還會影響農作物的品質和價格,給農民和消費者帶來極大的損失。由于全sp/ma8HRKzOt35gr9Bfh56S4cz5WvEZ9/WTq+nALysQ=球氣候變暖,許多地區的降雨量減少,導致水資源短缺,進而引發草原退化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還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對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威脅。
2.3 供需結構矛盾突出,農民種糧意愿不足
在糧食自給自足的表征之下,我國糧食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長遠來看是較為突出的。糧食進口量持續高位、增產邊際成本增加、庫存設施水平不高、收儲及加工方式不精細等問題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伴隨著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強國的建設。雖然目前我國谷物自給率非常高,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國家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但也有許多作物的產量不足,進口依賴嚴重,例如大豆、玉米及優質小麥等,由此給糧食安全和農業強國建設帶來的結構性矛盾是需要重視的。與2012—2015年相比,2018—2022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增速明顯放緩,糧食生產的穩定性需要進一步提高。另外,隨著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我國糧食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由于我國居民對油類、肉類、蛋類和奶制品的需求持續上升,導致國內油料和飼料用糧壓力增加,進而給我國的糧食安全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近年來通貨膨脹所引發的生產成本上升和收益率下降,直接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隨著社會發展,一方面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變高,也就是消費水平在提升,另一方面獲取財富的渠道增多,從事類似種糧這類附加值不高的農村產業帶來的收入難以維系農民的生活消費。權衡利弊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大大降低,于是大量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并帶來一些社會問題,兼業種糧或者土地拋荒也成為常態[3]。未來誰來承擔種糧重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2.4 財政投入不足,缺乏人才技術
當前我國財政和金融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的投入不足,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率有待提高。保險雖然已逐步從保物化成本轉向保經濟收益,但隨著投入成本增長,保障水平和覆蓋面仍需擴大。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需要建立全面可靠的宏觀監測系統。我國已建立完整的糧食安全體系,能應對各類糧食安全挑戰。但現行的財政支農投入方式存在問題,如投入碎片化、資金使用效率低等。主要表現在對糧食主產區支持不足,財政政策激勵效果不明顯,以及惠農補貼與糧食生產脫節等方面。
在我國農業生產領域中,人員構成特征呈現出一定的不均衡性,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比例較低,且整體學歷水平不高。與此同時,人員年齡分布方面也表現出明顯的不均衡特征。雖然種業科技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優質品種的培育過程仍然較為緩慢,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效?;鶎愚r民普遍面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專業素質不高、經營分散且規模較小、文化程度較低以及經營能力較弱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源于農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普及和應用了解不足,以及缺乏相關的技術指導人員。
3 優化糧食安全的對策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社會發展中的根本問題,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心。而糧食安全又是三農問題中的重中之重,事關我國國運民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均對確保糧食安全作出重要部署,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穩定。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注重糧食安全問題,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措施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通過市場調節和政府合理調控,我國糧食供應得到有效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4]??梢哉f我國糧食安全相關工作的成績是斐然的,但也需要直面困境與隱患,并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改善工作。
3.1 將糧食安全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
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對不限于農田的整體自然環境實施全面綜合有效的治理,并強化農業面源和工業點源污染的管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提倡采用綠色農業技術和產品,并通過提高節水節肥能力以及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進一步降低農業對環境的負擔。加強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監測和管理,及時發現和處理環境問題。推廣精準農業技術,通過遙感、大數據等手段,精準施肥、澆水和用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保護和恢復農田生態系統,例如保護農田土壤微生物、鳥類和昆蟲等生物多樣性,提高農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加強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不斷推出更環保、高效的農業技術。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通過教育、宣傳等方式,提高農民和消費者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5]。加強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對農業生產中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嚴格的處罰和監管。還可通過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動節水和灌溉技術的普及,有效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并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根據各地的水土資源承載能力,調整作物種類和布局,以提高農產品供應能力。
要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依托綠色技術緩解農業水土資源緊缺并降低農業環境污染壓力,推動實現綠色低碳糧食發展,引領農業生產更加綠色高效并優化資源配置。
3.2 積極參與國際治理,減少糧食波動風險
國際糧食市場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是多元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因此,我們需要依據現實狀況,實施合理的糧食儲備政策,確保我國國內糧食市場的穩定、糧食安全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積極參與全球農業治理和國際糧農合作,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規則制定,主導相關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糧食秩序。加強與世界各國在農業技術、農業投資、農產品貿易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通過南南合作,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幫助他們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了降低對國際糧食市場的依賴,我國應加強與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糧食組織中的合作,提升他們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聲音,支持他們提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訴求。同時,我國還要積極為其他國家在實施相關政策時提供有益的建議和參考。積極參與全球農業治理,推動國際組織和機制改革,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農業治理中的話語權。
