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賦予四川“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時代重任,是對四川“三農”領域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為新時代四川做好糧食安全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科學合理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建設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具有重大意義。文章以稅收政策為研究視角,對當前涉糧產業稅收政策的現狀進行了簡單梳理和歸納。指出當前在涉糧產業發展上存在稅收優惠范圍窄、稅收征管體系間缺乏溝通、稅收優惠層面的制度政策尚需健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促進涉糧產業發展的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稅收優惠;天府糧倉;政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209
基金項目: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第七屆學術新苗課題。
Study on the policy of constructing a higher-level"Granary of Heaven" with tax support
Zhang Guangshun1, Huang Zhenzhen2, Ma Chenxiao3, Zhang Jing3
( 1.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071; 2.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5; 3.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Binzhou, Shandong 256600 )
Abstract: Xi Jinping visited Sichuan for an inspection and entrusted Sichuan with the task of building a higher-level"Granary of Heaven" in the new era. This is another critical strategic deployment in the field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 and farmers in Sichuan, providing direction and fundamental guidelines for the work of Sichuan’s food security in the new er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olicies of tax incentiv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er-level Tianfu Gran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x policy, this paper briefly sorted out and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x policy related to grain industries. It pointed ou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related industries, such as the narrow scope of tax incentives,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ax col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s,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system and policy at the level of tax incentives. And the thesis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related industries. Key words: tax incentives; Granary of Heaven; policy study
四川省作為西南地區最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依托成都平原這樣絕佳的地理區位,自古以來就有“天府糧倉”之美稱。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賦予四川“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時代重任,這是繼五年前總書記提出“要把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擦亮”之后,對四川“三農”領域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為新時代四川做好糧食安全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四川的糧食安全工作既有長期發展上對糧食質量安全的遠慮,又有短期對糧食生產工作保持糧食供給數量的近憂。而當前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迫切需要從多層次分析問題癥結,多主體提升參與積極性,其中政府作為推動區域糧食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主體,運用稅收政策手段將在保障地區糧食安全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
目前學者對于天府糧倉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省域糧食安全狀況和再造現代糧食產業體系上,其中郭曉鳴[2]認為要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一是高水平的糧食產業體系;二是高標準的糧食生產體系;三是高效率的糧食經營體系。這些觀點為四川省在建設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上的實施路徑,但通過科學合理的稅收支持將為天府糧倉的建設指明一個多樣化的全新方向。稅收支持糧食產業發展主要依靠稅收優惠,其中稅收優惠泛指政府通過稅收制度安排的一切特別照顧措施,具體形式有:稅收減免、降低稅率、延期納稅、投資抵免、退稅、各種稅收扣除、加速折舊、起征點、免征額等[3]。就稅收功能而言其對農業糧食生產的重要作用體現在基于稅收優惠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刺激糧食產業的生產投資、調控糧食市場失靈、優化糧食產業資源配置等。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好稅收優惠調節手段,從天府糧倉更高水平建設目標出發,深刻把握稅收在推進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針對促進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發展的稅收政策體系展開深入研究將是一個嶄新的學術熱點。