此外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挑戰,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的品質和效率。其次,需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抗災能力和適應能力[6]。還需要加強氣候變化監測和預警,及時掌握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帶來的挑戰。
3.3 加大政策力度,增強種糧積極性
要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通過普及科技知識,引導農民采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種糧效益[7]。例如,推廣抗病蟲害的農作物品種、科學合理施肥等方法,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通過補貼鼓勵農民增加對農業的投入,提高種糧積極性。同時,制定相關政策確保補貼資金落實到每個農民手中,防止補貼被截留或挪用。推行土地流轉制度,讓有能力的農民獲得更多的土地資源,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種糧效益。同時,政府應該加強監管,確保土地流轉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農民的利益。通過普及和推廣農業機械,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種糧效率[8]。特別是在丘陵地區,應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讓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對不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地塊進行改造,提高其適宜機械化作業的程度。這樣既可以提高種糧效率,又可以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政府應加強對農資價格的監管,防止農資價格過高損害農民利益。同時,加強農資質量監管,確保農民購買到優質的農資產品,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制定合理的糧食收購價格,保障農民的收益,激發其種糧積極性。此外,可以建立糧食價格風險保障機制,降低因市場波動給農民帶來的風險。通過為農民提供農業保險,降低因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提高其抵御風險的能力,進而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通過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鼓勵涉農企業參與到農業發展中來,與農民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共享農業發展的成果,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9]。
這些措施的實施需要政府、社會和農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3.4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開展重點技術攻關
首先,要加強農業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農業技術水平,通過開展農業技術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讓農民掌握高效的管理方法和先進的糧食作物生產技術,并強化農業技術普及與相關科技創新,有助于提升糧食品質,提高生產效率[10]。推動農業科研機構建設、支持農業高新技術研究,不斷推出新的農業技術和品種。同時,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解決糧食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建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開展農業技術咨詢和指導。通過遺傳工程、基因編輯等技術,改良作物品種,提高抗病、抗蟲、抗旱、抗寒等性狀,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精準施肥、精準灌溉、精準播種、精準噴藥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建設現代化農業設施,如溫室大棚、種植基地、養殖場等,提高農業生產規?;?、標準化水平。并通過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大力改善種糧、育糧、收糧效率。此外,應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提高農村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數量,加強農業高等教育、引進海外高層次農業人才,借鑒海外成功經驗,為農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助力糧食安全[11]。還需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生產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推廣農業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糧食生產管理和儲存的信息化、智能化。通過上述措施,可以夯實我國糧食安全這塊地基,有力保障農業強國建設。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解決國民的基本飲食需求始終是治國理政的核心任務。在農業領域,確保主要農產品的穩定供應同樣至關重要,這關系到國家農業的發展和糧食安全。在實現農業強國的新征程上,確保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的穩定供應安全是首要任務??偟膩碚f,糧食安全與農業強國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建設好農業強國,才能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糧食安全的實現,又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必須緊緊把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為開創發展新局面提供可靠保障。
參 考 文 獻
[1] 韓廣富,韓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糧食安全戰略的三重論域[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23(3):15-20.
[2] 趙霞,陶亞萍,胡迪.糧食安全視角下我國糧食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1(5):107-119.
[3] 李旭輝,王娟.新發展理念下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戰略優化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5(5):8-12.
[4]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出席國務院例行吹風會 就《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有關情況答記者問[J].中國產經,2021(8):5-6.
[5] 凌樹鵬.城市道路工程水土保持施工技術管理要點分析[J].水上安全,2023(3):155-157.
[6] 劉旭友.建設農業強國要素分析論[J].改革與戰略,2023,39(3):1-11.
[7]史靜,烏蘭.糧食安全視角下地緣政治風險對中國糧食貿易的影響分析[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48(4):12-17.
[8]王新華,付尚超.新形勢下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風險挑戰及對策[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48(4):1-6.
[9]全偉,黃進強,彭華.黨政機關食堂制止餐飲浪費的對策建議[J].理論與當代,2022(6):62-64.
[10]《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全文)[J].黑龍江糧食,2019(11):40-47.
[11] 70年來中國糧食安全成就[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