1 天府糧倉發展狀況
1.1 天府糧倉由來的歷史考察
天府可作解“寶庫、庫藏”,本為《周禮》所記載官職,后演變為對地域之劃分指土地肥沃與物產富饒。目前史學界公認“天府”之稱源自關中地區,后由成都平原取代,此外成都平原隸屬巴蜀地區,繼而天府的劃定范圍有所擴大。在地區資源稟賦上,成都平原氣候濕潤,適宜人口居住和從事糧食作物水稻的生產;地理位置上所處盆地四周有大山險關,可避刀兵之禍;在水資源配置上,成都平原有“陸海”之稱,掘地三尺可見水便于灌溉。同時,古蜀人自古就善用就地之材興修水利和預防水患,后經李冰修筑都江堰地區農業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以上使得成都平原具備了從事水稻這樣高產的糧食作物的自然條件,后隨著鐵犁牛耕傳入成都平原和農業生產技術擴散使得成都平原徹底坐穩了“天府糧倉”的寶座。
1.2 當前天府糧食產業發展現狀
傳統的“天府之國”指以都江堰灌區29個縣區為主體的成都平原,但其糧食產量、播種面積僅占全省的21.62%、20.35%,難以支撐起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地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期望。目前比較得到認可的數據分析認為,“天府糧倉”應包括成都平原、安寧河谷平原以及廣泛分布于川東、川南的盆地丘陵地區。這3個區域糧食產量占全省81%以上,糧食播種面積達到79%以上,并且四川省有68個產FgUPRViDv/XmSp25E7Xc91u4ItGiArgz41AEyxtb3Qw=糧大縣分布在這片區域[4]。現基于這一認識分析當前四川省整體的糧食產業發展狀況。
四川作為重要的農業大省是全國13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區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產,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的重要作用。2021年四川省實現糧食生產“三增”,糧食播種面積超635.7萬hm2,較同期增長67.7%;糧食生產總量超358億kg,較同期增長10.9%;糧食單產達每公頃5 634.3 kg,較同期增長46.3 kg。糧食生產在實現高增長的背景下也面臨著糧食消費總量持續增長的大挑戰,四川作為全國最大的釀酒基地、飼料加工基地、生豬養殖基地和人口大省,是全國糧食消費第一大省。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將糧食安全工作擺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具體糧食安全工作路徑探索包括“嚴考核”: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守地區耕地紅線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增產量”: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近333萬hm2,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同時大力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夯實全國三大育制種基地地位;“強儲備”:在地方儲備糧規模實現翻一番的基礎上,完善省、市、縣三級的糧食應急供應保障的網絡體系;“調結構”:重點提升地區農業質量和打造農業品牌,著力構建現代糧油產業體系。為全力打造保障國家重要初級產品的戰略基地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四川力量[5]。
2 涉糧產業稅收優惠政策梳理
為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積極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使糧食產業從業者在減稅降費這樣政策紅利下實現真正受益。當前我國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涵蓋涉糧產業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企業經營、地區創業就業以及海關進出口貿易等方面,主要涉及稅種包括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契稅、印花稅、車輛購置稅等。在鄉村振興戰略和減稅降費的大背景下,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的向“三農”發展傾斜,為糧食生產育制種、農資提供、糧食流通、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等方面提供了極大便利。本文對相關涉糧產業優惠稅收政策涉及稅種大致總結如下[6-11]。
2.1 所得稅
所得稅主要包括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① 對符合個人所得稅征管范圍的經營主體在種植、農業生產經營所得、銷售上免收個人所得稅;② 企業從事谷物種植、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農產品初加工以及其他農業服務業項目等免征企業所得稅;③ “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從事農業生產減免企業所得稅。
在涉糧產業稅收優惠上還包括部分為涉糧產業提供服務的企業可以享受的所得稅優惠,如① 企業在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經營所得中自第一筆經營收入所屬當年起至第3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4~6年減半征收,例如為農業生產提供電力、水利等項目建設;② 符合產品原料70%以上來自農作物秸稈及殼皮生產的纖維板等產品納稅人減按90%計入收入總額;③ 保險公司為種植業提供保險業務取得的保費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減按90%計入收入總額。
2.2 增值稅
增值稅的稅收優惠則更加明顯地表現在間接稅收優惠上,一定程度上為涉糧產業提供相關服務或發生業務往來。企業在減少增值稅計征的同時享受著稅收優惠可以提高企業參與涉糧產業生產經營活動積極性和降低其服務成本。具體增值稅稅收優惠條例:a 為農村電網提供維護服務的企業免征增值稅;b 縣級及縣級以下小型水力發電單位可按照簡易計稅3%計繳增值稅;c 轉讓土地使用權給農業生產者用于農業生產免征增值稅;d 承包地流轉給農業生產者用于農業生產免征增值稅;e 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產品免征增值稅;f 進口種子種源免征進口環節增值稅;g 單一大宗飼料等在國內流通環節免征增值稅,其中生產混合飼料是主要享受條件且要求糧食及糧食副產品參兌比例不低于95%;h 生產銷售和批發零售滴灌產品免征增值稅;i 從事生產銷售農膜的納稅人免征增值稅;j 從事種子、種苗、農藥、農機批發零售的納稅人免征增值稅;k 納稅人購進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的免稅農業產品可以抵扣進項稅額;l 提供農業機耕等農業服務的增值稅納稅人免征增值稅;m 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農產品免征增值稅,向本社成員銷售部分農用物資免征增值稅;n 購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的免稅農產品可以抵扣進項稅額;o 以部分農林剩余物為原料生產燃料燃氣電力熱力及生物油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100%,以部分農林剩余物為原料生產纖維板等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90%,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生產紙漿、秸稈漿和紙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50%;p 提供農牧保險業務的納稅人免征增值稅。
2.3 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
糧食產業發展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的需要占用城鎮土地或耕地是否可以享受稅收優惠能夠影響區域在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上的積極性。① 水利設施及其管護用地的城鎮土地使用稅納稅人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② 從事農業生產的納稅人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用地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③ 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納稅人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④ 耕地占用耕地建設農田水利設施的單位和個人,不繳納耕地占用稅。
2.4 其他稅種
其他稅種主要包括印花稅、車輛購置稅、房產稅、消費稅等均在直接或間接影響糧食產業生產經營和糧食流通,大致總結:① 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本社成員簽訂的農業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購銷合同免征印花稅;② 國家指定的收購部門與村民委員會、農民個人書立的農副產品收購合同,免納印花稅;③ 對農林作物、牧業畜類保險合同免征印花稅;④ 農村居民擁有使用的三輪汽車等定期減免車船稅;⑤ 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房產稅納稅人免征房產稅;⑥ 對糧食白酒調整征收稅率為20%。
3 建設更高水平天府糧倉面臨的涉稅障礙
3.1 涉糧產業生產經營主體享受稅收優惠范圍窄
(1)在所得稅和增值稅上雖然明確給予糧食生產主體免稅條件,但由于種糧主體往往不具備開具增值稅發票等相關條件致使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紅利被中間商和收購商等企業直接篡奪,導致農業生產者未能真正獲利。(2)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企業在實際生產經營中無法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和部分增值稅優惠,容易進行稅負轉移,使農戶承擔相關稅負,間接抬高農資產品價格等。(3)利用糧食剩余物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主體在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的稅收優惠比例有待提高,此措施可以促進糧食剩余物再利用和種糧主體創收的價值。(4)應進一步擴大“公司+農戶”類型企業享受的增值稅優惠范圍,有助于農業企業投身糧食生產、收購及流轉。(5)農業生產風險高、周期長,保險企業為糧食產業發展提供配套保險服務,其經營所得所享受的稅收優惠較少,不利于促進農業保險業務完善,也影響了種糧主體獲保收益。(6)個人或企業因投資糧食產業發展獲利按現行政策,應當繳納較高所得稅,但此舉不利于投資者對糧食產業輸送資本。(7)城鎮土地使用稅僅針對糧食種植而在糧食加工過程占據耕地未享受到其稅收優惠,不利于農村地區發展糧食加工業。
3.2 涉糧產業經營主體與稅收征管體系間缺乏溝通
(1)涉糧產業經營主體集中在種糧大戶和小規模納稅人,由于經營規模體量小且缺乏專業財會人員,在企業稅務籌劃上缺乏專業性技能人員幫助。(2) 涉糧稅收優惠法規屬于農業類稅收優惠政策范疇涉及5個大類18個稅種等,由于缺乏涉糧稅收政策、條例等精細化整理和缺乏主管部門統一公布解釋等,部分涉農政策不一定適用于涉糧產業,導致相關經營主體無法更好享受稅收優惠同時,部分地方稅務管理部門在具體政策執行上也存在差異。(3)相關稅務部門工作人員專業性有待加強,企業開展納稅登記和稅收籌劃積極性等一定程度上增加稅收征管成本。(4) 稅收征管部門在地方間稅源歸屬問題上尚未達成一致,盡管農業類稅收基本免征但尚未實現全覆蓋,部分涉糧產業經營主體有機可趁,選擇不進行納稅登記和存在報稅難、不懂具體稅源歸屬等問題。(5)稅務部門工作重點集中在城市稅務征管和農村非農經營主體,致使缺乏與涉糧產業經營主體間的及時溝通,在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上處于上不傳達、下難享受的處境。(6)涉糧類稅收優惠征管存在監管較松的現象,上游經營主體存在虛開、多開進項和虛高企業成本等問題,致使涉糧產業下游企業能夠享受更多稅收抵扣國家稅源流失。(7)涉糧優惠政策范圍變動和明確范圍區別,在具體生產經營流通中不同類型企業可以享受的免征、抵扣等條件存在較大差異,地方稅務部門在稅務職能履行上缺少及時性的稅務信息溝通普及和解釋等。
3.3 稅務管理上對涉糧產業的稅收優惠層面的制度政策尚需健全
(1)稅收優惠力度不足。例如:資本下鄉是促進糧食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力,當前對涉糧企業提供融資貸款、金融保險等企業屬于農業生產環節中的重要一環,應健全更高覆蓋率的稅收制度并給予多稅種稅收優惠。(2)稅收優惠形式相對單一。例如除了稅收免征、即征即退、稅率優惠等,還應關注涉糧企業報稅環節、涉糧企業稅費成本負擔的降低等。(3)稅收優惠環節有待進一步實現全覆蓋。例如為糧食生產流通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環節服務的企業,如提供糧食產業物流配送的物流公司應針對涉糧業務給予更多的稅收優惠支持。(4)稅收征管執行政策有待健全。例如,對涉糧農民合作社、涉糧產業新型經營主體等應制定更具體性涉及征管執行政策和管理辦法等。(5)稅收制度設計和更新上。例如農村地區在涉糧產業發展中造成的生態破壞、耕地流轉、農村集體資產核算等應具體根據地區糧食產業發展開征或進一步提供稅收優惠在資源稅、耕地流轉稅等其他稅種上。(6)涉糧型加工企業優惠范圍明確。例如由于稅務部門為征管便利或企業瞞報等行為,糧食加工型企業優惠范圍是初級加工環節,在區分加工類型所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存在不適配性。
4 促進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發展的稅收政策體系構想
4.1 完善頂層設計,擴大稅收優惠范圍
支持涉糧產業鏈全面發展,政府稅務工作上的頂層設計缺失使得地方政府在涉糧稅收優惠上的照顧性政策以涉農政策作為主要依據。應從省級稅務工作和稅收優惠層面出發,給予涉糧產業特殊照顧,適度性擴大地區在糧食產業生產、運輸、加工等過程的稅收優惠范圍。同時加大稅收優惠范圍應落點于“擴圍、免征、減征、抵稅、低稅”5個方面,特別要保障涉糧產業的生產性要素給予更多稅收優惠供給。此外,針對涉糧產業在生產要素供給、加工銷售等環節上的相關產業和企業的稅收扶持性發展。如涉糧企業的育種研發、涉糧倉儲運輸、糧食產業加工服務、涉糧產業社會化服務等,給予種子企業在自主研發、技術轉讓上的相關稅費扣除和整個產業配套生產加工等環節的具體性稅收優惠。
4.2 貫通征稅環節,優化稅務征管服務
稅務部門與涉糧企業間的稅務征管問題是當前糧食產業生產服務性企業常出現的政府服務上的沖突,目前在相關企業的認知中對稅務部門還存在抵觸意識。相關涉糧研發、生產、加工型企業和經營活動主體,對地方性稅收優惠、征稅環節政策的缺乏了解,使得在面對具體性企業財務會計核算和應繳應稅業務不夠明晰,不可避免地出現該繳未報未納等情況。地方稅務部門要走進田間下到企業,將最新的涉農涉糧稅收政策傳導到位,及時性幫助企業完善自身財會核算與應繳稅務申報工作等。同時各級政府要深化涉糧企業稅收征管體系改革,發揮稅務部門征管治理,積極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既要削弱稅收征管成本,也要助力企業經營管理。嚴格遵循“簡化辦稅流程”的稅制改革思路,強化互聯網在稅收征管上的結合,既要保障應征稅款的應收盡收,也要保障企業享受稅收優惠服務。
4.3 構建財稅一體,發揮財稅融合作用
中央與地方涉糧產業發展性政策的推動離不開財政支持,在提高地區農戶種糧積極性和落實“藏糧于地”戰略等政策的實施中,財政在推進地區糧食安全問題解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單獨依靠財政政策扶持不是長久之計,必須要構建形成財稅一體的涉糧產業政策,通過以財政支持鼓勵糧食產業等經濟主體在具體涉糧業務上的生產積極性,也要依托稅收優惠的制度性優勢,最終形成財稅一體、多部門參與形成合力的良性涉糧產業財稅政策體系。要在針對涉糧產業上做好財政性資金傾斜,也要在稅收優惠上給予非直接從事糧食種植的企業和投資者給予照顧性稅惠支持。財稅部門要根據地區糧食安全發展狀況,創新財政政策工具和稅收優惠形式等,針對性提高財政補貼力度和稅收免征、少征、減免等實質性政策。發揮地區財稅融合作用,助力解決區域糧食產業發展難題。
參 考 文 獻
[1] 王曉暉.全力把總書記為四川擘畫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N].四川日報,2022-08-19(3).
[2] 郭曉鳴.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思考與建議[N].四川日報,2022-08-08(10).
[3] 鄒新凱.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稅制檢視及補正[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123-138.
[4] 韓冬,郭健.協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N].人民政協報,2022-07-28(4).
[5] 郭書瓊.“中國這十年”·四川:治蜀興川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EB/OL].(2022-08-19)[2023-12-01].https://cbgc.scol.com. cn/news/3669009.
[6] 國家稅務總局.支持鄉村振興稅費優惠政策指引[EB/OL].(2022-05-21)[2023-12-01].https://www.chinatax.gov.cn/chinatax/ n810341/n810825/c101434/c5175490/content.html.
[7] 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若干農業生產資料征免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1〕113號)[EB/OL].(2001-07-20)[2023-12-01].https://fgk.chinatax.gov.cn/zcfgk/c102416/c5202774/ content.html.
[8] 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免征滴灌帶和滴灌管產品增值稅的通知(財稅〔2007〕83號)[EB/OL].(2007-05-30)[2023-12-01]. https://fgk.chinatax.gov.cn/zcfgk/c102416/c5203174/content.html.
[9] 國家稅務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EB/OL].(2017-11-19)[2023-12-01].https://fgk.chinatax.gov.cn/zcfgk/ c100010/c5194442/content.html.
[10] 國家稅務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EB/OL].(2018-12-29)[2023-12-01].https://fgk.chinatax.gov.cn/zcfgk/ c100009/c5193018/content.html.
[11] 國家稅務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EB/ OL].(2018-12-18)[2023-12-01].https://fgk.chinatax.gov.cn/zcfgk/c100010/c5194444/content.html.